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黑龙江省黑木耳资源价值与开发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黑龙江省黑木耳资源价值与开发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黑木耳是中国最常见的食用菌之一。黑木耳营养丰富,食味鲜美,不但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而且是药用价值较高的药用菌,是世界公认的保健品。黑龙江的黑木耳资源丰富,近年来黑木耳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黑龙江的黑木耳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开发利用。为此,为黑龙江黑木耳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黑木耳;价值;开发利用;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86-02

木耳是真菌植物木耳属(Auricularia)中可食种类的总称,它们的子实体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以及钙、磷、铜等有益元素,其子实体即是中国传统菜肴一木耳。木耳因生于山野,有山珍之称。医学认为木耳有补气益肺,活血止血的功能,可用于气虚血亏、肺虚咳嗽、高血压以及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治疗。木耳属植物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据报道该属植物全世界有20多种,中国有14 种,其中多数可食用。目前上市销售的木耳约7~9种,尤以黑木耳(A.auricula)、毛木耳 (A.polytrichae_mont)、褐黄木耳(A.fuslosuccinea)、皱木耳(A.delicata)、毡毛木耳(A.mesentefica)、褐毡木耳(A.rugosissima)六种最为常见。木耳属植物在中国分布广,产量居世界第一,尤以云南种类最多。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形态和地理分布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腐生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为无色透明,生长在朽木里面,子实体则长在朽木的表面为食用部分。黑木耳具有耐寒、对温度反应敏感的特性,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的黑龙江、吉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20多个省区都有人工载培及天然的黑木耳生长。尤以黑龙江、湖北,云南等省的产量多,质量好而著称于国内外。黑木耳中口感最好的光木耳主产区位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上一带。其中又以黑龙江的林都以及牡丹江部分地区、辽宁桓仁县以及河南伏牛山地区卢氏县等为最大产地和黑木耳种植基地。

二、黑木耳的营养与价值

黑木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研究表明,每100g干木耳所含营养物质和药用成分为水分110g、蛋白质106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65.0g、粗纤维70g、矿物质58g、钙357mg、磷201mg、铁185mg、尼克酸27mg等。

(一)黑木耳的食用价值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山珍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脆嫩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木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双孢菇、平菇、香菇、木耳)之一,而黑木耳,俗称俗称细木耳、光木耳和黑菜,是北半球温带地区特有的真菌。被现代营养学家称为“素中之荤”,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史,是中国最常见的食用菌之一。黑木耳营养丰富,食味鲜美,不但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而且是药用价值较高的药用菌,是世界公认的保健品。

(二)黑木耳的保健和药用价值

黑木耳因其含有丰富的胶质,对消化系统和骨骼关节有良好的清滑作用。黑木耳多糖在医疗保健作用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其具有抗肿瘤、抗白细胞降低、抗放射、抗炎症等细胞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血脂、胆固醇、血液黏度和抗血栓形成作用;还具有降低血糖、抗糖尿病以及延缓衰老,增强SOD活力,减少有害物质自由基产生的功能。

三、黑龙江省黑木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黑龙江省黑木耳生产历史悠久,但形成产业却是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目前,黑木耳产业从科研、生产、加工、贸易,都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形成黑木耳产业基地雏型

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菌物,中国北方林区、山区及南方高海拔山区是黑木耳主要产区。黑木耳在中国一般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东北、华北和南方。其中东北林区的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发展成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黑木耳段木栽培产区。黑龙江的东宁、大兴安岭生产的东北木耳久负盛名。1986年,商业部食品局把全国21个生产县列为黑木耳重点县,黑龙江的林口、海林、东宁位列其中。近年来随着“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的推广,原料丰富了,周期缩短了,黑木耳栽培区域从林区扩展到广大农村,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市县,以黑龙江的东宁为典型代表的黑木耳生产都已形成规模。

(二)黑木耳生产将稳中略升

中国目前木段栽培的黑木耳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中国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封山育林政策的落实,木段栽培将逐年消减,直至杜绝,这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大力发展代料栽培的基础上,确保中国黑木耳年产量稳定,任务十分艰巨。近五年内,中国黑木耳产量不会出现大的攀升。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农作物下脚料栽培黑木耳,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黑木耳精深加工潜力巨大

中国黑木耳精深加工行业目前刚处于起步阶段,比其他食用菌如香菇、蘑菇滞后,但黑木耳市场建国以来从未真正饱和,因而限制了精加工的开展。

黑木耳目前的加工水平仅处于简单的分装水平,近年来黑龙江兴起了压块黑木耳,缩小了体积十倍,利于运输与携带,适宜馈赠和保存,但不利于辨认质量优劣。黑木耳保鲜技术是一大难题,因黑木耳是胶质菌,保鲜时很易变粘性,而干黑木耳泡起来费时,吃起来不及时,黑木耳干品很难进入现代家庭,难以适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而保鲜木耳能使黑木耳进入鲜菜市场,消费者随时可买可食,这将使黑木耳消费量扩大数倍。另外,鲜木耳在国外都是指用水泡发后冷藏销售的,国外没有销售食用干木耳的习惯,保鲜技术也为黑木耳打入国际市场突破了技术障碍。

四、黑龙江的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菌种优化选育,有序管理

科技工作者应开发适宜于不同温度,不同干湿条件下生长的不同品种,早生晚生、片状朵状、厚片薄片等不同品系。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菌种质量,宣传《种子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菌种。

(二)加大新技术推广力量

要着力抓几项重大技术推广,如以代料地栽黑木耳取代木段栽培,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新的生产设备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作为工程立项尽快实施,加大力度,尤其是老木耳产区,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尤其是基层。

(三)资源合理利用,提高转化率

木屑代替木段,秸秆代替木屑,是黑木耳栽培的发展趋势。用木材换木耳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如不加以限制,即使发展黑木耳脱贫了,而资源枯竭了,也会立刻返贫,何况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

(四)基地化生产,发展专业户

黑木耳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是黑木耳融入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基地化,才能创品牌,以规模和品牌效应闯市场。

五、黑龙江黑木耳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商机

(一)筹建黑木耳研究中心

促进实现科研机构多元化,不论国家与地方、国有与民营,调动多方面力量。应调动业内专家联手,组建国家级权威研究机构,统筹全局,集中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势在必行。

(二)选育黑木耳专用林材

中国可供造林的荒山占国有土 地的一半以上,培育木耳专用林材,有计划地进行种植采伐,或选育菌草代木栽培,这是保证黑木耳产业长盛不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优质高产栽培模式试点

建立不同栽培模式的国家级示范基地,这是木耳行业规范的需要,也是树立中国黑木耳国际形象的需要。

(四)组建出口龙头企业

伸长产业链条,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瞄准国际市场,组建出口龙头企业、拉动生产扩大效益,提高创汇率迫在眉捷,而目前产品质量、包装、加工工艺与国际标准接轨十分重要。

(五)建立黑木耳“信息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动作用,“信息网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无所不在,顺应潮流,利用“信息网络”传递信息,扩大联络,加快反馈,加强交流,对黑木耳产业实现产学研结合、科工贸联合、国内外合作都有特殊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昶.黑木耳的营养保健作用及深加工[J].中国食用菌2005,(6) .

[2] 王玉江.黑木耳胞外酶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1,(2).

[3] 刘雅静.黑木耳营养保健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0).

[4] 吴宪瑞.黑木耳的质量标准及其营养成分[J].中国林副特产,1996,(2):21-22.

[5] 潘迎捷,谭琦,陈明杰,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食用菌学报,2003,(2).

[6] 李桂珠,许运新.黑木耳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7,(1).

[7] 于文志.黑龙江省森工企业黑木耳产业发展方向[J].中国林副特产,2007,(6).

[8] 马云桥,张介弛.黑龙江省黑木耳菌种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10,(14).

[9] 曾庆霖.黑木耳产业升级的大视角[N].牡丹江日报,2008-09.

[10] 杨金花,蔡秀明,赵原,吴高贤.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黑木耳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2,(3).

[11] 张晶元,李滇华,张德岩.伊春地区黑木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食用菌,2006,(4).

[12] 李振芹,张春梅.东北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9,(9).

[13] 孙焱廓.东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对东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调查[J].科技信息,2009,(11).

[14] 许崇亮.东宁县地栽木耳产业发展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9,(5).[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