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文本 彰显本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文本 彰显本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文本的狭隘性处理;二是对文本的冷落,即在阅读课上,文本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而处于休眠状态;三是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新课标实施后,后两种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要想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解决这一弊端,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文本,重视文本的阅读教学。

一、引导学生读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千家之言,何者为是,不同个性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平时教师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注重于教学形式,一味花力气在活动形式中创新,脱离、偏离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诚然,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变,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空前高涨,然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此,我们深有体会。深圳南山区教研室唐建新老师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这种划分倍受语文界同行的欣赏。的确,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受粗糙”的毛病,笔者在语文教学上逐步从追求多样的形式走到追求文本阅读的深入、细致上,其间的感受颇多,收获也颇丰。

[JP3]因此,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JP]

二、立足文本,注重语言的品味

语文课的独立价值是语言文字。一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需要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如果脱离文本品味语言,就会失去品味的意义,甚至会闹出笑话。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咀嚼去体会语言文字内蕴涵的深层内容。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样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其中“臃肿”原指过于肥胖,以致动作不灵便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品味语言,理解“臃肿”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何首乌根的粗大;再让学生用该词语的原意造句,品味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表达效果;通过文字的咀嚼,再一次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内蕴涵的深层内容,这样学生从中就可以体会到童年的“我”天真无邪,热爱自然的品性以及“我”在百草园的情趣。

三、立足文本,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

1.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

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程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但是这些都不能离开文本,另起炉灶。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是因文本而生发的,脱离文本的旁逸斜出,学生接受和索取的意义是没有价值的。就一篇作品而言,教师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可让学生直接看课文,不必看提示、练习之类,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来感悟作品。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经验阅历不同,阅读同一篇作品,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2.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这是阅读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作为阅读的引导者,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产生质疑。实际上,让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文本。

3.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元解读

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凋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培养其发散思维,让他们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4.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在启发之余要做到“发而能收”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然而,是不是作品中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由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必然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属于低层次的,不妨任其“姑妄言之”,但是教师却不能“姑妄听之”,启发之余,还要有“收回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整体水平上。这里就存在着对文本个性化的体会与共性化的理解和谐统一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一味地提倡个性而否定共性的话,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恐怕大多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而难以提高。当然,这里所说的共性与过去所说的标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共性是指在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最能贴近作品的体会和感悟等)。一篇文学作品,其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正确的理解也应该贴进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对文学作品持有个人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应该鼓励的,但理解也不能是天马行空,放任驰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不能对其加以引导,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所以,课堂上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引导他们说得言之有理,而且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这是对教师素质提出的一项新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允许分歧,但不能没有共识。基于文本,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化体会和共性化的理解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