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郊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郊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浦口区作为南京中心城市的近郊区,其区位特点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南京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主线,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坚持以工哺农、以商哺农,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农民富裕”。为此,我们紧紧依托南京中心城市工商资本雄厚的优势,抓住南京过江通道加速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资本扩张,吸引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江北流动,全面推动郊区农村的经济业态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近年来,集中精力加强区经济开发区和各镇街工业集中区建设,同时加强与南京高新区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南京高新区为龙头,浦口经济开发区为中心,高新三桥园区为新增长点,镇街工业集中区为配套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区共有3个省级开发区和11个镇街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数占全区70%,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轨道交通和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80%,初步实现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吸纳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创业机会,也为“以工哺农”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6月,我区率先在全市举办了“以工哺农”论坛暨村企对接项目签字仪式,按照市场化、收益性、项目包装、滚动发展的原则,18对村企结对携手,签订投资协议,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领域,总投资近l亿元。下一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浦口大学城优势,引导高校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我们积极运用工业化理念开发农业,逐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畜牧水产、农业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成功举办了以“生态、苗木、温泉”为主题的南京汤泉首届苗木节,共有16个省市1000多名客商参加,成交额近2亿元。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05年全区16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9%。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区现有各类经济组织89家,专业协会入会农户数2448户,销售额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119%、40%。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浦口作为南京北大门、江北新市区,起到了辐射苏北、皖北的作用。我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等,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形成了家装建材、石油、烟草等专业批发市场,并成功引进了国美、苏宁、沃尔玛、五星、苏果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此外,还进一步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打造以“一山三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农家情趣等具有浓厚乡村特色的休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建设集生产、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农家乐项目。

新市区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我们积极呼应南京跨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江北新市区。一是城乡统一规划。把浦口90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编制了浦口区总体规划、新市区中心区和桥林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编制各镇街总体规划,到今年底实现规划区域全覆盖,着力构建“中心城区―桥林新城―重点镇―一般镇”城镇发展体系。规划体现了浦口特有的山、城、江带状分布的空间布局特色,引领着浦口高水平的新市区建设,镇村规划也遵循因地制宜,杜绝千村一面。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十分注重新旧结合、协调统一,努力体现现代居住文明和地方文化底蕴相融相生的新农民居所特色。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与南京主城对接,积极参与和配合区内国家、省市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长江三桥如期通车,过江隧道、宁淮高速、宁西铁路顺利开工建设,桥北路和浦珠路收费站顺利迁移,新市区与南京主城沟通更加便捷。同时,加快沿山大道、滨江大道、浦珠路北延等区内交通主干道为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区内“三纵七横”城市交通路网,迅速拉开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框架。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5年投资3亿元,总里程达980公里,村级客运班线通达率达95%以上;实施两次农村改水工程,投资1亿多元建成以三岔水厂为主体的区域供水工程,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经济适用房和被拆迁农民安置房建设,累计竣工面积分别达22.8万平方米和13万平方米。三是加强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加大以“两线两片百点”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基本完成大桥北路和浦珠路沿线的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大为改善;“双拆”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共完成拆迁面积48万平方米。江浦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泰山片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农村“三清”工程扎实推进,完成12条通江河道清於工程,各示范村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区将建成7座镇级垃圾中转站,统一收集处理。

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构建惠农新体制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由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断建立健全了具有浦口特色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和若干社会救助制度,初步构建了农村居民生活保障体制,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按照“保障项目尽快建立、保障标准逐步提高、保障覆盖不断扩大”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近年来,浦口区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也从2005年起由每人每月130元调整到14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筹资标准提高一倍,达100元/人,农民参合率达96%,村覆盖率达100%。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对1983年到2004年以来因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出台了暂行意见和实施细则,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目前共有13650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

推进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需要有与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新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三农”发展的内生活力、动力和后劲,是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浦口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切实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全面持续发展的潜力逐步增强。实行全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政府专项补贴,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一次就业指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100%。“十一五”期间,全区计划每年培训农民10000人次,转移农民6000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数字图书馆,“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每个镇街建成2-3个市级村文化室。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实现“一镇一品”或“一镇多品”。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坚持“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引导农民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通过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民主理财,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开展和谐家庭、和谐镇村创建,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加强农村治安网络建设,营造富有活力而和睦有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