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湘西民歌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歌谣,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何将民族歌谣运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担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本文就湘西民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湘西民歌; 实践教学;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湘西民歌是中华民族歌谣中的一朵奇葩,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的侗族大歌、苗族歌谣、土家族哭嫁歌、桑植民歌、劳动号子等驰誉中外。[1]湘西民族歌谣凝聚着湘西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加强优秀传统音乐教学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发挥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音乐课程内容,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 湘西民歌资源状况及价值

1、湘西民歌品种纷繁多样,覆盖面广。湘西民歌从内容区分有情歌、古歌、叙事歌、宗教歌、风俗歌、劳动歌、苦情歌、盘歌、儿歌、生活歌等。每种歌又可以细分,如劳动歌分酉水流域的挖土歌、采茶歌、船夫号子、拖木号子和沅水流域的摇撸号子、拉纤号子、打夯号子,伐木号子、车水号子等。从唱腔和风格分,苗歌有高腔和平腔。高腔旋律起伏大起大落,咏唱性很强;平腔旋律线比较平直,起伏不大,属叙事性歌腔。土家族民歌多为山歌体,曲调自由变换,灵活性强,歌词视情景临时创作,情趣较深,诗意盎然。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同一个县因地域各异,腔系也

--------------------

收稿日期:2011-11-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9W024。

作者简介:吴海华(1977-),男,怀化学院音乐系讲师。

姜仁武(1962-),男,怀化学院音乐系教授。

不同,如沅陵山歌,有上河腔系、下河腔系和北河腔系。每一腔系又由多种腔调构成,其中尤以“顿顿腔”最出名。

2、湘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湘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显露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文化的创造力。受山地自然环境及其落后的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生息繁衍在湘西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要不断地与自然作抗争,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以歌谣来凝聚众人的力量,所谓“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祈求神灵护佑,如早期的“歌乐鼓舞”,源于巫傩祭祀之风,《楚辞章句》:“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春秋战国时,屈原放逐沅水流域,受巫傩文化的影响而写出不朽的《九歌》、《招魂》等瑰丽诗篇。

3、湘西民歌特点突出,资源珍贵,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其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这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苗族的“古老歌”,是我国苗族地区最具独特的口碑文献,再现了炎黄大战、黄帝与蚩尤大战,是人类繁衍的祖话记录。土家族世代传唱的“梯玛神歌”是敬祖神和崇拜土司王的种种精神符号,为我们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提供了比以前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二是原生性。湘西交通闭塞,山川阻隔无形中保存了湘西民歌的原汁原味。怀化靖州是苗族歌鼟的原生地,历史悠久,是苗族民间一种多声部歌曲,歌声优美,内容丰富,充满古老而神奇的色彩。许多专家称它为“深山珍宝”、“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三是广泛性。湘西苗族歌谣是广大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思想情感交流工具和最为常见的民间文学样式;湘西土家族老少皆喜对山歌,保靖县城还专门辟了一块地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群众在那里对歌。对歌讲究押韵,如《高山马桑蔸》,男:“你是高山马桑蔸/自古无人敢来抠/今天碰到我毛汉子/乒咧乓啷几锄头。”女:“我是高山马桑蔸/自古无人敢来抠/你若不信动下手/弹你几个翻跟斗。” [2]歌词通俗易懂,多数是歌手在对歌时临时创作出来的。

二、湘西民歌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1、民歌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需要。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审美实践的发展史。音乐教学中突出民歌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需要,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湘西民歌是湘西各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具有歌词通俗、意境优美、曲调短小、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便于记忆等特点。学习民歌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就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因此,学习民歌不仅可以使学生走进当地民族的心灵世界,而且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民歌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体现出的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不仅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封闭的环境里,湘西少数民族由于没有文字,民歌成为记载祖先历史和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封闭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农村里的青年纷纷走出大山求学打工,很多民族、传统的东西,在年青一代人身上渐渐淡忘和消失,民歌的传承后继乏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保护工作,自1984年起,开展了搜集整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2004年以来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普查和抢救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梯玛歌、酉水船工号子、桑植民歌、侗族大歌、靖州苗族歌鼟等传统音乐类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存只是保护工作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用少数人去研究民族音乐,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发展的。因此,让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在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作为重要课程来设置,应该成为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在普遍传播中源远流长,才能使优秀的民族音乐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