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 方法 检索1997~2013年国内发表的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对照试验,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常规药物联合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比单纯使用药物更有效,OR合并值的点估计为3.17,可信区间为2.12~4.74(P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声频共振治疗仪;常规药物;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6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76-03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应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常见伴随症状有耳鸣、眩晕[1]。近年来年轻化趋势逐渐显现。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内耳圆窗膜破裂。临床上多采取类固醇激素局部或全身治疗、血管活性药物、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治疗、抗病毒和抗凝治疗综合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末陆续有医院使用声频共振治疗仪治疗突发性耳聋,然而其疗效仍存在争议。目前有几篇国内关于声频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报道,对照组常用单纯药物治疗、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得出的结论大多是声频辅治疗疗效更好,但由于每项试验病例数较少,可能影响试验的可信度。本研究拟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设有对照组的声频辅助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在较大样本的前提下再评价声频辅助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方法

(1)计算机检索:检索年限为1997~2013年。检索的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

据库(VIP)和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2)检索策略及检索词:经咨询图书馆参考馆员共同制定检索策略,2名评价员同时进行独立非盲法检索并初步筛选,中文数据库以“声频共振、声频共振辅助常规药物、声频共振联合常规药物、突发性耳聋”为主要检索词。(3)手工检索: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外科学的核心期刊现刊。通过相关文献的引文进一步扩大检索范围,查找所需文献。(4)其他检索途径:网络资源检索。

1.2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要求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上海会议制定的标准或2005年济南会议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以声频共振辅助常规药物治疗为研究组,以单纯药物治疗、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等作为对照治疗突发性耳聋,并以疗效为主要评价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3)疗效评定均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分级;原始文献需要研究组、对照组的总耳数、治疗有效的耳数。

1.3 排除标准

(1)采用其他评价标准;(2)病例疗效判定以例数为单位,没有明确到具体耳数;(3)没有设计对照的临床试验。

1.4 检索结果筛选

阅读检索初始得到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适合

课题的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选择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科研设计方法、盲法的采用及其质量、是否随机及其随机质量等。并按软件设计的表格提取资料,将数据录入RevMan 4.2软件中,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绘图。

1.5 统计学分析

借助RevMan4.2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属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区间估计采用95%可信区间,根据各试验的齐性检验结果,若P0.05,则各试验之间存在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模型)。

2 结果

2.1 文献质量评估

按照检索策略一共检索到6篇文献,排除1篇以例数为单位文献,最终5篇入选。其中2篇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质量较高。3篇为临床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eial,CCT),质量较低。所有文献均未记录退出的患者数,也未进行随访,所有实验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都相同,5篇文献均未采用盲法。纳入文献质量分析,见表1。

2.2 纳入文献的临床试验疗效及分析结果

5个声频共振辅助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资料具有同质性(异质性检验x2=1.58,P=0.81>0.05)。合并效应量OR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OR合并=3.17,其95%CI为(2.12~4.74),菱形完全在垂直线的右侧,合并效应量的检验(test for overall effect),Z=5.62,P

2.3 发表性偏倚

以每个研究干预措施的点估计值为横坐标,点估计值的标准误为纵坐标绘制漏斗图,结果各点呈对称分布,故可认为发表偏倚较小。见图2。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有关,内耳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突发性耳聋最主要的病因[7]。针对这一病因,多采用血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激素、高压氧等改善内耳血液循环障碍,联合应用维生素、抗凝剂及抗病毒等有效改善患耳听力状况,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一定的声频共振等物理治疗方法,也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声频共振治疗仪采用声频共振的原理,将声、频、热、电、磁微细按摩等多种物理因子同步叠加作用于内耳病灶,结合药物渗入、穴位按摩、经络循环等多种治疗方式,形成声频共振理化叠加的立体效应,如超声波和中低频生物电磁波与耳蜗的相应区域的毛细胞固有频率吻合,从而可使此区域的毛细胞产生“共振效应”,阻止毛细胞的继续破坏,激发和激活毛细胞,加速变性毛细胞的功能恢复,促进毛细胞的再生,同时也利于调动未受损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的代偿作用;共振效应配合生物化学药物的深入渗透,可加速改善耳蜗与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有效的消除致病因素,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8]。因此,声频共振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国内使用声频共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历史长达10年,但有关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基础研究较少,具体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临床试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配合声频共振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高压氧,但每项试验的例数较少、且缺乏多中心研究,故本研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初步的评价显示,声频共振辅助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有显著疗效。

但是本研究还存在局限性,如纳入研究的文献原始资料样本较小,多数不是随机对照试验,均未采用盲法,各位作者使用的治疗疗程不一致,且应用于声频共振的药物有差异,meta分析的质量不高,需要更高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做进一步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地询证医学证据。在纳入的文献中只有王建明的研究提到声频共振辅助药物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文献对突发性耳聋的伴随症状耳鸣、眩晕改善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且对治疗患者未进行随访,因此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疗程,需要临床上开展样本、前瞻性、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1.

[2] 王建明,王斌全.声频共振耳聋治疗系统与右旋糖苷治疗突发性聋的比较[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学报,1999,13(2):84-85.

[3] 康玉珍,刘毅,尹平.应用声频共振配合药物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1):690-691.

[4] 杨茂森,刘秋.声频共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药,2010,17(17):165-166.

[5] 李冬枝.声频共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23):39-40.

[6] 胡敏,郭广威,何玮.声频共振辅助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初探[J].四川医学,2011,32(10):1554-1556.

[7] 卢敏,谈燕飞.突发性耳聋循证护理的文献研究与护理方法初探[J].现代医院,2013,12(1):140-143.

[8] 胡敏,郭广威.物理方法配合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华夏医学,2011,24(2):244-246.

(收稿日期: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