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非一式,圆无一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紫砂,中国工艺美术之苑中的一枝奇葩。如按艺术之劳动起源来说,紫砂器皿是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紫砂属陶类,陶器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陶器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黄河流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摇篮,数千年里,陶器伴随农耕史发展和繁荣着。长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另一大发祥地。
关键词:紫砂;传统与创新;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31-1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生活在宜兴的先民早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紫砂有了一个遥远的起点,雄辩的说明了紫砂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紫砂文化的厚积是紫砂的骄傲,是宜兴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大江东去,浪淘砂,却淘不尽这泥丸小壶的精巧。“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自宋以来,紫砂的优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记。 保持传统与适度创新,这是紫砂继承和发展的要义。
中国文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历史上的统治者也深深地懂得在确立以文化治国的思路之后,才能统一思想的道理。儒家学说的长寿说明了其是坚强地扎根“土壤”的,从而确定了其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统治地位,这种文化的原味性和传承性是我们的骄傲,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以色列失去了故土;埃及失去了原始文明的传承;印度成为了西方文明的附庸。而我们的文化却是活生生的“化石”。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社会以及民族心理之中的。紫砂壶的造型也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贴近文化心理,只有在形制的设计上牢牢的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下根,才能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千百年来在人们精神中传承的精神底蕴是农耕型文化。人们世世代代依土地而祈生,覆土地而久息,土地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命根子。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人们的理念中或潜意识中无法脱离土壤这个概念,于是泥土对人就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和熟悉感,这几乎成了一种天生的烙印。人们对厚土富壤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依恋,而紫砂特质具备了这种精神上的亲和对应,于是紫砂泥所塑的茶具等生活用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一种必然。这是紫砂的天然优势,这也正是饮茶人喜欢紫砂的最原本的动因。于是,对于传统形制的紫砂茗器:曼生十八式、仿古、掇只等,深受人们喜欢,热度始终不减,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的祖先的精神审美追求标准和历史作用也是永远不能忽视的。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主张,对于广泛的群体的精神意识,影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领导和促进作用。文化的清高性、文化的通俗性是并存的,而先进文化一直又是起引领作用的。说紫砂作品属于工艺品也好、属于艺术品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紫砂作品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因为它凝结和高度提炼了的文化要素,又具备了抒情达意,陶情冶性的载体或媒介作用。
文化是一条不断开拓的路,是一条流动的河,是跳动不息的脉络。正如我们所知的,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种创造与表达方式,只有时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才能紧扣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保证不竭动力。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工作者,在这个时刻必须要神清目明,要清晰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并以此为基础,注入时代的新气象,而非不辨方向,或误入文化的歧途和陷阱,或所谓的自辟新路,虚张声势,另立门户。
历史上很多紫砂前辈的作品,在某些形制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巅峰的同时,也留有浓厚的那个时代的信息与审美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紫砂创作者去临摹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感悟其中的高超技艺与气韵,但如果一味的走老路,迟早是一条道儿走到黑,紫砂的前途也就不容乐观。
当下,是电脑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的审美内涵因信息摄入量的增大,事实上正在受到冲淡。没有味道的文化是可怜的,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材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扁翁,许谦编著.中国当代紫砂鉴赏[M]. 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1.
[2]徐秀棠,山谷.宜兴紫砂五百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