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青少年糖尿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青少年糖尿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嘉宾

顾卫琼,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青少年肥胖、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应用基础研究,干细胞新兴领域的探索和临床应用。成功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新技术,主持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863、中科院科技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课题研究。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著6篇,第一和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著12篇,专栏、述评和综述等多篇,参与著作撰写3本,编译美国权威杂志JCEM中文版论著7篇。国内核心期刊审稿6~8篇/年,国际刊物审稿1~2篇/年(JCEM,DMRR,Eur J Endo)。研究成果先后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是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1型糖尿病专业学组成员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糖尿病学组成员。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8:00~11:00

《科学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那么在青少年中发生的糖尿病有何特点呢?

顾教授: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是9.7%,这也就意味着,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10个人当中可能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患糖尿病的总人数自然很多,但问题在于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许多不应该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期的疾病,甚至原来仅在老年人当中发生的疾病,现在却瞄上了青少年。我们在临床上就接触到很多上小学、中学的儿童和青少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却发现血糖升高了。

总体而言,糖尿病有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病因比较清楚,肯定是和怀孕有关。随着孕龄的增加,孕妇身体里各种激素开始大量分泌,其中很多激素都跟血糖有拮抗作用,所以随着孕龄的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我们把孕期发生的血糖升高称为妊娠糖

尿病。

当然,大部分糖尿病人群和生产、怀孕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糖尿病,或者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三高人群,指的就是2型糖尿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糖尿病类型,占到整个糖尿病的95%。但是,在青少年当中发生的糖尿病更多的是1型糖尿病。这里面有免疫介导,和我们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叫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或IA型糖尿病)。还有一部分因为实在找不到发病原因,因此我们给它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特发性1型糖尿病(或IB型糖尿病)。

另外,我们在生活中或看病的时候也会发现血糖升高,这时候就要和医生沟通,因为有些情况下,特别是一些手术,比如胰腺的手术,或者是因为皮肤病或风湿病而使用了激素都会导致血糖升高,我们把这种血糖升高的状况归结为继发性糖尿病,或者叫特殊类型糖尿病。这种血糖的升高往往在去除原发疾病的诱因后会缓解,比如病人大量使用了激素,当停止使用激素以后,血糖就会恢复正常。或者是因肿瘤疾病用了大量化疗药物,这种化疗药物本身也会损伤胰腺,使得血糖升高。一旦这个化疗疗程停止以后,血糖就有可能恢复正常。

到目前为止,在这四种糖尿病中,妊娠糖尿病和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还是有可能被治愈的。比如妊娠糖尿病,在生产以后,有1/3的人血糖会完全恢复正常,但也有1/3的人血糖会持续偏高,还有1/3的人之后就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糖尿病患者。

《科学生活》:1型糖尿病是青少年多发的一种类型,请您介绍一下此病的发病机理。

顾教授:1型糖尿病和青少年密切相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血糖升高的呢?这和我们人体胰腺组织内的一群特殊的细胞——胰岛β细胞密切相关。大家知道胰腺的作用是帮助人体消化食物,胰腺分泌胰酶,这些酶参与食物的降解、吸收、参与胆汁的利用等等。但是,胰腺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内分泌功能。因为胰腺里面有100多万个像小岛一样的细胞团,在细胞团里面的β细胞分泌一种激素叫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里面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当这一群细胞功能丧失以后,人体里面就没有胰岛素分泌了,而失去了这种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可想而知血糖必然会升高。

《科学生活》:1型糖尿病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顾教授: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原因:在人体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因型,有些基因(如HLA基因,我们叫它人类白细胞抗原)和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讲得通俗一点,如果我们要做组织器官配型,比如说要做肾移植、肝移植,那么除了ABO血型匹配以外,同时还要求HLA这一类的基因也有相当大的匹配程度。这个基因给每个人贴了一个标签,可能每个人的HLA基因都是不一样的,但如果在决定疾病的某个位点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就使个体的患病概率发生改变。这个基因可以是好的,我们称之为保护基因。如果带的是保护基因,发生糖尿病的概率可能就会减少。反之,如果这个个体带上的是易感基因,那么他就非常容易患糖尿病。

但基因是父母遗传的,那么是不是携带了疾病的易感基因就一定会生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先天是一部分,而导致最后发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后天的诱发因素有关。那么1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感染了某种特别的病毒,像柯萨奇病毒。很多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可能知道这种病毒,这种病毒到了人体里面如果侵袭到心脏就会得病毒性心肌炎;如果侵袭到胰腺,就可能诱发一种自身免疫性胰岛炎,继而会导致血糖升高乃至糖尿病的发生。还有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等,当然,这些病毒感染,还要看人的抵抗力,也不是说有病毒存在就会生病。当一个病毒遇到的正好是一个糖尿病的易感个体时,这两个事情就匹配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在先天缺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后天的诱发因素,所以就得病了。

另外,我们也陆续发现,如果小孩子生下来过早地接触新鲜牛奶,他的体内会产生一种清理能力很强的抗体。因为牛奶里面有种特殊的蛋白是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的。这种蛋白一旦进入人体内,就可能被人体当成一种异类的、外来的抗原,这时人体就会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不光会清除异类的蛋白,同时也攻击了我们的胰腺,把胰腺也当作一个异物来攻击,这时候免疫反应就会破坏我们的胰腺。总体而言,遗传与环境,它们匹配在一起,就导致了1型糖尿病的发生。

《科学生活》:2型糖尿病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模

式呢?

顾教授:2型糖尿病也有类似的模式,但模式又不完全一样。第一,在2型糖尿病人的体内有胰岛素,这个胰岛素也能够降血糖,但是这个胰岛素失去了生物学的效能。简单地讲,正常人体内1个单位的胰岛素能降低3毫摩尔的血糖,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一个单位的胰岛素只能降低1毫摩尔血糖。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血糖就会升高,就会发展成糖尿病。所以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胰岛素抵抗,认为这是胰岛素的生物学活性减低引起的。从抵抗开始,随着抵抗发生、生物学活性减低,此时为了代偿,胰岛素分泌量在增高;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胰岛素分泌量的减少。这类病因,我们称之为2型糖尿病。

这里面大家就会找到一些很熟悉的发病因素。第一,也是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的遗传概率要高得多,特别是青少年。如果家里人在三代以内家系当中有亲属患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那么我们建议你从年轻时就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你的体型会越来越肥胖,你每天摄入的食物如可乐、汉堡、炸薯条都是高热量的饮食,而我们现在越来越喜欢待在电脑旁边,依赖汽车等交通工具,很少走路、跑步。这时,老年人的疾病就在青年人身上发生了。高血压、高血脂再加上应激因素:工作压力大、过分的劳累、精神的刺激,在这些后天的环境因素的诱发之下,就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科学生活》:当我们去医院体检,发现血糖高了,通常就会被诊断为糖尿病,开始吃药。那么是不是每一种糖尿病都适合吃药呢?

顾教授:不是这样的。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有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线粒体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矮妖综合征。很多非常奇特或不多见的病因都会造成血糖升高,也就是说在你最初发现血糖升高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寻找出原因,看是不是一些特别的原因造成的血糖

升高。

我举个例子,我们收治过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小朋友,诊断为糖尿病。我们在仔细询问病史时发现,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听力下降的症状。因为家在农村,爸爸妈妈也没太在意,以为是吃药把耳朵弄坏了。我们通过检查发现,虽然她糖尿病才被发现一个月,但是她身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和糖尿病相关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再寻找原因,最后诊断为线粒体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很奇怪,它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家族里面有很多人得这种病。但是呢,往往母系的成员生糖尿病的比较多,妈妈的糖尿病可以遗传给女儿,可以传给儿子,而且概率是非常高的。但是,爸爸的糖尿病就传不下去了,如果爸爸生糖尿病,他的子女就肯定不会生糖尿病。

这一类糖尿病伴有神经性耳聋、听力障碍,伴有其他器官的并发症,特别是神经并发症、肌肉并发症以及眼睛、心脏等脏器病患。在发病初期,血糖升高不明显,但是,随着病程的演进,血糖会越来越高,原先吃药可以简单地控制住,但到后面,吃药就不灵了,可能医生也会讲,他吃药耐药了。其实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基因突变。当我们能够发现这种基因突变的时候,我们会告诉父母此病对孩子以后生育会不会有影响,生小孩得糖尿病的概率是多少。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能够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同时,当知道是线粒体糖尿病以后,对并发症的干预治疗就会提前。

还有一种糖尿病在大人里面发生比较多,称之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类糖尿病。在很多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里面,有1%的人群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表现为,一开始病人吃药效果很好,不出半年,这个药就没效果了。病人血糖就开始变化,血糖或者很高,或者某一次病人吃了药或打了针以后,血糖就很低。病人血糖波动得非常快,必须靠胰岛素才能控制住血糖。虽然它的微血管并发症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是非常少见的,但是它和2型糖尿病非常显著的区别就是它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病人的胰岛功能是在进行性下降,它发生胰岛功能缺陷,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要明显快于2型糖尿病。因为它在大人里面发生,很容易丧失警惕性。一般2型糖尿病发生的时候,很容易仅限于吃吃药,而没有考虑到病人有没有可能是这种LADA类型的糖尿病。如果是LADA糖尿病而延误了治疗,患者以后就会出现很多的并发症。

《科学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有糖尿病,那么是不是年纪轻的人就一定患的是1型糖尿病呢?

顾教授:其实也不是,有些年轻人就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升高,这种血糖升高可能只是轻中度的,比如空腹血糖是8或9,是无意当中在体检时发现的。那么这种糖尿病是不是2型糖尿病?因为2型糖尿病的人群都是三高人群,很多病人就会和医生反映,说自己吃得也不多,血脂也不高,血压也不高,体型也蛮好,身体很健康,自己也不是很贪食的人,那为什么会生糖尿病呢?这里面又隐藏着一种很少见的糖尿病类型—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这也是一个单基因遗传病,一般在三代人以上遗传。因为是基因遗传,所以在每代人当中生病的概率会非常高,而且发病年龄往往都非常早,一般小于25岁,这里指的是发病年龄,并非诊断年龄。

有些时候,如果你血糖升高,但没有每年去做体检,你根本就察觉不到自己的血糖升高了,特别是血糖在6到9之间的时候,人根本没有任何感觉,尤其在年轻人身上。随着年龄增大,血糖越来越高,当哪天你扛不住了、熬不住了,或者血糖很高,酮症酸中毒起病了,这时你才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这个叫诊断年龄。诊断糖尿病的年龄跟糖尿病的起病年龄完全是可以不匹配的。除非我们是每年定期体检。所以,体检是非常重要的,不一定要全套的体检,不论你是在大医院体检还是在社区医院体检,血糖的检查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每年都应该定期去查一查血糖,很多时候就可以无意当中发现自己可能有隐匿性起病的糖尿病。这就是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总体而言,它比1型糖尿病要明显的轻,比2型糖尿病相对要重一点,因为它的β细胞功能的衰竭在进行当中。所以它也会慢慢过渡到对药物不敏感,需要注射胰岛素。但这个过渡的过程非常长,可能要十几年、二十几年。

整体而言,我们给出一个年龄限定的话,如果你是30岁以下发现血糖升高,你都要到内分泌专科医生那里确诊,你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1型、2型、LADA、MODY中的哪一种。为什么要分型,不是给你一个名称,分型的目的是告诉你、告诉医生,你大概的病程是怎样的,你整个胰岛病程的演进是怎么样的,你在哪个时段适用于哪种药,吃药好还是打针好。这些事情你做在前面,血糖控制得好,或者用了正确的药物,那么糖尿病并发症就能明显减少。所以,第一步,当你发现血糖升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必须要把糖尿病分型诊断做好。

《科学生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何做才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呢?

顾教授:既然生病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把病预防在前。糖尿病的预防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1型糖尿病,因为我们现在对它的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总体而言,因为1型糖尿病有遗传,而遗传的东西很难去避免,但我们可以去做筛查。像新闻中报道,美国的电影明星朱莉,她为了防止以后生乳腺癌,做了一个预防性的乳腺切除术。那她为什么会知道以后会生乳腺癌呢?就是她知道了她的基因带有了乳腺癌的高危易感基因,因为她妈妈是乳腺癌,她妈妈的基因传给了她。这些都是遗传一类的疾病,我们现在技术手段提高了,已经有办法去检测这种HLA表型,对于高危人群就可以去测一下。当你知道了你的基因型,那你的生活方式可能相对很早就要改变,这是我们现在能做的。

还有像自身抗体,糖尿病有很多抗体,这些抗体检测也是进一步告诉我们以后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是多少。现在我们在开发很多的疫苗,做很多的尝试,给一些维生素D的干预等等,这些都希望在很早期就把以后可能会生糖尿病的人群找出来,实施早期预防,把糖尿病扼杀在摇篮中。

当然,大部分的预防是在环境中干预的。对1型糖尿病而言,首先要避免病毒感染,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你必须增强抵抗力,把身体设置一个很好的屏障。这个屏障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病毒赶出体内,或者在接触到病毒以后,身体里面有足够的抗体,能够清除这些病毒。就像乙肝病毒,为什么有那么多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就是他们身体里面携带着肝炎病毒,当人体的抵抗力非常好的时候,抗体会升高,代表了人体抵御了这种病毒;但是,当人体抵抗力非常低下的时候,病毒就在人体里面不断地复制、增殖、活动,最后变成了慢性活动性的乙型肝炎。对糖尿病来说也是一样,当你的抵抗力不足够强大的时候,病毒就开始在你体内活动,它窜到心脏,就变成心肌炎;窜到胰腺,就变成胰腺炎、胰岛炎;还有我们现在听到很多桥本式甲状腺炎,在一定程度上跟病毒感染都有关系。

对病毒的预防,第一,小孩从小要接种疫苗,这个疫苗本身在接种的时候就是在刺激你体内出现抗体,设置一种屏障。当感冒、发烧的时候,要注意休息,大量饮水,这本身就是在调用身体的抵抗力来屏障病毒。当发生感染的时候,要及时看病,及时补液,进行抗病毒、抗炎治疗等等,以避免病毒在你体内进一步的残留下来,发生进一步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提倡母乳喂养,婴幼儿过早地接触新鲜牛奶,会让人体里面发生一些错误的免疫反应,所以我们鼓励母乳喂养,或者奶粉也是允许的,但是不要给小孩过早地喝新鲜牛奶,以避免这种免疫紊乱的发生。

对2型糖尿病来讲,我们的预防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讲,很多2型糖尿病在早期是完全能够避免的。这是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加乐观的地方。为什么呢?同样,遗传是不能避免的,父母是没办法选择的,即便在我们的家属里面有了糖尿病患者,你也是没办法去改变。但是,他们已经给你敲醒了警钟,从你幼年开始,你就要很清楚地知道,要避免发生肥胖。肥胖一旦发生,就要积极地去做减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戒酒,保持一个很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过度的劳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不光是青少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我做起。

2型糖尿病又称为贵族病、营养性疾病,其中一大部分是和后天生活环境有关的。有些病人会问,“我爸爸妈妈没生病,为什么我生病了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的确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饮食条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父母这一代,他们从幼年开始,并没有接触到很好的营养,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即便在他们身体里面携带了致病基因,他们也完全可以不发病。但反过来,现在的小孩从一出生开始,就如同在温室里面生长,他们从小就得到了非常全面的营养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得病的概率就比父辈增加了很多。所以在当今社会,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肥胖,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营养过剩,那么发生糖尿病的概率就增高很多。

《科学生活》:对于那些已经生了糖尿病的青少年,在生活方式上该注意些什么呢?

顾教授:当已经走到糖尿病这一步该怎么办?不管是哪种类型,都要合理地控制饮食,我们强调,不一定要减轻体重,而是要控制体重,强调合理的饮食。既不能剥夺小孩子进食的权利,也要注意合理进食。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认为我生了糖尿病真的什么都不能吃,吃了血糖就要高。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再三讲饮食要合理,并不代表越少越好。

合理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进餐的时间和量,就是一个规律性,叫“定时定量”。因为在血糖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是依赖外源性的药物,口服也好,胰岛素注射也好,这些药物作用的时间相对都是固定的,所以当你饮食的时间或者饮食的量一直都在改变的时候,那么你使用固定的药物治疗计量是不可能完全控制住你的血糖的。所以,当我们患了糖尿病以后,在饮食方面就要规律,要定时定量。

第二个方面,合理的饮食,包括饮食的比例。第一,碳水化合物要占到饮食的55%~60%,就是超过一半。一般对成年人来说,如果是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每千克体重需要35大卡(1大卡≈4 185焦耳)的热量,如果你是一个50千克的人,那么你一天就需要1750大卡,这个1750大卡乘以60%,基本上接近1000大卡的热能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这1000大卡的碳水化合物热能,每一克的碳水化合物是产生4大卡的热卡,1000/4=250克,所以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是250克,就是5两。

但是,现在的饮食习惯是,大部分人越来越放弃吃饭,认为要控制饮食,只要不吃饭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因为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葡萄糖是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它提供身体细胞活动、做功必需的能量,所以一定要保证足量。如果碳水化合物不足的话,反而更加容易产生饥饿感,更加想吃零食,会吃更多的东西。所以要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充足。蛋白质的话,要求每千克体重1.5~2.5克,基本上会占到25%~30%左右。脂肪,基本上会控制在15%以内,因为很多患者的血脂会非常高,特别是2型糖尿病,这时候脂肪的摄入要适当减少。

在脂肪里面,我们是要求多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里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最高的,花生油、色拉油、菜籽油里面也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动物的油脂,特别是猪肉、猪油都是饱和脂肪酸,我们认为这一类的脂肪相对是比较差的。刚刚讲到蛋白质,我们还是希望是由鱼、虾这些比较优质的蛋白质来补充,当然也可以补充一些植物蛋白,如豆制品等。

总体来讲,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他的身体在不断发育过程当中,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对热量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不能一味地控制饮食。我们碰到很多的1型糖尿病患者,为了使血糖值趋于正常而过度控制饮食,导致整个的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低于正常同龄人,等于人为造成了一个营养不良性的体质——发育迟缓。这里还是强调不要走极端,既不能过量的饮食也不能过分地控制饮食。

对运动而言,没有特别地限定某些运动形式,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形式,最常见的行走,如果年纪轻的人,心脏功能没有问题,可以行走得快一些,变成慢跑,跑楼梯、游泳、骑车、跳舞、打拳、打球都可以。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愿意去做,而且最关键的是你能够去坚持,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无氧运动的话,可以适当选用,但不鼓励去做太多的无氧运动,而应该以上面的有氧运动为主。这里面有强度的需要,很多人说,我每天都在做家务啊,扫地、洗碗,一天也没停,为什么我还胖,减不了肥。这个运动和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运动是有一定的强度要求的,简单地算就是170减去年龄,比如40岁的人,你运动的心率就是130次,这个运动持续时间一般需要持续30分钟,当然前提是你没有高血压、心脏病,你完全能够适应这种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运动的时候,人体就开始消耗能量,特别是消耗脂肪,脂肪开始燃烧,我们体脂含量就会相应的减低,血糖就开始被利用,血糖浓度就开始下降,糖就进到了组织器官内发挥作用。

《科学生活》:小孩子患了糖尿病,父母亲肯定特别心疼,那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呢?

顾教授:在某个家庭里面,有一个成员患糖尿病,特别是未成年人患了糖尿病,那么患者及其家属该怎样去面对呢?对于父母或者家庭而言,家庭氛围是非常重要,父母是小孩的镜子,父母的心态也决定了小孩的这个疾病能够被看好多少。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调整心态,但真的做起来是非常不容易。

我们碰到很多家属,当他知道小孩子生病以后,他的反应要比小孩子强烈得多,“我的孩子为什么会生糖尿病,他很优秀啊,他看不好了,他以后还要结婚生小孩”;当孩子开始治疗以后,家长又担心,“血糖怎么又那么高,血糖怎么又那么低”。家长表现为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其实,家长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他本身对这个疾病是非常惧怕的,他也认为自己的小孩生了这个病以后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孩子以后会遇到很多问题。这种心理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反过来讲,家长这种情绪和态度小孩子都能看到,那么,可想而知,大人都这样反应,小孩子会怎么样。所以,小孩子会非常抵抗,心理上会拒绝这一类疾病,一旦拒绝以后,他的表现就是非常不配合,他不会去验血糖,不会去看病,不会去定期做检查,反正你认为对的事情他都不去做。可见,父母的心态调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榜样,要告诉孩子战胜疾病的概念,“即便我们生了病,只要我们能够面对他,我们学会做哪些事情,怎样和医生配合,我们可以达到把血糖控制住的目标,可能在以后,我们还是有希望能够把病看好。”当家长有了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待疾病的正确认识时,孩子也会放松很多。

同时,我们的父母,在放松心态的同时还要学会测量血糖,怎么使用血糖仪,怎样注射胰岛素,怎么和医生配合给孩子制定计划。家长在照顾小孩的时候,并不是要帮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所有的事情,和孩子说“你该测血糖了,你不测我来帮你测”,测完之后又跟孩子说“你血糖多少,我来记”。我们很多家长记录血糖的表格做得非常漂亮,但这个时候,小孩本身却成了一个旁观者,他不和你作对已经是非常好的了,有的小孩根本不睬你,甚至家长费了那么多苦心,小孩一点都不领情。在这里,家长就疏忽了一点:你没有和孩子积极地配合默契,你没有让他以一个主人的态度,你应该只是起到一个辅导的作用。家长应该和小孩子商量“是不是我们测个血糖?你觉得今天我们测哪个手指比较好啊?”当你用一个建议的口吻和小孩沟通,让孩子感觉到他被尊重,他能够做主,这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更好一些。

反过来,作为小孩该怎么做?小孩肯定是不喜欢爸爸妈妈一直管头管脚,甚至有的爸爸妈妈会说,“你生了糖尿病,不能在外面吃饭,不能去参加聚会,不能出去玩,你所有的活动都在家里。”这是父母的心态,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你要告诉父母:我可以做主,我可以管理好自己。你要表现给父母看,你要有很好的一个自我参与血糖控制的表现。这样的话,父母才会放心。所以孩子本身要和父母去沟通,甚至我们还建议孩子告诉旁边的亲朋好友,起码在小范围之内,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

《科学生活》: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顾教授:当专科医生给你判定是1型糖尿病,不管怎么样,必须马上开始进行胰岛素的治疗,并且做好延续终生的准备。青少年要尽快学会怎样进行血糖的检测,哪些胰岛素是适合你的,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胰岛素泵的治疗。我们医生也在不断地尝试临床新技术,比如骨髓移植,希望有一天能够治愈糖尿病。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对于1型糖尿病,往往小孩子特别小,作为家长和医生来讲,要观察小孩的情绪变化,因为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低血糖,因为1型糖尿病本身,血糖非常脆,我们称之为“脆性糖尿病”,它可以表现为很低的血糖;也可以表现为很高的血糖,以酮症酸中毒为主。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样是低血糖,比如有神经过敏、发抖、肚子饿、出冷汗。家里要备些水果糖、葡萄糖,如果出现一些记忆力丧失、反应迟钝,这个时候,你就要马上拨打120。如果是特别高的血糖,我们要送医院,以防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种酸中毒可能会表现为非常的口干、恶心、呕吐、嘴巴里面有烂苹果的味道,这时就需要马上送医院急救。

2型糖尿病的治疗相对简单一些,生活方式干预是最要紧的,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运动条件,有很好的认知条件和饮食干预,一般来讲,2型的糖尿病都和肥胖有关,可以选一些双胍类的药物,这些药物本身除了可以降低血糖之外,还可以抑制一定的食欲,改善肠道对糖的吸收,很多患者不光血糖下降,体重也下降了,所以这是我们的首选药物。

还有就是血糖控制的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3个月的平均血糖,在中国成年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小于7.0%,但如果是青少年,或者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是希望在6.5%,这是对于2型糖尿病人来说。而对于1型糖尿病人,适当的就会放宽一点,青少年1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放宽到7.5%,在没有低血糖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7%。年龄越小,血糖控制的目标越宽松,这是为了帮助他完成生长发育,要给他足够的糖分,所以在6~12岁的学龄儿童,开始读书以后,糖化血红蛋白只要达到8%就可以了。再小一点,还没有读书的小小孩,他的血糖水平会设置更高些,可以说年龄越小目标越放松,年龄越大要求越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