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是以语言教育整合观和节律理论为指导,根据需要制作相应的“节律图谱”进行辅助学习的诗歌教学活动。本研究从分析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和功能出发,总结了使用诗歌节律图谱开展教学的指导策略:进行式、过去式、将来式、发散式,为幼儿园诗歌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46-05

【作者简介】谢莹(1975-),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幼儿园副园长、中学高级。

一、问题的提出

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承载着民族独有语言的节奏韵律、思想情感和绵延不息的文化,是儿童感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诗歌教学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独到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尤其在培养语言的敏感性方面有其独到性。

审视今日的幼儿园语言教育,随着绘本教学的兴起和流行,加上区域自主活动量的增大,幼儿园在课后间隙已经难觅诗歌朗诵声,出现诗歌教育式微现象。许多教师在教授完诗歌后,遗忘的速度比孩子还要快,往往在日常教育中缺少后期的跟进练习,其他个别化的自主游戏也会迅速地替代这类活动,导致孩子即便诗歌教学现场感受体验好,但由于缺乏后期跟进体验练习,遗忘也很快,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改变这种现状,本研究从探索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和功能出发,通过现场教学案例的观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总结了诗歌节律图谱教学的相关指导策略,为幼儿园诗歌教学提供相关借鉴。

二、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与功能

(一)节律

又叫声律或韵律。语言中除了音素之外,附着在音素上的“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语言的节律是人们为了准确地传达词句的内容,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该理论是浙大吴洁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本研究根据幼儿乐于模仿感知的特点和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能感受的节律元素,借鉴吴教授创设的节律符号,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重新进行了设计,主要有: 表示声音的上行和下行;“”表示顿音;表示延音;“”表示重音等。

(二)诗歌节律图谱

是将诗歌书面语言中的关键词或全文,用小图片的形式替代相应的关键词语,添加节律符号,变语言视觉符号为声码、形码结合的语言音乐、图画统一的多重码信号。运用诗歌节律图谱开展教学除了精心选材外,还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进行精心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图代文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小班,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形象为主体的大图,一种是小图卡组成的结构图。因为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喜欢形象鲜明的图案,其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小班图谱要力求突出中心,简单明了,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谱进行朗读。刚开始阶段幼儿会喜欢大图,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结构图,一幅小图代表一句诗,带领他们学习点图朗诵,逐步培养有意注意,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小班图谱有少量节律符号出现,只是供幼儿初步感知了解,他们的朗读节奏更多地来自于模仿和动作。至于角落里的小文字是提供给成人指导用的,以弥补图画为主的内容了解不全的缺陷。

2.图夹文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出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但能进行一定的有目的的识记,而且在引导下能够手口一致地点读,因此中班的图谱以“图夹文”为主,整体感受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过点读加强有意记忆,节律符号的适量出现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

3.图配文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识字量也明显增加,他们能亦读亦猜地来阅读一些图画书,而且能根据要求结合图文进行有目的地记忆,因此大班的诗歌图谱除了“图夹文”,还有“图配文”。根据诗歌内容插入情境性图画,为幼儿理解诗歌提供线索,知道诗歌除了内容结构外,还有节律符号提示的节奏韵律,要注意语调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以文字符号为主的片段结构图谱,一般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三)诗歌节律图谱的功能

图谱阅读法是早期阅读中的一种指导策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图谱进行教学也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诗歌节律图谱”正是把动态的以听觉通道为主的诗歌学习转化为视、听、诵结合的多通道学习的静态材料,促使幼儿在大脑中产生如下联系:口语与图形的联系――口语与已有经验的联系――口语与文字实际意义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

它的功能在于:

1.采用图、文、符号相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完整的阅读材料,能为幼儿提供书面语言和文字的直观形象,实现口语向书面语(图谱)的转换,通过“以图阅读”方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和前识字兴趣,为幼儿今后逐步过渡到文本的独立阅读奠定基础,促进早期阅读习惯养成。

2.图、文、符号联系有利于幼儿识字和阅读理解,通过视、听、诵结合,能增强记忆,帮助幼儿很快地在图片、文字和有表情朗诵之间建立对应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情感,借助符号提示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提高语音敏感性和视图转换能力。

3.诗歌节律图谱的运用能激发好奇心,集中注意,有意倾听增强,还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结构,幼儿在看图谱点读过程中,视听说同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阅读的方法、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4.“节律图谱”是教师运用于诗歌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在示范与指导的过程中促使教师进一步分析诗歌内涵,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

三、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

人们学习时,会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这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幼儿还不能自发地产生认知策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幼儿逐步学习和掌握。图谱作为幼儿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前的精细加工,使诗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不同的诗歌图谱使用的时机会有所差异,需要因课因人灵活把握,使用中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指导策略一:“诗歌节律图谱”之进行式――边看图谱边学习

所谓“进行式”是指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将图谱出示使用糅合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即边看图谱边学习,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结构与情感。这在诗歌教学指导中是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适用于有一定内容含量的儿歌和有一定情节的儿童诗。至于呈现的时机可以在示范朗诵之后,可以在提问之中,也可以在集体练习之前,没有具体的规定可言,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教学的进程和幼儿的学习需要来定,在于教师要有着良好的教材分析设计能力和对教学现场的灵活把控。

在边看图谱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指导:

1.点读法

点读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指点读”,是图谱使用中最常见的形式,只要教学中用到图谱,这种方法基本都会使用到。教师引导幼儿从题目开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用手指点读画谱上的画面和文字,可以帮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和指向到诗歌的主要内容上,而手指点读的过程隐含着诗歌的节奏和轻重,在朗诵上起到暗示作用,使之更具节律感。

例如:诗歌《金花银花》,在出示图片讨论比较过南瓜和冬瓜的生长特征后,教师引出诗歌并示范朗诵,出示图谱进行一些相关概念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依次点读方式进行引导,在“吹着吹着”有轻重音的地方,点击落指稍重,放慢一拍,就可以很自然地带动朗诵的节奏,再通过提问“为什么吹着吹着做个梦会慢下来呢?”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使朗诵更加声情并茂。

2.悬读法

悬读法指的是读谱预测,进行猜测朗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大班,而且相对而言适用于分段体的儿歌。幼儿看着图谱进行预测,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预料之中”,印证了预测,认知水平得以提高,有意记忆得以巩固;另一种是“不如所料”,与猜想结果不一样,可以使幼儿自觉反思,对自己原有的想法进行补充与调整。使用悬读法涉及到上、下段图谱分别出示的时序问题,要先看先问先想,再来看图谱印证猜想。当然同一张图谱也可以使用悬读法,但事先需要教师对图谱进行一定的遮盖和提问设计,激发幼儿不断猜想的兴趣。

例如:大班儿歌《睡觉觉》,运用第一张图谱可以充分展开讨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测的依据和理由,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展辩析性思维,第二张图谱则是验证幼儿的预测,促使幼儿自我调整认识,通过指向性的观察点读,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3.演读法

演读法是指幼儿在看图谱朗读时,一边根据教师提示朗读一边根据内容做动作,从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演读法的使用与儿歌内容相关联,里面的主要内容适合表演,才能做到边读边做动作,增加练习的趣味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游戏性强的儿歌,在托小班使用比较多,放在看图谱学习儿歌的后期进行比较适宜。

4.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用图谱把诗歌结构有的规律呈现出来,幼儿根据图谱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诗歌学习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图谱起到的是归纳提示作用,呈现的往往是一个片段,而且不同于前面图文结合的方式,往往会用符号来代替,体现的是结构间的规律。这种方法多用在较长篇幅、特殊形式的儿歌学习中,比如数字歌、问答歌、连锁调等,适用于大班。

例如:儿歌《走金桥》是一首融问答歌与连锁调于一体的儿歌。问答歌采用设问作答来引导幼儿认识事物情理,连锁调采用“顶真”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起头,义不相贯,纯游戏性质。整首诗歌共有18句,整个记忆容量较大,在短短的一个课时里面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能记住诗歌,有节奏、连贯地朗诵对幼儿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习过程中,小朋友通过倾听和观察,能很快发现“问答句”的特点,通过阅读图片能用三个字来回答。难点是图像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幼儿很难听出“问”的第一个字和上个“答句”的第一字是一样的,通过图谱的呈现,帮助幼儿发现、了解这个规律后,他们就可以根据图谱提示进行对照,解决“如何问”的难点,为后面的自主观察、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充分发挥了图谱提示作用,有助于幼儿进一步了解诗歌特点,加强记忆。

(二)指导策略二:“诗歌节律图谱”之过去式――学习在先,图谱在后

所谓“过去式”是指在诗歌新教的过程中,先不出示图谱,而是充分地感受理解诗歌之后,再在课余用图谱进行跟进复习,进一步激发朗诵的兴趣。这种策略多适用于游戏性儿歌与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的散文诗,或是情感主线明显、意象朦胧的抒情诗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先学习后图谱

开展诗歌教学,首要的是分析教材,从诗歌本身特点出发,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有的诗歌内容动感很强,学习过程中只要辅以图片、动作等,不用图谱也能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下,图谱就不必课堂上呈现,在后期的复习跟进中出示,加强练习,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通过符号的自由摆放,感受朗读的多样性即可。

这种学习形式多适用于有较长篇幅,需要集体教学来完成的游戏儿歌、绕口令,或是语言动感强烈、意向优美的儿童诗等。

2.先游戏后图谱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就是头脑中建构客观实体的过程,只有婴幼体主动发生的动作才能对客体建构。”先游戏后图谱,可以让幼儿在理解儿歌浅显内容的基础上,在边朗读边动作的过程中,完整地再现诗歌,进一步激活朗读情感,产生学习的愉悦情感。后期的图谱朗读跟进,是一个帮助幼儿持续“内化巩固”的过程,画谱能引发幼儿关于内容动作的回忆,通过点读进一步巩固朗读的节奏,了解整体结构,体验朗诵的美妙感觉。内容浅显的游戏类儿歌、手指谣等适合先游戏后图谱,在托、小班相对使用较多。

例如:传统儿歌《小耗子上灯台》(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这首三言体儿歌内容浅显,可以结合手指动作进行表演,在日常组织环节中,结合手指动作进行两三遍就能被幼儿学习掌握,不需要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而学习后的图谱提供起到引发回忆的作用,小朋友看见形象的图片可以朗诵表演,同时可以提出注意朗读语调变化或者加快速度等要求,提高朗诵的趣味性。

3.先欣赏后图谱

诗歌欣赏作为诗歌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质上是通过幼儿想象将语言材料转换成他们头脑中的视觉的、听觉的表象过程。相对一般诗歌而言,诗歌欣赏作品往往段落更长,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生动,意境更优美,因此,大多数的诗歌欣赏是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如动作、教具、音乐、开放性的提问等多方位结合,进行多通道地感知欣赏。因此,欣赏的过程中较少会用到图谱,而图谱作为欣赏活动后的跟进,起到的是“以图阅读”的功能,促进早期阅读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记忆力往往是惊人的,即便是很长篇幅的诗歌,只要稍加提示,他们看着图谱常常可以连贯地朗诵出来,带给你许多教学之外的惊喜。

(三)指导策略三:“诗歌节律图谱”之将来式――图谱在前,指导在后

所谓“将来式”是指在幼儿形成一定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先呈现画谱供幼儿自学在前,教师引导在后,从而习得诗歌,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心理学家加涅所说: “随着学习者不断的学习以及不断地贮存智慧技能及其他技能,他们也发展了用以提高其内部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的方式。”在教学中如果经常使用图谱学习诗歌,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积累幼儿读图读文的技能,获得有效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内部过程,发展幼儿自我学习的反省和分析性思维。有了这种基础,在大班后期,我们就可以开展这种方式的学习。但要注意两点:首先诗歌选择要注意突出形象性和趣味性,有许多词汇是能用图片进行转换的,让幼儿在读图猜字的过程中串联起思考的线索;其次,出示图谱之前能让幼儿多方位感知诗歌内容情境和特点,为后面的图谱自学打下基础。

例如:《小熊过桥》描写了小熊从胆怯到勇敢过桥的转变过程,是一首篇幅较长的七言体儿歌,适合大班幼儿学习。我们在第一环节先请幼儿看“无声动画片”,把PPT从头至尾播放给幼儿看,教师不作解说,只是帮助幼儿了解儿歌的角色和内容梗概,接下来就出示图谱供幼儿自己学习,在热烈的讨论和碰撞中,教师对个别问题稍加引导,就很顺利地解决了诗歌第一遍学习问题。之后,通过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小熊过桥以后心情是怎样的?朗读时候表情可以怎样?”等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朗读的情感,达到自学诗歌的目的,突出幼儿的主体性。

(四)指导策略四:“诗歌节律图谱之发散式”――图谱的创意衍生

所谓“发散式”指的是进一步发挥图谱在日常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一些与图谱、读写等相关的创意衍生活动,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些活动的开展适用于意义性较强的图谱,强调与日常生活及幼儿经验进行充分的整合,提供给幼儿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促进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

1.朗读创意

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首动听的语言音乐,在日常练习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谱进行节奏的添加,或者其他朗读形式的变化,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在朗读创意上可以通过节奏自由摆读、增加朗读变化等形式开展。比如,诗歌《落叶》音乐性很强,我们可以在“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后面添加叠词节奏型“×××”“×-×-”,采用轮组伴读的形式进行练习,增加朗读的意趣。比如,尝试用方言来朗读《走金桥》,感受顶真手法的变换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小朋友朗读的兴趣。

2.组词创意

在学习诗歌,点读图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词语和文字,通过图文的对应,幼儿可以优化记忆效果,还能引发一些相关的猜测。到中大班后期,幼儿对汉字开始关注,经常会主动地去认读,我们可以抓住这种兴趣,将图谱认读经验结合衍生,开展一些“看图找字”“一字开花”“部首联词”等游戏,可以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独立操作,也可以在生活组织过程中用“开火车”或小组竞赛方式进行,培养幼儿前识字兴趣。

3.诗画创意

经过图谱教学熏陶的幼儿进入大班对读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作为幼儿早期读写活动的引导者、示范者、支持者,可以利用图谱的创编,结合书写,进行一些诗画创意活动。比如,我们学习了诗歌《新年》,鼓励幼儿用诗画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作,给新年爷爷写信,说说自己的心愿,体验“画字”的乐趣等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