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虚证性呃逆24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虚证性呃逆24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呃逆又名“哕”、“发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中医认为该病证是由胃气上逆,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有声无物,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中虚证性呃逆多见于久病和术后等正虚气逆患者,每由其胃气衰竭、身体虚弱、脏腑阴阳俱损、气机运化失常而至。对于虚证性呃逆患者,该证的发生往往会导致病人体质更加虚弱和病情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中风后虚证性呃逆最为难治,因此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呃逆是提高中风后虚证性呃逆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临床上没有治疗呃逆的特效药物,且见效慢而且复发较普遍。临床上单独使用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口服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笔者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采用针灸疗法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中风后虚证性呃逆24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略陈心得体会,就正于诸同道,以资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86岁;病程最短者3月,最长者4年。经颅CT确诊脑梗死18例,脑出血6例。均为中风后出现虚证性呃逆者。

2 治疗方法

2.1针灸疗法

2.1.1取穴

穴取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双侧攒竹、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1.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环球牌一次性规格为0.25*40mm无菌针灸针,攒竹穴直刺入穴1~2分(至骨),有酸胀感觉后,反复提插(幅度很小,提针时针尖不出皮肤)。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0.5~1寸(不留针,以免刺伤肺及相关动静脉);膻中穴向下平刺0.3~0.5寸;足三里穴直刺1~1.5寸,针感要求放射至足趾或上窜过膝为度;内关穴直刺0.5~1寸;余穴均常规操作,留针20~30min。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若未满1疗程症状消失,则坚持针1疗程,以巩固疗效。

2.2中药汤剂辩证口服

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003年版,将虚证性呃逆分为脾胃阳虚证及胃阴不足证。脾胃阳虚证,症见呃声低沉,气不接续,面白肢冷,舌淡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胃止呃,方用理中汤加减;胃阴不足证,症见呃声短促而不连续,舌干烦渴,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胃生津,降逆止呃,方用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随症加减,取水600ml,煎取400ml,一次200ml,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痊愈:呃逆消失,愈后两周无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愈后两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

4 治疗结果

本组24例中,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治愈:第1个疗程10例,第2个疗程8例,共治愈18例,治愈率为75.00%;有效4例,占16.67%;无效2例,占8.33%;总有效率达91.67%。

5 典型病例

刘XX,男性,84岁。因“反复发作呃逆半年”就诊,患者半年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欠利,右口角流涎。遂送至中医院急诊抢救。CT示大脑左侧基底部梗死,予脑病科常规治疗后症状好转。患者于发病后10天开始出现频繁呃逆,难以自制,经西药护胃等治疗,症状未见缓解,遂来我科就医。入院症见:呃逆声长无力,脘腹部不舒,不能饮食,面色苍白,手足欠温,全身乏力,夜间不能入睡,舌质淡,苔厚腻,脉细弱。治法以温补脾胃止呃为主。针刺穴位: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双侧攒竹、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中药:理中汤加减。针药每日一次,并嘱其饮食温暖易消化,治疗第5天呃逆症状明显减轻,连续治疗14天后,呃逆完全消失,治疗满一疗程以防复发。随访3月无复发。

6 讨论

呃逆,古称“哕”,是患者自觉胸膈气逆,抽挚时喉间发出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严重影响患者谈话、呼吸、睡眠等。该病症是体质虚弱和手术后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可自愈,但大多患者呃逆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负担,延缓疾病痊愈过程,甚至可进一步加重病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以化学合成药物肌肉注射治疗为主,仅部分患者治疗有效。现代医学认为,体质虚弱和手术后病人产生的呃逆,主要是横膈反射性所致。横膈含有丰富的感受器,受大脑延髓的呼吸中枢及大脑皮层的支配。位于第3~5颈椎水平的脊髓中枢发出的冲动到达膈肌,调节膈肌的活动[2],因此大脑皮层、呼吸中枢、脊髓调节中枢的任一环节病变或受累都可产生异常冲动,使膈肌痉挛性收缩,表现为呃逆。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外,膈肌痉挛压迫食道裂孔,使食管及围内压力增高,也能促使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加速病人病情恶化和死亡[3],因此缓解呃逆症状及终止呃逆的发生,对于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针灸治疗虚性呃逆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祖国医学认为,虚性呃逆系久病重病体质虚弱和手术后病人,总由脏腑虚亏,阴阳失调,功能失衡,因胃阴耗竭,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上逆动膈而成。如病深伤及中阳,则呃逆多为脾阳亏虚,胃失和降,虚气上逆动膈所致。笔者取“攒竹”为主穴,是因为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治呃逆要穴。《针灸心悟》曰“攒竹穴,能泄膀胱经之气”。脏腑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针刺攒竹穴,疏泄膀胱经之气进而达到调理全身脏腑气机的作用。足三里穴,在《四总穴歌》中有一句名言“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明示阳经的合穴属土,本穴为土经中之土穴,故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的功效,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从而达到补益气血,恢复人体正气的效果。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心包经和阴维脉相通的穴位。据《内经》、《难经》等记载:内关通过心包经和阴维脉气相交通,心包经,脾经,阴维脉及冲脉会合于膈,胃脘及心胸部。针刺配合中药,共达和胃降逆之功效。此外,由于患者身体虚弱,病情较重,脏腑阴阳俱虚,所以容易出现呃逆的反复发作;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进行手法刺激时要轻,否则会导致病人体质更加虚弱,反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在针药结合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令病人配合深长和缓的腹式呼吸,一方面分散患者注意力,另一方面达到宣畅气机,提高疗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73.

[2]吴瑞兰.按压翳风穴配合针剌治疗顽固性呃逆62例(J)世界中医药2010.1(1):57.

[3]李宁,吴滨,张永玲.针灸疗法治疗术后呃逆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3,1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