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保、医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工业园区建设……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此,必须解决资金来源和人的就业安居等难题
近年来,成都市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其成效和经验引起广泛关注。
回想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两道难题,曾经那么痛苦地困扰着成都市的各级领导干部。而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他们独辟蹊径,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实践,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个答案,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话来说,就是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是关键,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基础,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是根本”。“只有工业真正集中发展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才能聚集人气和商机,才能切实解决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就业、增收等问题,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进而才有可能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上篇 钱从哪里来
市场化配置资源:工业园区民资建
双流蛟龙港、新津川浙合作工业园区等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寻求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没有工业,怎么反哺农业?没有城市,怎么支持农村?城乡一体化,产业是支撑。必须把工业发展好,才有能力反哺农业;必须把城市经营好,才有能力支持农村。”新津县委书记宋朝华这样诠释他的思路。
宋朝华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因为新津拥有三张“牌”: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希望集团诞生地、川浙合作工业园区。2006年上半年,新津县财政收入已超过3亿元,增速极快。
事实上,由于偏居远离成都市中区的第三圈层,“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对新津来说并不容易解决。比如要在川浙合作工业园区修“三纵三横”道路骨架及路网、管网配套建设,需要融资近4亿元,这相当于当时一年的县财政收入。
“无米之炊,巧妇可为。”市场化配置资源就是答案。新津通过经营城市、土地拍卖、吸纳社会资本等方式,完成了工业园区的硬件建设。
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仍然存在。工业园区投资巨大、招商引资千头万绪、经营管理纷繁复杂已使政府越来越不堪其累。去年10月,新津县完成了招商引资工作一次里程碑式的任务:由双流九龙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商斥资26亿元,在川浙合作工业园区内兴建园中园――九龙工业港,规划引进大型企业80余家。由九龙公司负责投资开发,破解了工业集中发展的基建资金瓶颈;由九龙公司负责招商引资,使政府有了成本更低、效率更优的招商方式;由九龙公司经营管理,将政府从具体的经营管理中解脱出来,使政府回归公共管理职能。
另一个成功的范例是成都双流蛟龙工业港。短短18个月,蛟龙工业港吸引民间10多亿元投资,完成了一期占地2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目前已有120家企业入驻。当地1000多名农民进入工业港成为工人,每人平均年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而这是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成的。开创民资建设工业集中区先河的“蛟龙经验”正在成都被广泛应用
金土地工程:以地生地坐地生金
成都正在推进的“金土地”工程,其核心是农民居住集中化,土地利用集约化。这是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的又一种方式。
杯金村是邛崃市首批土地整理村落,由成都市投资。成都中心城区人多地少,而邛崃作为远郊农业市,刚好有土地资源较丰富这张“牌”,两方优势互补,一拍即合。
2005年,邛崃市聚集国家和民资近10亿元。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并充分运用级差地租原理,用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成都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占补平衡,从而在中心城区土地收益的“大蛋糕”上切下一小块反哺农村建设,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去年,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达7亿元,相当于邛崃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1倍,为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农民集中步伐提供了财力保障。
整理土地施工、给农民集中建房,每亩地投人需1.8万元左右,这笔钱从哪里来?成都的办法是:由于新增耕地解决了中心城区用地占补平衡,因此也由成都市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收益投入。
下篇 人往哪里去
产业吸纳就业:找工作变得很轻松
就业是民生之本。与“钱从哪里来”如影随形,“人往哪里去”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由于土地被征用或流转,一部分祖辈都在农村生活的失地或准失地农民,他们是“人往哪里去”的关键人群。
近两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就业,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同时,也在各级干部中形成共识:作决策、上项目,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不能解决群众的就业和安置问题,就坚决不能上。
“产业,只有产业,才能既解决钱从哪里来,又解决人往哪里去的两难问题。”新津的干部举例强调,像浙江纳爱斯集团,首期3亿元投资,实现10亿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税收,解决2000多人就业,“这就是产业的力量”。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成都周边很多区市县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发展第三产业,实行分片定责包户等。
解决“人往哪里去”,成都近郊是理所当然的主战场。以花博会为契机,温江开展的订单定向培训,为解决就业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区内有金星啤酒、国色天乡等项目的用工需求,要抓住机遇,把这些需求转变为就业指标。”温江区劳动局的同志介绍说,发展以生态旅游、服务业和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1.4万人。
郫县岷江小区和犀浦镇在去年一年中成功转变,成为“三个集中”推进过程中就业的亮点。目前郫县已累计帮助犀浦镇6235名失地劳动力实现就业,全镇失地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0%,而岷江小区就业率更达到92%。
农民集中居住:把能给的都给农民
在新津纯阳花园,政府统一为住在这里的失地农民支付水、气、光纤等入户费及5年的物管费。另外,还有人均8平方米的铺面安置,并免去了3年内的任何税款。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都的力度是空前的。
从2004年3月开始,成都将38万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为此,市、县(区)两级财政10年内要支出37亿元。
都江堰的农民最先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缴纳12元,即可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服务对象,享受相应的权利。同时,由此进入一个密织的大病统筹保障网。
武侯区率先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区小学与城郊小学结对子,“捆绑”发展,共享教育资源。全市还启动了总投资逾10亿元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妥善安排5.1万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全市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对全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打破了沿袭近50年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政府组织开展了“图书进万家”、“新民文化艺术讲习班”、“高雅艺术进村镇”等项目,农村居民接受到了先进、鲜活的城市文化、城市文明,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和城里人一样追求高尚、现代的文化享受,如今在成都农民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柏油路、半小时经济圈、1小时经济圈、星罗棋布的农民小区……透过这些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诞生的新事物、新名词,人们清楚地看到,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距离正在一天天缩短,成都城乡正在向平等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