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视作品中自杀情节对儿童幼稚型行为影响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视作品中自杀情节对儿童幼稚型行为影响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影视剧中自杀情节通过直接刺激、诱导和教唆,可直接导致儿童实施模仿进行幼稚型自杀。本文以案例分析受影视剧自杀情节影响而实施模仿行为的儿童性别、年龄、行为特点和模仿动机,界定幼稚型自杀概念,并从儿童对自杀、死亡认知特点和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含有自杀情节的影视剧作品特点、作用出发,对影视剧制作和播出,对儿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影视剧 自杀情节 儿童 幼稚型自杀

一、影视剧与儿童幼稚型自杀

调查发现14岁以下儿童自杀死亡极其罕见,现有个案也是遇到挫折后模仿电视媒体中自杀情节,但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在少年儿童中并不少见。而影视剧中自杀情节通过直接刺激、诱导和教唆,可直接向儿童灌输和强化自杀意念,甚至直接导致儿童实施模仿进行幼稚型自杀。仅影视剧中的上吊情节,就导致了多起悲剧发生。可以认为,充斥于荧屏的割腕、跳水、喝药、跳楼、自焚等自杀场景,超人、英雄的一些非凡动作行为,给儿童生命带来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和直接伤害。

幼稚型自杀,目前并未有确切定义,且鲜有提及。有文章粗略认为,“幼稚型自杀属于心理满足型自杀,如宝鸡市有两个少年儿童,看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认为从高处跳下可以‘成仙’,就从六层楼房上跳下自杀了。”[1]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在1974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将自杀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源于研究的特殊性,本文将幼稚型自杀定义为:一般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的,主要源于对自杀、死亡认知的不成熟,而盲目模仿实施或者轻率作出的自杀行为。

二、 实施幼稚型自杀儿童年龄、性别、性格、行为方式和动机分析

(一)、实施幼稚型自杀的儿童年龄、性别、性格和行为方式分析

影视作品中上吊自杀情节影响而实施模仿行为的儿童年龄段在3—13岁,平均年龄为8.26岁,7、8岁的儿童占了42.11%,5—12岁是高发年龄段,占89.47%。

受影视作品中上吊自杀情节的影响而实施上吊行为的儿童以女孩居多:近年发生的19例悲剧中,有女孩12名。模仿上吊行为的死亡率非常高,达80%,19人中仅4人经抢救或幸运脱险。

受影视作品中上吊自杀情节影响的儿童,实施模仿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利用主动寻获或偶然获得的物件如围巾、绳索、布或毛巾实施上吊行为,更多的是以此进行上吊游戏。一般发生在观看影视剧自杀情节的过程中或者观后不久,发生前鲜有征兆,孩子自觉处于一种游戏状态。模仿自杀的儿童性格上一般未表现出有缺陷之处,在父母、亲人眼中多为乖巧听话类型。

(二)、儿童模仿实施幼稚型自杀的动机分析

在幼稚型自杀行为中,源于对死亡的模糊认知,一种情况下,儿童会将自杀等同于其它游戏,认为自杀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儿童要么是觉得自杀并不会死亡,要么是不知道死亡的后果;另一种情况则为,儿童吸收影视剧中传达的观念,认为自杀会带来传奇的、意外的收获,死亡只是一个过程和途径。

具体说来,儿童模仿影视作品自杀情节的动机主要有四种。

1、纯粹的好奇、好玩

“暑假,从电视里看到《聊斋志异》里那些上吊自杀又不死的情节”,[2]调皮的小勇便玩起“上吊自杀”吓唬姐姐和弟弟,第四次玩这“游戏”时,孩子不幸被绳子套住,窒息有两三分钟,生命垂危。

2、模仿,将自杀作为一种威胁手段

如悲剧主人公之一小敏,就是在家看电视剧《大明宫词》时,突然被电视剧中太平公主为求母爱玩“上吊”的镜头吸引住了。“她拿起妈妈的丝巾,朝妈妈诡秘地笑笑后跑进了卧室。”9岁的小敏用丝巾将自己的颈部吊在壁灯上,后医治无效死亡。[3]

3、试探、实验

儿童缺乏生活常识,生命意识薄弱,在看到影视剧中自杀情节后,儿童对自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进而要么接受影视剧中的结果,要么会自我作出评价和定论,最终实施模仿行为进行试探、实验。

4、过度迷恋主角、憧憬虚拟生活

儿童由于过度迷恋影视作品的主角也会产生盲目模仿、学习偶像的行为。如5岁女童瑶瑶(化名),在看过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后,迷上了“小燕子”,模仿“小燕子”上吊。[4]

还存在一种憧憬状态下的模仿行为。如福建省漳浦县前亭镇过港村的两个小学女生小美(化名)和同桌小华在课堂上写完遗书后,一起跳进2米多深的池塘溺亡,小美留下遗言称想穿越清朝去拍一部皇帝的电影。当下正红的穿越剧给小美这样的青少年予以了无限美好的憧憬。

三、儿童对影视剧作品中自杀、死亡的认知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自杀是一种自我暴力行为。儿童是世界上自杀率很低的一个群体,因为儿童正天真烂漫,免于各种生活压力,有父母亲人的关爱,还有教育对之逐渐形成的坚强、自尊、自爱的意识。但是儿童对于死亡的认知却是一个需要一步步逐渐建立、缓慢发展的过程,儿童对死亡危险的认知不容忽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只具备表象或形象性的思维,而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早期的儿童, 也还没有或者只具备初步的抽象与假设思维的能力,对守恒性和不可逆性基本没有概念。[5]他们很难认识到自杀的后果,缺乏对自杀的恐惧感。 这种对死亡不成熟的认识是儿童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同时,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主要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两种方式获取社会技能,班杜拉将这种直接获得新行为的过程称为无尝试学习。[6]由于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不够成熟,就会造成他们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榜样的作用,儿童和青少年对榜样及其行为的认同度越高,学习榜样的概率越大。

也正是由于儿童的认知特点,模仿成为其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和重要手段。由于其对死亡的认知不够,理解不了自杀所造成的后果,当儿童看到或者听到自杀场景、自杀情节,就会产生模仿冲动。而影视剧就是向儿童直接展现自杀情节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儿童不能理解媒介重现的真实,在电视场景画面、声音多层刺激下,自杀、暴力会引起儿童直接模仿。儿童还会加大加深对自己崇拜的偶像、沉迷的荧屏主人公模仿力度和强度,甚至是不计后果的模仿。

四、影视作品自杀情节对儿童模仿自杀行为的副作用

儿童易受影响实施模仿自杀行为的影视作品一般是热播剧。但是由于儿童善于和热衷模仿,也可能对于随机观看到的电视中偶然出现的某种情境、行为进行模仿。影视剧集的自杀情节往往或紧张刺激,或曲折婉转,或离奇怪诞,或暴力血腥,或欢乐搞笑,或悲情之至。这给儿童一种错误的认知:自杀是一种游戏,有趣好玩;自杀会死而复生、不会死;自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收获;自杀后果不严重,剧中人物死后也就是不再出现;自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是一种向别人威胁、索取满足要求的手段等,这些影视作品一般还会向儿童展现英雄气概、兄弟义气、复仇主义等观念。

影视剧作品中的自杀情节对儿童的副作用主要有三个:直接刺激因素、诱导因素、教唆作用。

(一)、直接刺激因素。受纯粹好奇、好玩的心理支配下的儿童,影视剧中的自杀情节将起到直接刺激因素的作用,儿童为满足自我的好奇、好玩心理,对影视剧中的自杀情节进行模仿。

(二)、诱导因素。影视剧作品中的自杀情节给儿童灌输自杀意念,起到提醒、暗示、启示的诱导作用。如会通过提醒、暗示儿童自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儿童会模仿将自杀作为一种手段而非作为一种目的。当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儿童可能会在死亡意念的驱使下,怀着对死亡的憧憬实施自杀。

(三)、教唆作用。影视剧作品中详细的自杀情境演绎,让儿童轻而易举进行自杀行为的模仿,随手可得的器物、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被儿童用来实施自杀模仿行为。

五、影视剧的制作和播出的反思

由于儿童对死亡概念认知的不成熟和源自儿童自身内在需要的模仿能力,影视作品中自杀镜头将导致儿童对自杀行为的直接模仿,威胁儿童宝贵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伤痛。故具有很强传播力、流行力、渗透力的影视剧在制作和播出上必须有所反思。

第一,鼓励以儿童、青少年为受众的优秀影视作品制作。儿童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媒体产品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制作更多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看的、可以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优秀影视作品。

第二,加快实施完善的影视作品分级和审查制度的步伐。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影视作品分级和审查制度,筛选出适宜儿童、青少年观看的作品。

第三,加强对影视作品播放频道和档期管理。加强对儿童观看影视作品高峰时间的档期管理,针对风行热播剧,更要加强对影视作品播放的档期管理,应将含有不宜儿童观看的影视剧作品与儿童观看影视作品的高峰时间错开。还可借鉴美国针对媒体暴力防治的“加锁频道”,加强对电视频道的管理,完全隔断儿童不宜节目的信息源。“加锁频道”是用来阻断和锁定那些含有暴力、性和其它不适于儿童、青少年观众收看的电视节目。

六、重视儿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提升儿童、青少年媒介素养,增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对于儿童、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媒介认知和掌握正确利用媒介方法,对于减少媒介作品对儿童、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培养儿童、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重视儿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主要是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让儿童、青少年对媒介情境形成正确认知。一方面可通过制作和播出公益广告,或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向儿童、青少年宣传生命的认知知识,提醒父母积极陪同和引导儿童使用媒介、消费媒介产品,及时予以告知、解释和教育,加强儿童自我防护意识和家长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开展儿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工程,综合媒介、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提升儿童、青少年在当今媒介语境下的心理免疫力。

注释:

[1]青少年自杀心理产生的原因及预防.[EB/OL].燕赵都市报,http://.cn/system/2009/12/29/010307909.shtml 2009-12-29.

[2]看《聊斋》死人复活 8岁儿童玩“上吊”生命垂危.红网-潇湘晨报. [EB/OL].http:///c/2010/09/01/2053420.htm.2010-09-01

[EB/OL].http:///new_9/jingri/2003-12/10/content_1318825.htm. 2003-12-10.

[3]7岁女孩模仿《还珠格格》剧情上吊死亡.

[EB/OL]http:///system/2012/02/08/053676756.shtml. 2012-02-08

[4]EB/OL]http:///society/2/detail_2012_03/04/12951576_0.shtml, 2012-03-04.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P105-P106.

[6]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M].2002年9月第一版,P310-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