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使节》的场景系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使节》的场景系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场景系统”包含3个原则:首先,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不仅必须以服务主题为目的,而且还必须具有自己的有机体功能。其次,场景之间必须前后呼应,并且规则有序。再次,场景间隔中的所有成分,都应该为下一个场景的出现做好铺垫。

关键词:《使节》;场景系统;场景;非场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32-04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在小说技巧上的广泛实验对现代小说,特别是对从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到20世纪小说意识流创作技巧的变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美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和革新,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文艺创作活动,尤其是立普斯的心理学美学和费希纳的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因此,意识流小说初现端倪,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作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正是深受这一影响并将之付诸创作实践的众多小说家当中的一员。他一生卷帙浩繁,作品文风独树,奠定了其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了解詹姆斯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审美观,有助于打开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思考小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本文将以《使节》等小说的场景分析为例,来探讨詹姆斯作品中所体现的建立“场景系统”(the scenic system)这一创作原则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有机统一

詹姆斯始终把小说看成是一个有机体。他在许多场合都强调小说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有机统一。在这一方面,他其实是分别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和福楼拜的影响。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将行动或模仿行动的情节看作有机结构六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其理由是它贯穿于作品的整体,是作品的血与肉。因此,詹姆斯也同样宣称:“一部小说的灵魂是它的行动。”

詹姆斯还深受福楼拜的影响。他相信,从后者那儿可以学到小说结构的原则,即“连续而浑成一体,像任何其他有机体”。在这种有机体论的指导下,詹姆斯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把写小说的能力比喻为“建筑能力”(the architectural competence)。他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是这种能力的充分体现,并且还强调《使节》甚至更圆满地体现了这种能力[1]。他这样描述自己在写这两部小说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在一桩事情上我坚定不移,即虽然我必须为了建筑外观的别致而不断地添砖加瓦,但是我不会为任何有失均衡或关系失调的现象寻找任何借口。我会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用一些人的话说,我会盖一座拱顶如画、布满浮雕的大厦,可是我决不会让读者脚下的每一块方格图案、每一块土地不是朝着周围墙壁的根基沿伸。”[2]

《使节》自始至终采用斯特瑞塞的眼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斯特瑞塞的观察了解周围的人物和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不仅使小说的叙述结构紧凑严密,而且也使故事富有戏剧悬念。在《使节》的序言中,詹姆斯很高兴地说:“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美妙的方法了;……那方法就是只使用一个中心,而且始终保持在我的男主人公的意识范围之内。……斯特瑞塞对于这些事情的意识感受,而且唯有斯特瑞塞的意识感受,才会有助于我把他们表达出来;我将只是凭着他约略摸索到的对他们的了解来认识它们,因为他所进行的摸索将成为他最令人感兴趣的活动之一,而且完全遵循我所说的繁多而严格的规则所给予我的那种我会最热切地‘追求’的效果,会比遵循其他一切规律所可能给予我的还要多。”[3]

二、场景规律

詹姆斯尤其强调小说的“场景规律”(the scenic law),即场景的安排要跌宕有致,富有一种优美的节奏感。

在《使节》的序言中,詹姆斯非常诚恳地说:即使是在至善至美的作品中,也有一种理想的善中之美,其中的魅力将会把艺术的信念提到至高无上的程度。因为他确实认为,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说是会光彩焕发的,而《使节》的那个主题,他承认,就是自始至终为他呈现出那么一片光辉。因为该小说要做到了规则有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其故事情节经过巧妙设计,并且十分讲究叙述技巧,这样他才有幸可以坦率地把这部小说,列为他所有作品之中最好的作品[4]。

(一)场景之间必须规则有序

从该小说文本来看,美国场景只包括几个场景,即查德的家乡、其家族的工厂、周边的小镇等,显得有些单调,但每一个场景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而且各个场景又相对独立和完整,可以被看作一个小场景系统;法国场景系统包括十几个场景,场景之间不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而且存在着有机联系,是一个复杂的大场景系统,包括斯特瑞塞在伦敦下榻的旅馆、巴黎迈榭比大街、查德的住处、斯特瑞塞与查德初次相遇时的剧院包间、德・维奥内夫人的家里、巴黎圣母院、塞纳河左岸的餐馆等等。这一大一小的两个场景系统的每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又包括或多或少的一些情节。

我利用给《使节》这一版本写序言的机会,必须主要地为它阐明它的场景具有连贯性。它在我们翻阅的时候尽可能地显得并不具有场景的特点,从而用世界上最古怪的方式把那个优点掩饰过去了;但是正如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那样,它截然分明地分为两个部分:酝酿着场景的、事实上往往是过分地酝酿着场景的部分,以及证明酝酿过程得当并且使其圆满完成的部分,或者说是场景。我想,可以明确地说,其中一切不属于场景的部分,都是被区别对待的酝酿过程,是画面的融合和组成部分。这些交替使用的手法,我想,从很早的阶段起,就显然要作为《使节》的结构和形式[5]。

从詹姆斯自己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小说理论渗透着许多朴素的结构主义观念:既然小说是一个有机体,那么每个场景本身都必须是一个有机体,场景与场景之间也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必须具备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场景之间必须创造悬念

詹姆斯在该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运用,与传统小说的全知视角模式不仅有着显著的区别,在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中,用这样的叙述方式造成的悬念十分常见,因为读者只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逐步去认识其他人物、事件、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情况。例如,詹姆斯在《使节》第一章中就有这样一段:

斯特瑞塞先生在这次意外的相遇中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她得到了审美的极大满足,然后他马上邀请德・维奥内夫人与他共进午餐。在塞纳河左岸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开始了一次愉快的长谈。

细心而有教养的读者将会发现,我们在这个场景里所看到的一切,从本质上讲是詹姆斯看到的一切。然而,詹姆斯没有直接站出来向我们描述。我们是通过斯特瑞塞的心理状态,通过他的意识之镜来观察巴黎圣母院和德・维奥内夫人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巴黎圣母院也好,巴黎美女也好,都是斯特瑞塞的意识和心理的印象,本质上也归属于“非场景”描写。

斯特瑞塞在巴黎的文化历险是一个充满了回忆、想象、沉思的意识之旅。他对查德,对德・维奥内夫人,对巴黎圣母院,对巴黎甚至欧洲的认识和发现,是一个非常含混不清的心理历程。他在对真实场景(“场景”描写)的观察过程中,掺杂了太多的想象部分(“非场景”描写)。他眼里那个完美女人的背影,有多少出自他对真实场景的真实观察,又有多少出自他的想象――不论是由“古老故事”唤醒的想象,还是由作者“戏剧性”创作的冲动所激发的想象,甚至是他自己“与世隔绝的深思”所导致的想象,此时此刻,我们也无法解释清楚。

(二)戏剧法与图画法

詹姆斯认为,就“素材”而言,《使节》属于“戏剧式的”。他说:“我除了用暗示的方法外,无法使其他人相互之间谈论他――幸亏运用了无比美妙的必要的戏剧手法,才通过种种同小说截然相反的途径,非常显著地取得了统一的效果:我对其他人根本没有一点儿兴趣,除非他们首先是他的人(首先不是他,而是他们中的一个)。”[13]但是,使小说产生戏剧效果的恰恰是“场景的一致”:戏剧之所以被掩盖,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结构被分成几个部分,为场景作铺垫;这些部分,或者说已经被分为几个场景的这些部分,合理并且圆满地完成了准备工作[14]。在这段话里,詹姆斯除了强调场景系统具有超越“场景”功能的优越性以外,还阐述了“非场景”成分同样具有产生戏剧效果的功能。

我如此一再强调我创作中的场景描写以后,还要想补充一下,……非场景描绘中的最恰如其分最有魅力的部分在恰当的处理下,仍然可保持其可理解性并坚持其作用的。……我注意到象我的主人公同查德・纽瑟姆初次见面的那种章节,它们虽然是非场景描绘的表现形式的绝对证明,却也紧紧地把握住――至少就主观意图而言――描写效果的。真要仔细而完整地报道在某个特定场合“发生”的事情,那就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变成场景描绘了;……在书中描写到的那些章节里,在整个晴朗和暖和的巴黎的下午,从那俯瞰杜依莱莉花园的阳台上,我们用一个全然尚未试用过的视角,观察她在旅馆客厅中忧心忡忡的一个小时,在我们从而参与了她对那些同她本人有关的事情的含义的潜心研究之中。……那些书页中的这类描写就是一种为了取得对立和更新的魅力,坚持要处处表现其不同于场景描写的那种表现手法的优点的明显例证[15]。

詹姆斯的信徒珀西・卢伯克将这种方法归纳为“图画法”,即要使事件通过某个接受意识屏幕得到反映。詹姆斯本人虽然没有对“图画法”提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他的实践以及对这种方法的理论阐述明确了这样一个原理:与全知叙述模式不同,“图画法”要求故事外叙述者站在人物背后,通过人物眼光、人物意识展示故事中的事件。相对于全知叙述模式中那种全景叙述(panoramic),“图画法”侧重的是人物的内心意识,因此缺少传统意义上的事件或人物行动。不过,由于詹姆斯把人物意识活动看作小说的主要“事件”,我们不妨将人物意识称为小说的“心理事件”[16]。

综上所述,在《使节》中,詹姆斯巧妙地交替使用“图画法”和“戏剧法”来进行“非场景”描写或“场景”描写,使小说具有直接的戏剧效果。这一方法使展现人物真正的内心活动以及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显得“经济”,因此,它在小说的有机结构中分别起到“铺垫”或“场景”的作用。由此可见,詹姆斯提出的“场景系统”虽然以他早期的“戏剧法”和“图画法”为基础,但是,“场景系统”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综合“戏剧法”和“图画法”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不仅使它们同时服务于小说主题,在整体上形成詹姆斯反复倡导的有机整体论和小说戏剧化观点,而且还使小说在形式上实现了有机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2〕殷企平.詹姆斯小说理论述评.上海:外国语,1998,(4):29.

〔3〕〔4〕〔5〕〔7〕〔8〕〔10〕〔13〕〔14〕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文论选: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28-329,320,334-335,322,317-318,335,332,337-338.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9-230.

〔9〕〔12〕亨利・詹姆斯.使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210.

〔11〕〔15〕〔16〕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9, 115-11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