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寒暄语的语用失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寒暄语的语用失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5-0097-01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的跨文化间语用失误研究,将试图探讨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避免这些语用失误的个人建议:只有在对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采用恰当寒暄方式并不断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才能有效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汉寒暄语 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一同是由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Applied Lin-guisties发表的文章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提出的。她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听话人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引起的。在文中她区分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即因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一般有语义失误、句式失误和语言形式失误,这些失误主要由于混淆字面意思与实际表达意思,滥用完整句式和违反言语行为规则造成的。而社交语用失误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社会文化习俗而造成的失误,主要有文化失误和社会规范失误。本文主要从社交语用失误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英寒暄语语用失误

二、寒暄语

寒暄语一词是由B.Malinowski提出的。他认为寒暄交谈中的话语不包含信息交流的意义,而主要用于履行其社会功能。“寒暄交谈旨在建立或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而非为了提供或获取某种信息。”(Malinowski,B.1915)根据Malinowski对寒暄一词的定义,该词现在主要用以指维持人们之间和谐的关系,并不涉及任何实质内容的话语交谈。日常性的问候语,谈论天气,询问健康以及其它一些寒暄话题都是典型的寒暄交谈。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各种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相容性和相同性,但由于中西方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在中西方寒暄交谈中则体现在寒暄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差异。所以若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这些差异则势必会给交流带来障碍,引起许多尴尬或误会,从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三、跨文化交际中英汉问候型寒暄语的语用失误

问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行为,也是人们常常用于日常交际的开场白。任何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都会有一套成熟的问候语表达,并且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问候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虽然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在见面时,都有相互问候的习惯和习俗,但是问候方式以及频率都相差甚大。

中国人早上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你早”或“早”,在早上九点过后,见面问候一般用“你好”。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从起床到中午的时间里见面打招呼都用“早上好”。此外,英语中下午和晚上见面的问候语分别是“下午好”和“晚上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对他人表达问候时方式较中国人更为直接。所以,一个对中国文化毫不了解的西方人,听到中国人问候时说“你早”会觉得可笑和不解。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方式则是习以为常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早睡早起看作是一种好习惯。中文里,熟人之间常常还用另外一组表达问候对方。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下两种问候方式。

(1)A,你吃了吗?

B 吃了/还没吃呢。

(2)A,去哪儿呢?

B 我去。。。

中国人在临近饭点时遇见熟人,习惯用“吃了吗”来问候彼此。对于该问句的回答一般只有两种:“吃了”和“还没呢”。而当人们在其它时间里偶遇时,一方则会问另一方:“去哪儿呢?”,另一方则回答:“我去。。。”,有时另一方也会反问提问方同样的问题。像这一类型的问候寒暄语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字面意义,而旨在维系人与人之间一种融洽的关系。中国人对于这样的问候方式早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没有人会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句,因为说话者并不是真的在意听话者是否吃饭了。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没有人会在意是真是假,他们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寒暄。然而,西方人常常将中国人的这种问候方式理解成为一个真正的问句,说话者言下之意即是“我还没吃呢,走吧,我们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或者是“如果你没吃,到我那里吃点东西吧。”换句话说,这样的问候隐含有一种邀请的意思。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问候方式常常会引起误解。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那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寒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则表示一种宴请。一些刚来中国不久的国际学生就常常用蹩脚的中文抱怨说“为什么你们经常问我吃饭了没有?我有钱,我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按照他们的惯性思维,说话人是担心他们由于缺钱或其它一些原因而没饭吃。所以这些外国学生感觉自己受侮辱了。可事实却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寒暄语,和英语中的“你好!”异曲同工。此外,中文里“去哪儿?”这种问候方式在西方人看来也有遭冒犯之嫌。因为西方国家倡导个人主义,非常看重个人隐私,所以当西方人在被问到“去哪儿?”的时候,就感觉个人的隐私被侵犯了。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则相当滑稽可笑,匪夷所思。JennyThomas将这种由于不了解或违反目标语文化或社会习俗而导致的交际失败叫做社会语用失误。N.Wolfson曾说过:“当在与非母语者交谈时,母语国家的人可以接受非母语者的语法错误,但是对于非母语者所犯的一些背离母语国家文化和社会规范的错误,则会让母语国家的人觉得相当不礼貌。”因此,要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应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四、结语

有关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寒暄语语用失误,许多学者强烈要求对当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他们建议英语课除了教授语法和词汇,还应该重视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学习。这或许是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一种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笔者发现语言学习实际上是学习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因为语言其实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只有当对该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我们才能有意识的转换思维方式,换位思考,在不同的场合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此外,笔者认为若想改善当下中国人学习英语较为死板的局面,首先应转换一种思维定势即英语不是学会的,而应是用于体验和享受的。填鸭式的教学应予以取代。老师应尽可能给学生营造真实场景,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并享受英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