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历史、问题及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历史、问题及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看似繁荣的背后,依然存在着群众基础不够、研究方法僵化、时代意义有待挖掘、缺乏科学批判的勇气、办学实践不深入等问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未来发展应朝着大众化、多样化、时代化、科学化和深层化的方向继续前进。

【关键词】陶行知研究 教育思想 研究 问题 趋势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坚定的改革实践者,他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进入21世纪,如何进一步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大众化、多样化、时代化、科学化和深层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师从陶行知、研究陶行知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历史

现代社会陶行知教育思想能够得到重视和发展,是众多教育学者和改革实践家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宣传的结果,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更多的学者意识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先进性,陶行知课题研究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系统地研究这段历史,有助于理清陶行知研究发展的脉络,认清时代使命,进而把握陶行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一般来说,不同年份陶行知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发展状况,根据对CNKI学术期刊网的收录统计分析(见图1),大致可以将陶行知课题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

1.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兴起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至60年代中期,临界点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陶行知逝世和“”的开始。这个时期陶行知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加以朴素的继承,在学校教育中基本沿袭陶行知的做法,使学校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物质贫乏的战争年代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这资源匮乏的状况在这一阶段仍未得到太大改善,因而生利主义和自我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研究目的上来说,则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救国图存”转向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因而注重宣扬陶行知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教育领域强调“为人民办学”的思想,这些是和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产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

2.“”时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短暂沉寂

这一阶段从1966年到改革开放前夕,整个中华大地都在经受一场浩劫,教育领域自然不能幸免,很多学者、知识分子受到牵连,陶行知也受到极大的批判,导致陶行知研究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沉寂期。

3.新时期陶行知研究的加速发展

这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夕,标志性事件是改革开放,特别是1991年纪念陶行知百年诞辰,陶行知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全面发展,生活教育甚至创新教育都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双基”任务中,大众教育异军突起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视野由国内转向世界,陶行知教育思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陶行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仅20世纪90年代国内发表的陶行知研究著作就多达29部,论文1331篇 [1],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4.新世纪陶行知研究的空前繁荣

进入21世纪,陶行知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凭借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全面性,陶行知的教育观念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被很多改革流派所借鉴,特别是“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课堂理念,反映时代需求的“生活教育”理论,顺应时展的“社会即学校”的论点,引领着当今教育变革的方方面面,全国范围内涌现出很多陶行知研究组织和活动。据统计,这12年间出版的陶行知研究著作不少于96部(不包括陶行知自己的专著,不同版次卷次合计为1本),期刊论文1 277篇,硕士、博士论文共计61篇。

二、陶行知研究的问题剖析

纵观陶行知研究发展的进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陶行知研究发展繁荣背后的隐忧,这些因素可能影响陶行知研究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改进。

1.陶行知研究的群众基础不够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人民性,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截至2012年,除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等个别省份外,全国共有不少于28个省级行政单位设立了陶行知研究会(所)等团体,广东、江苏、安徽、福建等甚至在省内各市也都设有陶行知研究团体,国内很多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高等学校也普遍建立起陶行知研究社团。这种陶行知研究团体化的趋势,相比以前仅仅依靠一些有识之士的登高一呼,显然是一种进步,也使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些事实,在各高等学校五花八门的社团中,陶行知研究团体往往扮演着边缘的角色,很少有人问津,开展的研究活动也很少。各省市陶行知研究会虽然掌握一些资源,一些省份积极推行陶行知实验学校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主要的陶行知思想宣传阵地,依然是自己所创办的陶行知研究的专门期刊。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八种陶行知研究期刊在三大期刊网的收录情况(见表1)显示,很多陶行知研究专刊至今仍未被主流期刊网收录,更不是核心期刊,且大多是双月刊、季刊,发行量有限,另外,其他期刊中创设“陶行知研究”专栏的也很少,这些都影响了陶行知研究的推广,致使陶行知研究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陶行知研究方法多样性不足

创造性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特征,同样地,对其研究的方法也要讲究创新,才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成果。下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以CNKI学术期刊网的统计数据为例,2010年知网收录的陶行知研究论文共计156篇,其中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文章有68篇,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应用的文章有56篇,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比较的文章有8篇,名篇选读和传记类等文章有24篇;2011年知网收录的陶行知研究论文共计167篇,其中深入研究陶行知某一领域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有87篇,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的文章有47篇,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比较的文章有9篇,名篇选读和传记类等文章有24篇。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这两年陶行知研究成果加以分析看到(见表2),思想研究和名篇传记等文章大多采用文献法,所占比重平均为62.75%;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应用于实践的文章,一般采用调查法,所占比重为32.0%;两种教育思想对比的文章多采用比较法,平均占5.25%。由此陶行知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就显而易见了。有人说“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最好本土资源”[2] ,我同时也相信,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而把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向世界的必经之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发生碰撞,也只有这样,陶行知教育思想才能持续获得完善,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创新,继续服务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3.陶行知研究的时代意义不彰

陶行知教育思想萌芽与发展都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农村教育紧密联系着,正如贝壳历经痛苦孕育出来的一颗珍珠。但是,时过境迁,这颗“珍珠”如何能在当今中国教育的迷雾中继续闪光,指引全民族的教育前进方向;特别是在一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对待本土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地位问题;处于追求自由又理性现实的多元文化,如何定位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价值问题;面对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如何激励师德修炼与自我实现的追求问题;如何抓住基础教育改革的契机,建构生活课堂,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技术问题等,这些都是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陶行知研究的时代使命。

4.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扬弃不辨

综观国内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评述性和支持性研究多,批判性研究少,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陶行知教育思想能被很多人接受,这点是值得庆贺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研究者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缺乏反思与扬弃的勇气。如前文所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必然使之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他更多地强调改造物质世界的生利主义,缺乏仰望星空的探索;他专注教育,却没有对人性和心理的研究,而这被现代教育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他所推崇的学习过程是知与行的交互提升,缺乏建构主义的升华,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反思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足,这才有助于其不断发展并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5.行知实验学校的办学实践不深入

行知实验学校是当代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阵地,各省市陶行知研究机构都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实验学校。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现有行知实验校31所,浙江省约有79所,江苏省不少于311所,安徽省行知实验学校数量更多。参考一些课题和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在福建省的实地考察,发现陶行知实验学校普遍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很多实验学校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了在制度、课堂、文化和组织层面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第二,各个实验学校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贯彻程度不一,且缺乏交流;第三,陶行知所倡导和实践的“家校联系”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学生家长的参与度低;第四,实验学校的特色不突出,多数学校的特色集中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这些问题反映出实验学校的办学实践不够深入,仍有待加强。

三、陶行知研究的发展趋势

面对存在的问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在新世纪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教育家戴伯韬已经做出过回答,他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征归结为追求为人民服务、重视和贯彻实践、敢于大胆创新三个方面。 [3] 这些都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品质,也符合我国教育的时代诉求,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1.参与主体大众化

“人民性”一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标签,如何在现今陶行知研究团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研究主体的大众化,无疑是陶行知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做好三点工作。第一,有意识地应用现代传播工具,特别是借助网络与多媒体的强大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8个省级陶行知研究会(所),目前仅有7个开通了专门的网站,而能运用微博、论坛等宣传渠道的则更少。第二,抓住基础教育改革的契机,探索新式的生活课堂模式。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而这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关注的重点,如果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无疑将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普及。第三,进一步推进陶行知实验学校的建设,继续扩大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基层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截至2012年,全省普通中学有1 830所,小学有5 947所,但是行知实验学校仅有31所,这样的规模显然是不够的。

2.研究方法多样化

研究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是影响陶行知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在国内陶行知研究学者所应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僵化,因此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也应该成为陶行知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增加比较法的应用,现代研究者要有把陶行知的思想置于全球教育思想宝库的勇气,通过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对比,不断完善陶行知教育思想。此外,要对一些应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办学的成功案例加以归纳、演绎、总结提升以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思想内容时代化

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思想都具有一个相同的品质——与时俱进,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必须走向时代化,适应并引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寻找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的契合点,应该抓住以下四点:第一,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潮流,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近代中国本土教育思想的代表推向全球;第二,面对职业倦怠的常态化趋势,用陶行知的崇高职业奉献精神加强当代教师的师德养成;第三,抓住基础教育改革的契机,推广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第四,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由关注物质世界转向关注人,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4.价值追求科学化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但绝非十全十美,这就要求广大师从陶行知和进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者必须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进行扬弃。这种科学态度并非通常所理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认为在“精华”与“糟粕”之间应该有一种“前思想”,这种思想可能具有明显的缺憾,但是却蕴含着朴素且正确的教育理念,稍加修正和改良之后便可以为我所用。这部分思想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在推进陶行知研究科学化进程中也是大有可为的。

5.办学实践深层化

未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不仅要继续推进行知实验学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还要注重办学实践层面的深入。第一,实验学校要更加深入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学校管理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新型家校关系的构建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特别是当代“生活课堂”“教学做合一”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注重总结经验,把已有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的提升。第二,对于实践形式也要逐渐深入,袁振国先生曾经特别强调:“即便晓庄、工学团、育才是成功的,但陶行知也绝不排除有其他成功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式,这就是他的实验思想,如果我们不了解陶行知的这一思想,而只是看到它的具体实践,就有将他的思想和实践僵化、停滞的危险。”[4] 积极探索实验学校之外的实践形式,同样关系到未来陶行知研究的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参考文献:

[1]金林祥,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01(6).

[2]段继业.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最好本土资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

[3]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袁振国,张癸.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