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由·自主·自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由·自主·自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个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论者愈来愈多,其中不乏“金玉良言”。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和耳闻目睹的作文现状,仍深感小学生作文个性化道路之难,如表达的不自由,评改的不自主,成文的不自然等等,依然是症结所在。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一、自由写作,距离孩子们到底有多远?

民间有谚言:“小孩不说假话”。这正如《皇帝的新装》中敢于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一样,孩童时代,小孩不懂人情世故,不谙尔虞我诈,为何偏偏在作文上就喜欢假、大、空地编造呢?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敢于“童言无忌”,敢于畅所欲言,为何一拿笔作文就“心中一团漆黑,眼前一片空白”呢?

枷锁来自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准确地说,来自于我们语文老师心中那所谓的作文规范。作文起步,便要标点正确,会分段落;其次,要求语句通顺,详略得当,书写规范,表达准确;更高要求还要有细节描写,会列提纲,写作要有速度,不同的开头结尾……落实下来,对表达技巧的传授和华丽文风的追求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全部。于是,一到作文课,教师就要正襟危坐,板起面孔,端起架子,提起要求,开始了正儿八经地传授,而孩子们呢?写作的欲望还来不及形成,形式上的枷锁已经牢牢套在了身上。对他们来说,作文有何兴趣可言,又怎能不畏惧呢?

且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考试》一课。作文前,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次蕴含“陷阱”的考试,全班同学踊跃参与,但考试结果却大大出乎同学们意外(设计了20题的考卷却在结尾处说明只需要做第二题即可),于是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表达欲望,都觉得不吐不快。整个作文课上,于老师没有一次技法指导,没有提任何习作要求,但学生却将这件事情从心理活动,语言对话,神态描写等方面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再如窦桂梅老师上《捶捶乐》一课,课堂上毫无写作技法的灌输,仅是通过创设为捶捶乐写说明书的情景,和生活联系,来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学生即能欣然命笔,水到渠成。

勿庸讳言,当前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和形式的过度追求让孩子的想象“飞”不起来,使孩子的思维“跃”不起来,已经牢牢地束缚住了孩子真情实感的表达。写作技巧不需要吗?不是!写作技巧应该是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来渗透的,应该是在真情实感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如果把真情实感比作一个人的身材,而写作技巧则是化妆。对小学生而言,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袒露,同样,文章的魅力也在于真情实感。

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曾言:“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要想小学生作文实现个性化,就必须淡化作文技法的辅导,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让他们练练“胡说八道”,让他们写写“放胆文”,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心情放松地作文,让孩子心里的话语自由地流淌,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

二、自主评改,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到底有多少?

曾有语文教师向笔者戏言:“怕是前世杀了人,今生罚我教语文。”究其原因,大多慨叹:作文批改太辛苦!甚至有人“危言耸听”:繁重的作文批改已经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由脑力劳动逐渐向体力劳动转变。试看,学生的作文本上“鲜血淋漓”、“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除了删、改、添、补外,还要加眉批、尾批等,真是“全国山河一片红”。而学生呢?又有几位将老师辛苦的修改真正吸收理解了?如“姐姐的打扮和穿着”一句,学生将“穿”字写错,老师帮他改正后,让他重新抄写,学生居然将“和穿”作为一个词反复抄写。可见,老师的辛勤劳动与回报并不成正比,老师改了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作文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因为他们对自己笔下的文章最有发言权……”由此可见,“佳作常从改中来,乃是自己改出来的。事实上,当学生真正在考场上作文时,又有哪一位老师能在修改上帮得上忙呢?学生自主评改可以是自读自改,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强得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在读中自我修改自己的作文。一读,通读全文,立足全篇,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自主评改还可以是小组互读互改,通过寻找和展示自我的闪光点,欣赏与交流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交流中品评和辩论,还可征求原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自主地修改习作。

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评改包办代替似乎已成定势,让学生的自主评改似乎要面临着社会、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有人要问:眼真真地看着学生作文本上的错误不去改吗?学生能有这种修改能力吗?问题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评改的能力,形成评改的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给学生恰当的作文修改方法,是为明智之举。

那么,教师的评改是不是不要了呢?关键是要看教师评改的作用,教师评改作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此次作文学生的优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反馈评讲来指导学生修改提高自己的作文。因此,教师的作文评改应主要在评,给学生指明改的方向,教师的改只在其次;而学生应该在教师评的指导下,通过自改、互改来修改作文。如此看来,教师的评决定着学生的改的方向,并非不重要,而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自然表达,孩子的个性成长到底有多难?

我们的孩子有自然成文的本领吗?离开了教师的辅导,他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吗?太多太多的顾忌,束缚了教师自己的思想,捆绑住了学生的手脚。给予孩子希望的目光,他必然能进入自然成文的境界。

首先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生活。再枯燥、再单调的日子,在孩子们看来,都是灿烂和多姿的,这来自于他们天性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向往。其次是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翅膀让孩子们赋予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气和动力。其三是独特的创造性和感受性,能敏锐地捕捉自己内心的变化和外界的变化。但是,孩子最需要的是教师对孩子独特生活、想象、感受的鼓励、肯定和认可。譬如,同样是面对春色,王维倾诉的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之苦;杜甫表达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郁之愁;而韩愈满怀的却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喜悦之情。感情的自然流露,真的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事实上,只要教师多加鼓励,孩子的作文必能天马行空,自然流淌。一个学生写他爸爸的特点,“一笑起来,周围的家庭都可以听得到”,简单一句,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学生写妈妈打姐姐时他劝架,无论怎样劝都不行,于是他“拿出了妈妈和姐姐的一张合影,相片上妈妈正搂着姐姐幸福地微笑,妈妈见了,停了下来,搂着姐姐泪流满面,痛哭起来”,读后为之深深感动;一个学生写《我的妈妈》,文中写到他爸爸去世,妈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他,为报答妈妈的爱,情人节这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一束玫瑰送给妈妈,真是动人心弦,让人热泪盈眶。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灵性?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悟性?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给孩子以真诚的鼓励,他必然能凭借文字自然真实地个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