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下建筑物也应计算容积率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下建筑物也应计算容积率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下建筑物也应计算容积率

地上建筑物是对地表之上一定空间的使用,通过审批和获得土地使用权,无需获取地上空间使用权,就可对房产进行登记确权,其原因在于大家一致认为地上建筑物所占的地上空间在土地使用权的空间范围以内。地下建筑物是依附于地表,对地表之下一定空间的使用,建筑通常是地上地下同时开发,核算成本。那么地下建筑物所占的空间是否同地上建筑物一样,是在土地使用权的空间范围以内呢?

从我国目前部分城市的立法来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开发商获得销售之前对地下建筑物的产权,要首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地下空间使用权。例如2005年3月杭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规定,用地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建筑配套或附属设施的,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如果是利用地下空间从事经营性、销售或转让的,就得有偿使用,并具体规定了地下空间使用金的标准。《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条例(送审稿)》认定,依法独立使用的地下空间,其土地权利确定为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或者他项权利,以出让方式或者划拨方式取得,地下空间利用人要取得一定的地下空间,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出让金,并进行登记。

笔者认为,不宜在土地使用权空间范围内再设空间利用权。因为,如果这一空间利用权是由国家创设,进行出让转让,同一空间的使用权归属于不同的权利主体,违反物权理论“一物一权”原则;如果由土地使用权人自行创设,则会出现空间利用权部分从国家取得,部分从土地使用权人取得,取得权源不同,方式不同,造成混乱,引发纠纷。

地下建筑物并不涉及空间权的问题,是对土地使用权空间范围内的使用。地下建筑物应该和地上建筑物一样计算容积率。

推进城镇化进程不可操之过急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同步性和相关性。但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关系,中国有其特定的国情,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稀缺的资源、落后的经济、缺乏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其发展质量也是相当粗糙,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同时出现。机械地盯着某些数据不放,片面强调中国城镇化水平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是不科学的。

未来若干年内,切实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必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把握城镇化速度,不能片面地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远远落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先生,将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四个透支”和“三个失衡”,即土地资源透支、环境资源透支、能源资源透支、水资源透支;“三个失衡”即城市内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沿海和内地差距扩大。一些学者强调,城镇化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它应和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长、城镇化用地增长等要素保持一个相对平衡”。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由我国的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仅凭数字上的比较并不能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切不可操之过急。

建立和完善集约用地约束机制

近年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用地成本逐步提高,批地难度越来越大,迫使有关政府和机构、部门为了发展的需要,着眼于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我们靠什么机制保证土地集约利用?单凭“堵”是不行的,还要疏堵结合。笔者认为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集约用地约束机制。

提高项目投资门槛,提高土地利用率

进一步提高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用地的投入系数,并要按产业类型集中布局,对投资小于一定数额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采取租赁厂房的形式解决,禁止建设“花园式工厂”。此外,对于效益一般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存在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等问题的项目要坚决淘汰。同时,还可制定不同行业的投资额度及供地标准,也可试行按经济效益或经济总量确定供地数量,严防企业贪大求洋,多占地少产出,从而解决低效企业长期占用大量土地的现象。

细化用地标准,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

明确和细化各类用地标准,出让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开发进度等要求,同时要加强对项目建成后的跟踪管理。试行年度效益考核机制,也可采取按经济效益核实企业用地规模的办法。效益好又确需扩大再生产,则按其经济效益批准其扩大再生产的用地范围。如果其效益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或者在同行业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不仅不能给其新增土地供应,反而要从其已取得使用权的土地指标中进行核减,或收回一定的土地使用权,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绝对不允许一些企业乘势而上,大面积占地,甚至因企业效益不佳而千方百计转为他用或改变土地用途“以地生财”。

强化对企业用地的监管,建立用地“黑名单”制度

对企业用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那些一哄而上,占了大量土地,在短时间内也作出过一些贡献但现在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以及占着大量土地却几乎没有贡献或者已改变用途的企业列入重点审查监管对象。一旦其进入“黑名单”,则禁止为其扩大再生产供应新增建设用地,甚至适量收回其用地指标。

引导企业向立体空间发展,拓展地上地下空间

增大容积率,提高利用率,建立区域性各类用地的最低容积率体系,并实行奖励机制,在有关税费方面给予减免。一方面倡导厂房向高空发展,谋求内涵式发展。比如有些地区提出“借天生地”的思路,严格限制单层厂房,鼓励支持建造多层、高层厂房、公寓房。另一方面,要从地下空间寻求发展空间,鼓励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开发地下场地。这种立体空间式发展充分发挥了地上地下可用空间的效益,从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此外,对“大工厂、小社会”的现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监管。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工厂,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后,在建工厂的同时也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办公楼;一个又一个的招待所(宾馆);一处又一处的学校、幼儿园;一栋又一栋的家属楼等等形成“小社会”。对此,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限定非生产性用房的建筑比例。

严查闲置用地,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地

在建立和完善集约用地约束机制方面,还要针对存量土地采取多种措施,严格处置闲置土地,加强批后监管。鼓励采取调整、调剂、整合等方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增加容积率向空间发展,充分开发利用未利用地或废弃地,切实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此外,还要在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加大安置力度,界定征地范围,改革土地税制等方面多管齐下,逐步完善管理措施。

建议对一些企业实行“二次分配机制”,让农民参与土地收益的再分配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为了国家的建设,在交通、水利、能源等不少公益性项目的用地上,多数都采取了比较特殊的政策,从农民手中“廉价”获得了土地。农民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有一些企业转产后取得了可观的收入,或破产后通过处置土地资产也会有一定的收入;公路开始收费后,不少“公益性项目”变成了“收益性项目”。类似的这些收入虽然有的大部分上交国家,但有的是大部分留在本单位或本系统。然而对于在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期限内,为响应国家号召贡献出自己土地的农民而言,却未得到任何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土地难于控制、企业想尽量多拿土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些企业,应该实行“二次分配”,即在企业有了新的收益后,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返还给农民,让农民参与收益的再分配。这也是运用经济手段限制一些企业想“以地生财”、粗放利用土地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