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具里的中国茶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具里的中国茶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茶的故乡--中国,人们对茶叶的利用延续至今。从药用、食用到饮用,茶的利用方式在不断变化着,所用器皿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茶了,出土的陶缶被认定是最早的饮茶器具。到了西汉、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器具文化长足发展,茶艺便应运而生。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而此时的茶艺技术也在民间茶具和宫廷茶具中逐渐成熟。茶艺在元、明、清时代借助对外贸易由中国传向西亚,同时西方的逻辑学也走进了中国,把合理性美学融入中国茶艺

关键词:茶艺 茶具 孕育 成熟

在世界历史上,最先认识茶和利用茶的是中国。我国对茶的利用从食用和药用开始,饮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2]。饮茶源起于西汉,始见于巴蜀地区,而饮茶习俗则成形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于唐朝达到鼎盛。追本溯源,“茶艺”一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概念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提出,当时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3]。

众所周知“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有好的山泉水,却没有合适的器具,不能够饮得好茶。茶叶千姿百味,其饮用器皿亦是琳琅满目,在人们“闻香品茗,以茶会友”之时,茶艺逐渐形成。茶艺的产生是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能从饮茶器具的演变中窥见一斑。

1、茶艺在早期茶具中孕育

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物资贫乏,社会生活简单,所以茶具和饮食器具混用,同时又常与酒器相联系。考古研究发现[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出现剩余,于是古代先民开始酿酒,并且出现了樽、豆、杯等陶制酒器。

《韩非子》中说,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缶同时也做容器用。经考古发现,人们最早饮食使用粗糙的土陶。因此,最早的茶具,应该是陶土制的缶[2]。古代先民的饮食所用器具样式从粗糙到精美、从原色发展为彩釉,技艺逐渐精良,为我国茶艺技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煮茶,并且有专用于饮茶的器具。王褒在《僮约》[2]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句。表示当时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杂役。到了东晋,煮茶用的水和器具、技艺都有专门的要求,杜育作的《赋》中描写到:“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2]此时煮茶内容的具体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闲暇来品茶,而在品茗之时就会有对“煮”茶技艺的欣赏,我国茶艺技术开始萌芽。

2、茶艺在唐宋茶具中形成

唐代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繁盛的时期,各种文化快速发展,饮茶文化亦是如此。此时饮茶意义发生了重大转变[8],从自然功能向精神和社会功能转变,茶艺就此形成。唐《封氏闻见记》上记载:“泰山灵岩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祗喝点茶。”时人竞相效仿,遂成风俗[2]。出现了六大茶型,即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工夫茶、仕女茶、孺子茶[4]。六大茶型各有讲究,不同的饮茶人,在相宜的环境中,抒发各色的心境。然而品饮的都是茶,表现的也是同一时代和背景下的茶艺文化:文人茶淡雅怡情,禅师茶寂静修身,富贵茶豪华贵重,仕女茶轻盈婉约,工夫茶冲品芳韵,孺子茶寓教于乐。

茶人们在享受茶艺所带来的独特心境时,也很重视饮茶的“器美”。许次纾《茶疏》中记载:“茶滋于水,水藉乎器。”[5]。在民间,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具共有28件[2]。从这数量可观的茶具中,便能看出唐代民间饮茶工序的繁杂性,茶艺展示也就必不可少了。在茶歌和茶谣中,如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7],都说明民间茶艺很生活化。而1987年在法华寺发现的铭有“五哥”标记(唐僖宗皇帝小名)的系列茶具,却展现了宫廷茶艺的奢华。这套系列茶具包括:鎏金伎乐纹调达子、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金银丝结条笼、鎏金壶门座茶碾、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鎏金银龟茶盒、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鎏金飞鸿纹银匙、系链银火筋、鎏金人物画银坛、盘圆座葵口小银碟、琉璃灯盏、茶托等13件[2]。宫廷茶艺煮饮器具齐全奢华,茶艺技术也相对完善,给人以视觉享受。

到了宋代,茶艺拥有了一定的规范,开始走向成熟。宋代茶艺中,茶具不仅是盛茶的器皿,同时具有审美要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精神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并且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器具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首先,茶具对茶汤要有补色的作用。宋人兴“斗茶”风习,要求茶色洁白,所以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出土的茶具大多为黑釉盏。其次,茶具的精巧神韵,取材自然,形式活泼多样倍受茶人喜爱,尤其是宜兴制造的紫砂壶最具美学鉴赏价值[6],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展现了中国茶艺的艺术追求。

3、茶艺在元、明、清茶具中发展

从饮茶方式看,元代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延续了很多唐代的茶俗[2]。陶瓷出口贸易兴旺,元青花瓷大放异彩。随着青花瓷的大量流出,我国茶具大量进入西亚地区,茶艺也随之传入,实现跨文化发展。

沸水冲泡散茶从唐代流传至元代,而其真正得以大行其道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罢造团茶,改以散茶进贡。使得中国大众的饮茶习惯得到了彻底的改变[2]。人们开始更多的冲茶饮用,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追求和社会风尚都在与茶具有关的书法、绘画和图案中得以表现[2],此时的茶艺变得更注重于思想性。永乐年间,社会逐渐稳定,经济生产得到回复和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再遵循宋、元时欣赏的单一釉色,而是倾向于色彩丰富,生机盎然[2]。

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在学习汉人的诗词歌赋时,也习得了有关茶的诗歌。清代也有关于茶的诗流传至今,如钱塘人称章的《采茶歌》等[7]。清代最高水平的茶具产于“康乾盛世”,对于茶具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画面装饰上,瓷器绘画开始流行,并且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青花瓷茶具,浓淡明净清朗,胎釉光润细腻,白里泛青,绘画技法绝伦;彩瓷绘则采用了多层上色和重复上釉的工艺,红、黄、绿、蓝、黑、紫、金等各色齐备,鲜艳夺目,富有很高的艺术魅力[2]。因“闭关锁国”思想的禁锢,清代社会的发展开始走向落寞,当八国联军撬开中国的大门时,清代的丧钟终究被敲响。自清代以来,西方思想传入我国,近代科学的逻辑思维被应用在生活中,茶艺美学对于诸如:色彩学、几何学、人体工学、动作美学、空间设计等[3]的合理性也开始重视,并将其融入。此时茶艺的跨文化交流已不再是由东方传向西方,而是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自然融合。

4、茶艺在现代茶具中丰富

与古代茶具相比,现代茶具风格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有张扬随性、华丽精致的玻璃茶具,深挚含蓄、坚强醇情的紫砂茶具,快速便捷、现代简约的塑料茶具;温暖甜美的彩瓷,优雅飘逸的青花瓷,混合风格的石壶[2]。人们在追求茶艺美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个性的发展,每一套不同茶具都是表演者文化、气质、人生阅历的体现,是茶艺的具体表现形式。茶具的妙处,在于可玩味,可观赏,可品茶。现代人可以用茶具品茗,也可有它美化点缀自己的家居,无论是田园诗还是洛可可,都说明茶之艺术在以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好茶亦需要适宜的茶具来衬托。一茶在水,一杯在握,岂不是人生茶艺。茶艺既是一套具体的艺术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用具完美搭配、表演者精彩技术的展现。在回顾茶具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茶艺的魅力可以在茶具的发展史上一点一点体现,逐渐的具体化、生活化、合理化,并且在今天的家居生活中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宛晓春,[龚淑英,龚正礼],[等].中国茶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7.

[2] 杨洋.茶具鉴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2.

[3] 范增平.茶艺美学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 (24):58~61.

[4] 郭雅玲.茶艺的类型与特色[J].茶叶科学,1997,(1):71~73.

[5] 龚永新.名茶艺术美的鉴赏[J].茶叶科学,2007,33(4):234~245.

[6] 马小玲.武夷茶艺的美学探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 (4):150~153.

[7] 翁颖萍.“茶乐”浅析[J].茶叶科学,2006,32 (4):239~242.

[8] 俞其坤.中国茶文化发展若干时期之我见[J].中国茶叶加工,1999,(4):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