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术遗产的瑰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术遗产的瑰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绘画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几千年来,经过很多画家的钻研创作,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形成了明显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这些区别体现在多方面,有文化体现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有使用材料方面的等等。撇开文化、表现先不说,单说用材方面,中西方绘画就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绘画使用毛笔、宣纸作为主要作画工具,而形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绘画所使用的颜色上。中国画多使用天然颜色,正是由于这种颜色的特有属性使得我们的祖先选择了毛笔、宣纸作为绘画的工具。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色彩丰富艳丽的古代绘画作品,如各地出土的墓室、石窟壁画,各级博物馆中珍藏的古代画作等,这些遗存作品中距今最远的已有二千年左右,近的也有八九百年,而画上的颜色都还保持着一定的艳丽,还具有各种色调气氛,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画的颜色在整个中国画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颜色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文献上看,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在画家谢赫传述的“六法”[1]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以前,美术批评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2]中,叙述了当时绘画颜色产地,使用情况以及色彩经久不变的原因。后来各代也有不少画家通过实践或多或少写出了使用颜色的经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中国绘画的颜色问题都有很高的价值,但这些材料是零散的而且不全面的,直到近代于非[3]先生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问世,才真正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画颜色的品种和性质,中国画颜色的发展情况以及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了与中国画颜色相关的各个方面,条理清晰,内容简练易懂但却延伸广泛,这正是此书的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价值。

一、全面分析中国画颜色的品种性质

颜色是中国画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中国画本质特征体现的重要手段,也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明清之前,世人称中国绘画为“丹青”,“丹”、“青”是中国画中两种最常用的颜色,用这两种颜色组合来命名中国画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同时也体现出颜色是中国绘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遗存的绘画作品多为唐宋时期的作品,那个时期的中国画多为重彩画,[4]仅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记载了颜料的品种达七十二种之多,但继宋代之后,中国画大兴水墨之风,致使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画中常使用的颜色仅剩十多种,为了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颜色品种,于非先生在《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中重新总结并分类了中国画的颜色,共介绍了三十七种颜色的制色及使用方法。他将中国画颜色分为两大门类:中国墨和中国传统色彩颜色。

自唐代开始,中国画一度发展为仅以水墨表现画面。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开始主张弃色求墨了,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并由此肯定“运墨而五色具”。这种墨可胜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演化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和批评标准,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水墨的情有独钟。因此于非先生在《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中单独将中国墨列为一章进行介绍。他在书中介绍中国的水墨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运用水墨的浅深浓淡来表达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光与色。水墨运用大致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种墨度,古代的画论上称水墨为“墨彩”,可见水墨画在中国画中的独特地位。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墨的制色工艺、品种、使用技巧的常见问题,就连与水墨相关的工具也一并加以介绍,如毛笔的选择、墨的品种的选择、砚台的选择、水的选择使用以及墨彩的储存等等,可以说是详细周全,让我们既全面认识了墨这一中国画特有的颜色,同时也系统了解了水墨画的作画准备系统,对今后学习和运用都提供了有力的资料保障。

书中将中国传统色彩颜色分为三大部分: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和金银。矿物质颜料介绍了六大门类(赤、黄、青、绿、白、黑)共二十二个品种,其中还特别介绍了朱砂、胭脂、赭石、雄黄、石黄、土黄、石青、石绿等这些古代画家常用颜色的使用和传统研漂方法。植物质颜料共介绍了十三个品种,分别是红蓝花、茜草、紫铆、胭脂、檀木、藤黄、槐花、黄蘖、生栀子、花青、墨、百草霜、通草灰,基本涵盖了中国画常用的全部颜色品种,其中对各种颜色的由来,制作方法等介绍的非常全面,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各种颜色的基本颜料属性,而且能让我们从本质上了解各种颜色的特性,甚至通过书中介绍,依据书中步骤,我们就能自己动手制作颜料,这些都对今后的研究学习有根本性的帮助。

二、古今结合论述发展

整个中国的绘画史是伴随着颜色的使用和制作发展的,从最初的一种或几种,制作简单的颜色发展到今天包罗万象,色彩丰富,品种多样的格局形式。其间,不同时期对颜色的选用水平和程度也就直接影响着当时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于非先生于书中纵伸展开,论述了不同时期的色彩使用和发展特点,沿着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代这一历史发展轨迹加以逐一分析介绍。不同时期的颜色使用各有其特色,但如果通观分析便可发现,整个中国的颜色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显著阶段:1、隋唐之前的色彩单一期,具体指周秦、汉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颜色使用我们主要从遗存的陶器及壁画中加以分析,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对外交流相对闭塞,因此颜色在当时只能是作为对皇族贵族的特殊服务产品存在,因此品种相对较少,多为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矿物质和植物质颜料。2、本土颜色多元发展期,具体指唐宋元时期,这段时期的中国画发展多元,用中国画表现的题材也相对丰富和广泛,这种表现不仅仅体现在之前的陶器、壁画上,还出现在大量的文人字画之中。同时由于唐宋时期是国力最为雄厚的时期,对外交流增多,外来颜色也促使了中国颜色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不仅仅由色彩艳丽多样的矿物质色彩组成,还由看似单一,却代表中华神韵的水墨组成,可以说是丰富艳丽与素雅神韵并存的格局形式。3、颜色产业化时期,具体指明清时期,这段时期颜色的使用不仅仅局限在前两个时期的领域里,而且被运用到丝织品上,同时还有年画、灯画、彩画、版画等绘画形式出现,这些都对颜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个体化的对中国画颜色的选择、研漂、处理、施用等等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多种形式的要求,于是颜色的制作开始专业化,由原本掌握在各个画家手里,并不公开,发展成了出现专门的制作颜料的机构和工厂,自此颜色的使用者就结束了自己动手生产颜色的历史使命。4、吸收外来颜色结合发展期,具体指鸦片战争之后的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化学颜料渐渐大量的涌入,这些外来颜色很多都价钱贱,效果好,使用方便。于是这一时期的颜色使用者除了运用传统的中国画矿物质和植物质颜料之外,很多还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进口颜料使用。这些进口的化学颜料在丰富中国画颜色市场的同时也使传统的中国画颜色受到了冲击,以至于近代很多中国的画家对传统中国色彩知之甚少或完全不了解,这无疑对中国传统颜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非先生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对保护发展中国传统颜色来说也是十分珍贵的。

三、详细介绍制色及使用方法

书中除了介绍以上两个问题之外,最为可贵的就是详细说明了中国画传统制色的工艺以及各种颜色的特性,如此全面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之前的史料中是难以找到的。书中从中国画颜色的分述开始,逐一阐述各种颜色的产生、本身特点、色相分析以及制作方法,这些都为后人学习了解中国画颜色提供了很全面的史料分析。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甚至可以对照书中所介绍的步骤自己动手制作颜料使用。若不是于非 先生有着丰富的亲身学习、实验、制作的经历,又怎么能写出如此精细、全面的论著呢?其次,书中还结合中国画表现题材和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各种颜色的制色和使用方法。中国画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写意和工笔画的颜色介绍,还包括了民间绘画的颜色介绍,这也跟于非先生的经历分不开,于先生是从民间画开始入手接触中国画的,最早的民间绘画的学习经历不仅为其颜色使用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其今后的由院体画[5]转型到现代工笔重彩花鸟画创造了很好的前提。书中分别介绍了画像彩画用色特点和年画灯画用色特点,运用了大量实例加以介绍。如果没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写不出这么详细完备的语言文字的。最后,书中又分别对古代和现代的画家着色及研漂颜色的方法进行了对比介绍。古代画家对于画面不单是要求形象上有主客之分,而且在颜色上也要“分别主从,彩色相和”。其方法,有青绿、浅绛、水墨和勾勒、勾填、没骨等等的分别。这些都要求颜色的使用要十分考究,多见朱砂、胭脂、赭石、雄黄、石青、石绿等。而现代画家由于各项技术的完善发展,以及外来颜色的融汇使用,使得常用颜色发生了些许变化,多见朱砂、赭石、西洋红、槐花、石膏、石绿、花青、蛤粉等,生产工艺相对古代简单,多直接用小型粉碎机来研磨颜料使用,这种使用方法也使得随之产生了很多中间色,可以利用的颜色品种也随之增多。书中详细分述了各种颜色的使用方法,简单易懂,一目了然。这些都为我们后人学习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支持保证。

基于以上几点,书中已经提供了全部中国画颜色的相关知识以及与中国画相关的绘画色彩知识,全书文字简练易懂,字句推敲精辟,没有多余的话,薄薄一本已经能涵盖如此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中国画颜色自古发展至今,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谓博大精深,于非先生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认识了解中国画颜色,进而全面了解中国绘画的很好的平台,在整个中国美术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后人的丰厚的遗产。在大力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可以说是美术遗产中的视觉独特的遗产之一,当之无愧为美术遗产的瑰宝

注释:

[1] 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2]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全书十卷,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第二部分是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第三部分是画家传记。参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3] 于非(1889~1959)是20世纪北方工笔花鸟画的杰出代表,是由院体工笔花鸟画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家。曾拜齐白石为师,与张大千为同时期人物,当时画界素有“南张北于”之说。代表作有《玉兰黄鹂》、《红杏山鹧》、《牡丹鸽子》、《山茶蝴蝶》、《和平鸽》、《丹柿图》等。

[4] 重彩是指中国画的颜色使用特点,中国画的表现分写意和工笔两种形式,用色特点上分水墨、淡彩和重彩。水墨画多通过墨色这一种颜色的浓淡来表现;淡彩是在水墨的基础之上略施颜色来表现,多使用透明度较高的植物性颜料;重彩则是用矿物质颜料与植物颜料结合表现,这种表现形式往往色彩艳丽丰富,经久不变。

[5]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大都是要求用笔设色,工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较强的装饰性。

陈隶静: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