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女大学生的就业与教育问题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女大学生的就业与教育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试图以山西省部分高校在校女大学生和部分女大学生的最新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为依据,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状况,揭示女大学生就业发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希望建立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环境,重构女性的主体意识,以推动女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运用社会性别的观点探讨女大学生就业与发展问题,就是把女大学生当作能动的变革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发展的受援者,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2009年9月份,我们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和社会部分女大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3份,问卷回收率达97%,由专门人员进行统计。问卷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状况、就业意识、婚姻预期、生理与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基本上能全面反映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和就业情况。此外,我们还对一些学校、企业、机关作了团体访问和个案访谈,就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对就业的女大学生作了直观详细的询问和了解,使整个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学历学位、专业及工作理想五个方面。本课题的调查对象年龄为23~35岁以上的年龄段的女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就业者。文化程度分为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此次调查对象中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占80%。专业类别分为文、理、工、农、医等十种,调查对象中文科类的人数占47%,理工农医等人数占53%,工作性质大致分教学、行政管理和企业、商业四类。

一、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成为女大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别就业歧视,是指劳动生产率条件相等或近似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或受雇者在就业时,仅仅因为性别的差异而不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配置、升迁、培训机会等就业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从而其平等就业权受到损害的现象。由于历史传统影响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制约,就业性别歧视突出表现为对女性的就业歧视,本文所称的就业问题是针对女大学生而谈的。

1.性别优先歧视

从调查结果看,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另据省内一所大学对2006届研究生进行的一次调查,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就业录用时男士优先,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男生。从招聘女生时提出聘用女生“增加了企业成本”,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总会呈现出“男强女弱”的明显态势。就业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这种性别歧视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使得全社会的人才流动不畅通,劳动力资源配置出现扭曲,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社会职业结构中的性别歧视

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人力资本附着在领导层工作岗位上的不足其总量上的1%。在教学岗位中,女性教师人数远远多于男性;而担任行政管理干部职务的人数少于男性,即使有女干部,也大多为副职;在有的机关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男性,相反知识女性的职务晋升的机会极少。结果形成“三多三少”的局面,即女性教学的多,教学管理的少;医生护士服务员多,高精尖端技术的少;副科、副处级干部多,正科、正处的少。

3.年龄歧视

女大学生年龄的增长也威胁其再就业,如果读书读到博士学位去就业就会遭遇一些年龄歧视,除非在其所在的领域非常杰出,否则很难实现自由流动。而社会上“年龄35岁以下,男性优先”这样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反映出女大学生就业难、再就业难乎其难的现实。

二、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团体访问和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制约女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深受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影响,女性主体意识缺失。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性别文化和西方腐朽的文化仍然影响着许多女大学生,致使她们中的一些人不思进取,甘愿向传统家庭角色回归。访谈和观察发现,有的女大学生只满足于找一个好丈夫,自己甘愿干一些简单的工作,她们的兴趣主要放在修饰打扮、社交、打牌等方面,除了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外,对其他几乎毫无兴趣。有的女性因对象比自己学历和成就都低,为了维护对象的所谓自尊和面子,主动放弃对事业的追求,认为自己在事业上太强,会刺激对方,影响两者关系。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大学生在面临事业与家庭双重角色的矛盾时,都宁愿放弃事业发展而保全家庭,一些传媒将传统的性别文化恶意炒作,大肆宣传美女文化、享乐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女性的人生价值观。它们把有成就的女性描写为“女强人”,贬损她们的形象,这些都直接压抑了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寻求自我发展的愿望。

生育和家务劳动造成女大学生时间分割,精力分散,影响她们专业的发展。此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就业后的知识女性家庭的家务分工情况来看,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教育未成年子女、照顾病残老人等繁重的家务事情主要由知识女性承担,平均占80%以上,雇佣小时工、保姆或请长辈做家务的只占17%,以丈夫为主做家务的家庭比例很低,即使有些丈夫工作并不忙,他们也认为做家务是女人的天职,而很少分担家务。这个统计数据与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同时我们访谈了一些较有成就的女教师、女博士和女干部,发现她们在家庭中都普遍受到长辈和丈夫的支持,相反有些开始很优秀的女教师因长期陷入繁重的家务(有的女教师每天做长达5小时以上的家务),又得不到丈夫支持,事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不公平的公共政策和竞争环境导致女大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受传统观念、性别偏见的影响和对女性发展的忽视,我国现行的一些法规和公共政策仍然存在着不利于女性发展的内容,如在招生就业,硕、博士录取,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规范较为概括,操作性不强且缺乏罚则。由于对就业歧视既未明确规定承担何种行政和民事责任,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执行机关,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很难起到应有的震慑和遏制作用。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外资企业、私有企业疏于监管,特别是对私有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对这些企业违反用工权制度漠然置之,缺乏有效监督手段,使得对女性劳动者就业权的保护缺乏力度。

从访谈中得知,一些男性知识分子至今仍然认为知识女性天生就不如男性,而这些观念和暗示使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一些女性甘愿退出竞争,回到家庭角色中去。

三、增强性别意识,加强性别文化教育,开拓女大学生发展的空间

首先,要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对女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压制,用先进的性别文化优化和影响社会环境。先进的性别文化是“三个代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必须靠灌输才能具备,应该用先进的性别文化武装全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抛弃陈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特别是通过课堂教学,开设《女性学》等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消除“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观念,积极塑造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给她们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性别观念。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要大力宣传正面的成功的女性形象,均衡反映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贡献,鼓励女性开拓进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消除性别刻板映象、美女文化、商业文化、享乐文化等负面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其次,政府和高校应为女大学生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的社会环境。政府要真正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工作主流,推动男女平等国策的真正贯彻落实。在社会转型期仍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社会成员的利益格局调整和资源配置上,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工作的各项决策中,纠正不利于妇女发展的立法和公共政策,切实制订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政策。要根据女性知识分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才规律,在生活上关心她们,在政治上和业务上充分信任她们,切实为她们的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她们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社会环境。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女大学生要高扬女性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上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从性别上讲,女性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性别优势:女性在听觉、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敏感度比男性高40%左右,语言表达和词汇积累方面成为女性就业的良好素质;女性记忆力尤其是短期记忆力远远强于男性,在精打细算方面女性往往比男性详尽得多,这又为女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女性比男性更富于坚持性,直观能力强,对某些事和人常常不用逻辑推理,凭直觉就能够准确看透,其发散思维能力也优于男性,忠诚性、忍耐性更接近职场的要求,另外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比男性强,所以适应现代生活,寻找工作方面开始显示出比男性更大的优势。

作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社会地位的女大学生,其主体意识在当代已经有了进一步觉醒和强化,促进了当代女性的进一步发展。调查分析结果看出,女生在高校的人数越来越多,有些专业女大学生的人数明显超过男性,她们广泛地分布在教学、行政管理、科研、大型企业等各行各业,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些知识女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潜能,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讲课能手,受人称羡的科研骨干,令人惊叹的行政领导,一些高校女硕士、女博士的数量也逐渐超过男性。这些喜人的形势与整个社会激烈的竞争态势、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无疑是有很大的关系。凡此种种说明,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克服自卑、依附、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等消极思想,树立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意识,乃是当代女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李少梅.论妇女发展的路线与模式.延安大学学报,2002(4).

[2] 张广利.制约女性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 祝平燕.女大学生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质量与发展.女性人才,2003(2).

[4] 姜涛.女性就业难:破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载于www.省略.

[5] 刘德中,牛变秀.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4).

[6]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7] 张艳.反就业性别歧视及其法律对策.家事法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8] 郑津津.美国就业歧视之研究―――兼论我国相关法则应有之发展.法学论丛,32.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社科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