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材咬文嚼字的语言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材咬文嚼字的语言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说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常见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的艺术的话,那么笔者觉得教会学生“咬文嚼字”的敏锐与执着就愈显不可或缺。牵一“字”而动全文,进而达成对语言运用的驾轻就熟甚或是举重若轻的美妙境界。

一.一字绘出山水意境

提到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老师们都知道扣住文眼“温晴”进行教学,学生只要认真地把全文读下来,会在文中很多很多的字眼中“抠”出温晴的,文章处处都隐含着“温晴”。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倒并不是“温晴”,而是作者通过美妙文字的描绘,绘出了济南冬天山水的绝佳意境。有这么一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这里的两个“卧”字情态逼真,把济南城外的远山写绝了,既呼应了前文“暖和安静地睡着”,又为下文的“水墨画”这个比喻做了极好的铺垫,写出了城外远山的淡雅静寂之美。同样是这篇文章,在写济南的水时,有这样一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此处的“点”扣住济南冬天的“温”,把水写的既有活气,又有灵气。“全”,毫无保留,写出绿藻绿的程度,色是表,情为内,令人赏心悦目,把似乎本来只可意会的水的妙处写得触手即可及,入情又入境。

二.一字读出文化内涵

《〈论语〉八则》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翻译这个“朋”字的时候,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把它翻译成“朋友”。而且很多教材或参考资料的注释也是这样翻译的。这个看似大多数人都认为正确的翻译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查阅《论语》,除了此处“朋”字单独使用外,其余还有七处都是和“友”连用作“朋友”。也就是说,如果此处的“朋”翻译成“朋友”的话,孔子自己为什么不在此处用“朋友”呢?看来这句中的“朋”必须要好好思考的。《说文解字》中,“朋”和“友”还是有区别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简言之就是政见相同谓之“朋”;而兴趣爱好相同谓之“友”。欧阳修的《朋党论》中的“朋”很显然和这里的“朋”就是一个意思,翻译成“志同道合的人”比较合适。文言文中类似的情形还不少,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很多老师似乎非常重视文言字词的教学,要求学生翻译时候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疏通,强记硬背。表面上看学生对文言文解释翻译滚瓜烂熟,但事实是在这样所谓“熟练”的背后,丢失了文言文的“魂”,即在汉字本身所携带的丰富文化信息和所蕴藏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文言文内容所刻画的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鲜亮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消失殆尽。因此,老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更应关注文字后面的微言大义,多引导学生认识、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让文言文真正成为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有效传承载体。

三.一字品出情感底蕴

《社戏》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小说,很多老师一般着重在顺着文章的线索“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来学习这篇课文。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注意抓住一些关键的字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一哄出了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里的“哄”更能形象的表现了“我”经历过多次波折后,能够看戏的快乐心情。而“大”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把那种本来无形的快乐具体化、形象化了。如果教者能很好地把握这两个字,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咬文嚼字”,何愁学生不理解文章中“我”盼看社戏的心情的急切程度呢?同样是在这篇小说中,看戏归来之时,“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住了”,此处和来时感到的“仙境”呼应,戏台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罩”字表现出“我”对戏台、对社戏的深深留恋,而且非常符合儿童心理。类似这样的文字现象,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有些文字看起来很平凡浅显,似乎不需要师生来进行体味,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不起眼处见功力,就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不一样的情感。因此,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系统,而是有情有意的情感境界,语文老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做到真正理解和挖掘,才能品出文字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核。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牢固树立“咬文嚼字”的意识,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就是语文老师能不能、会不会、愿不愿去真的“咬文嚼字”。

苏乔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