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出语言之美,上出语文之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出语言之美,上出语文之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要取得真效,必须重视语言实践。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品味语言之美,方可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世界呢?

一、剖析矛盾,深挖文本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中,通过挑起文本用词中看似矛盾的地方从而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这不失为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怎么理解呢?”

我说:“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学生甲说:“取决于他的遭遇。”学生乙说:“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学生丙说:“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孔乙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我总结启发道。学生丁说:“这可能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学生戊说:“书上有一句话很重要‘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说:“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写出了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学生己:“在秋后死去,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

我总结说:“说得非常好!‘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

二、调换句式,品味句子的强调意义

句子是语言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句式的选用会产生不同表意效果,通过变换句式,可品味出文章独特情味。

例如:在《祝福》教学中,当讨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有学生说是四婶,因为鲁四老爷的意志是由四婶来执行的。“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的一声喝令,就像晴天霹雳,把刚想挣扎着站起来的祥林嫂又一棍子打下去。这个句式是很值得品味的,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从语气上说,只是感叹句,表现了四婶对祥林嫂的极度警惕,把祥林嫂当成了极为恐怖的瘟神,这无疑是对祥林嫂精神的打击和摧残。从语序上说,这是一个倒装句,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

再如:《藤野先生》中的一段话:“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有同学说:“‘大概物以稀为贵罢’改为‘因为物以稀为贵’可以吗?”在学生讨论后,我总结道:“‘我’到仙台受到优待,当然是出自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绝非所谓‘物以稀为贵’。作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这句带有猜测语气的话来解释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语言诙谐。如果改用一句语气肯定的‘因为物以稀为贵’,不仅无诙谐可言,而且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三、揭示内蕴,剖析文本的多层含义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阅读文本就要品味语言,读懂言外之意。不仅要看懂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但深层含义有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

例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又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联想《胡同之末》摄影集里的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北京人自己讲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所以,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可能,老北京,你们还留恋干什么哪?

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有同学问:“这段文字表意丰富,该怎样理解?”我启发道:“可采用分解的方法剖析,逐层加深理解。第一,怎么会用上‘偷懒’?第二,‘抑扬顿挫的话’指什么?第三,‘良心发现’指什么?第四,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经过讨论,学生纷纷答道:“这是作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说法。”“指藤野先生对‘我’乃至对中国寄予殷切希望的话。”“指爱国爱民思想受到触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我’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

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脱离了语言环境,轻视了语言本身的所谓文化熏陶。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陈钟老师所描述的境界吧:“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让语文教学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