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血压合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血压合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来就诊的1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年龄与特殊病症分为7组,进行观察比较,并详细记录。结果:在前三组的患者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最高,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并发慢性心脏病次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率接近,P

【关键词】高血压;年龄;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18-02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具体而言,其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并且在发病其中,常常伴随着糖和脂肪等体内能源物质的紊乱,其次,若高血压病症得不到正常的护理与治疗,则可导致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1]。再加上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体征,故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状况的“无形杀手”。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的增高,可在病里期间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病(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肾衰(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病情危重,致死率、致残率很高[2]。然近期的高血压研究中,对不同人群、年龄段的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甚少,故笔者针对来就诊的160例不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来就诊的16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24例,男性136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7组,其中I组年龄30-45岁,1I组年龄为45-58岁,Ⅲ组年龄59-73岁之间,IV组, 75-79岁,V组年龄80-84岁,VI年龄,年龄85―89岁。Ⅶ组,年龄>90岁。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高血压病的诊断符合(1999WHO/ISH高血压指南)的分类和分期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或收缩压>90 mmHg,且所有患者均无急进型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等干扰因素。

1.3 试验方法:先详细统计160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详细记录各组内患者的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发生率。特殊组的应记录特殊原因以及发生时期。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方法为卡方检验,以P

1.5 结果各组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

表1 各组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P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明显看出,在临床高血压的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大,且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的共同发生,如在I、Ⅱ、Ⅲ、Ⅳ组的患者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最高,慢性肾病只有10%左右的发生率。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在V、Ⅵ组中,并发症以脑血管疾病为最大,糖尿病次之,至Ⅶ组时,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脏病为该年龄段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最小,慢性肾病也有较高的发生率。

2 讨论

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趋势逐渐从老龄态转变成各个年龄段均有的疾病,据郁莉斐[3]的研究可知,目前1-17岁的儿童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虽然主要人群在中老年之间。但如若不对儿童高血压及时的进行干预治疗,则成人期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将成为首要原素。并且据文献报道,现在青少年最常见的高血压中原发性高血压占85%~95%[4-6],因此,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诊断以及正确治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陈务贤,郑梅,李富.心理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35―1036.

[2]蒋红燕,芮立美等. 高血压并发症患者的高危因素及护理特点[J].临床合理用药.2013,4(6)

[3]郁莉,等. 儿童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3,1(30)

[4]FlynnJT.Neonatalh hypertension:diagnosis and manageme nt[J] . PediatrNePhml. 2000,14(4) :332一341

[5]YiuV,BukaS,ZurakowskiD,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wight and blood pressure in childhood[J].Am J KidneyDis,1999,33(2)

[6]Law CM,Shiell AW.Is blood pressure inversely related to birth weight? The strength of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e [J]. J HyPertens,1996,l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