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研究以位于丽江市的拉市海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自1998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至今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模式。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这一过程对于帮助当地农民改变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和提高社区农户的生计水平,使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拉市海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建立的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管理目标而命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并于2004年12月7日被列入《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市海湿地保护区的全称是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拉市海在内的四个片区组成,这四个片区是:拉市海,文海,吉子水库,文笔水库。

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维持迁徙候鸟种群的生命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拉市海湿地同时也是周边社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还承担着处理和降解城镇生活污水和废水的重要功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保持水土,蓄洪防旱,均化长江中下游水量的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保护价值尤其突出,其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位于拉市海保护区的村民们在观念与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拉市海农户的生计发展模式经历了冲突-整合-重建的过程并且表现出多样化的途径: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生态旅游的发展、传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要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环境实际上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探索保护区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途径,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效益,并积极鼓励社区参与,增强保护区自给能力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在云南各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人及其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疑也是存在的。 近年来,由于丽江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冲击,使拉市海湿地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矛盾较为尖锐,人为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导致拉市海湿地功能下降。随着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特别是丽江旅游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包括筑坝扩容、无序旅游,以及各类经营活动的不断扩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凸现,大大增加了保护和管理的难度,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加剧。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生计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一个最为敏感且最为难点的问题。湿地保护与利用中能否形成协调的利益关系格局,已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拉市海自然保护区面临以下问题:

(一)鸟类和鱼类资源受到威胁

随着通海隧道工程和拉市海泄洪闸工程的建设,以及已经实施的第二次大坝加高工程,水域面积将扩大并受到控制。一方面由于扩容后蓄水量的增加,保证了下游丽江市古城的景观用水,以及湖周和下游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缓解了经济发展对水分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扩容带来的变化可能彻底改变目前季节性变化所形成的湖滨大片浅水沼泽的状况,使部分农地淹没,面积减少,尤其是每年雨季农田受淹面积较大,不仅加剧社区农地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水位上升,目前水生植被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而影响由此构成的食物链。现有的大片浅水沼泽的消失,将使大量越冬涉禽鸟类失去觅食场所和栖息环境,同时,浅水湖滩环境的改变和水位升高引起的水温下降,可能会使部分鱼类失去产卵场所,虽然可能形成另一些新的浅水环境,但在对新形成的浅水环境适应之前,将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改变由此构成的生物链结构,近而威胁到鸟类多样性和依赖鱼类资源的社区居民的生活。

(二)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湿地观鸟、休闲娱乐逐步受到人们喜爱。随着大量度假村的建设,水鸟被迫迁离;划船游湖等项目的开展,部分游客高声吼叫,惊吓水鸟,给水禽鸟类保护带来影响,目前日益增多的骑马观光体验,不仅直接干扰惊吓浅水区域的鸟类,而且粪便等排泄物污染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科学管理的无序旅游方式,对湿地湖滨带践踏严重,削弱了湖滨带对泥沙阻滞和降解入湖养分的屏障作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释放分解,使湿地从营养的“汇”转为“源”,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破坏了湖滨地表植被,使鸟类觅食和栖息环境丧失,对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三)面源污染加剧

拉市海湿地周边具有大片农田,为增加产量不断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流入拉市海水体,从而对拉市海水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游客带来的旅游垃圾,马匹排泄物的污染,尤其是村镇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拉市海水体,对拉市海水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这些区域湖水水体的总氮、氨氮、总磷以及DO指标较高,水质变劣,溶解氧降低,生化需氧量大大增加。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的话,一旦超过拉市海自身的环境容量,拉市海湿地将由于富营养化污染而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四)放牧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每年冬春,周围村社村民仍然将饲养的猪、牛、羊、马赶到拉市海湖边放养,对湖泊水域和滩涂草地造成极大破坏,猪在沼泽地觅食螺、贝类动物,排泄物污染湖水,畜鸟争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构成威胁。

三、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研究

拉市海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形成的地质成因复杂,经历地史年代久远,属于老龄化和正在加快陆地化进程的湿地类型,生态十分脆弱。而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旅游开发包括筑坝扩容所产生的对拉市海湿地的影响,正在使拉市海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替代能源的推广使当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保护区建立以后,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乐施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01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在拉市海替代能源建设共投入60多万元,建设替代能源设施1000余个,其中太阳能300台,沼气池300个,节能灶300个,节能火塘100个,并建设替代能源示范点5个。全乡3000多户群众中,已经建设和使用沼气的农户达2000多户。社区居民大力应用、推广节柴灶和沼气池,减少了对薪柴的需求,减轻了对面山森林资源的依赖,水土流失得到明显遏制。除此之外,全乡通过实施环拉市海绿化美化工程,依法取缔非法禁用渔具、实施拉市海土著鱼增殖放流项目等,努力保护拉市海渔业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在南尧大沙河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带实施了27个551立方米的拦沙坝及300多米的拦土墙建设,保证了拉市海上游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并通过从外地引进柳树苗及柏树苗,近三年就在拉市海周边种植树木达15万株,进一步做好了对拉市海湿地保护。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大做强全乡农产业发展,近年来,全乡以特色林果、生态养殖、无公害蔬菜为重点,不断探寻市场预期回报前景好的产业,以提高科技含量、作好科技服务为基点,在追求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方面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拉市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通过几年的努力,拉市的“丽江雪桃”以其果大、味甜、肉质鲜嫩而远近闻名,成为果中上品、馈赠佳品,雪桃产业也已逐步成为拉市乡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据统计,目前全乡已有1000余农户从事雪桃种植,全乡雪桃种植面积达3264.1亩,2009年全乡雪桃总收入800余万元,雪桃种植户均收入8000元。

(三)生态旅游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领略大自然的野趣,感受大自然的恩施,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从而教育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拉市海开展生态旅游对周边社区是一个经济拉动,不仅能够解决湿地保护造成的对当地人的利益损失的补偿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湿地破坏后的生态恢复的资金和湿地建设的启动经费问题。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探索出了“企业+协会+合作社+旅游从业人员”的一条符合拉市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整合路子,并得到广大参与旅游群众的广泛认可,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共有自发组织旅游马队15个,920多户,1620多人、2080匹马匹、780多艘船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旅游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2009年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参与旅游农户月收入达到2860元左右,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实现了拉市海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湿地资源才会有经济的发展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从鸟类啄食农作物而抵触对鸟类的保护,到主动栽培农作物吸引鸟类取食,缓解了人鸟矛盾,减轻了保护区保护的压力。

(四)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丽江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市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丽江古城的水资源出现危机。为保证丽江古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的丽江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在丽江上游——拉市海筑坝蓄水,以保证古城的景观用水。水坝的建立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渔业资源大量减少,而且还导致大量农田被淹。农业的生产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70%的种植业加30%的渔业,到了现在的30%的种植业加70%的渔业,渔船和渔网的数量比筑坝前增加了3-5倍,这更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到了2003年,拉市海几乎无鱼可打。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海菜花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为了恢复拉市海的渔业资源,促进拉市海地区“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拉市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渔民代表、政府渔业管理单位、NGO等各相关利益群体组成了渔业协会,2004年3月在玉龙县民政局正式注册。旨在通过渔业协会为广大渔民服务,增强社区群众与政府,其他利益集团的沟通力量,并通过可持续的流域管理,来扭转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恢复拉市海的渔业资源。渔业协会与拉市乡政府合作一起取缔了拉市海中非法网具,并开展了拉市海增殖放流鱼苗活动,当地渔民也开始认识到拉市海保护的重要性,拉市海的渔业资源也进入了恢复的新时期。目前拉市鲫鱼的价格已经到了30-40元/斤,比市场上鱼的价格高出近10倍,恢复渔业资源将是对当地老百姓解决生计问题具有很大帮助。

四、结论和建议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自然保护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体现出自然保护区的职能。实践证明,开展合作管理,公平分享所得利益,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针对拉市海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建立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要充分利用拉市海湿地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利用和挖掘拉市海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认真制订旅游开发规划,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和湿地公园示范区,确保对湿地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还要重视群众参与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在保护区内群众仍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造成资源的很大破坏,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生态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名特优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生态型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区群众脱贫致富,创建群众参与式的社区共管发展模式。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现象。 在建立必要的生态旅游和公益设施的同时,结合保护区周边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在纳西族族传统文化中,保存了许多有关保护利用和管理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民族地区,不将这些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包含在规划中,就很难制定出有效的保护对策。因此,在保护区周边社区需要规划和实施应用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策略和方法的有关项目。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