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举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举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方,该方为治疗痰饮病的主方,根据“无痰不作眩”的论述,认识到痰湿的为患,虽然临床有多种表现,但由痰湿病因引起的各种眩晕,皆为湿邪蒙蔽清阳所致,故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治疗眩晕症收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眩晕症 治疗

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方,原方主证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该方为治痰饮的主方,历代医家皆有论述。现代广泛用于咳、喘、心悸的治疗。根据多年经验,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治疗眩晕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例1,刘某,男,46岁,1987年3月25日初诊。主症:常感头晕,目眩,全身乏力,脘腹不舒,纳呆,心烦不寐,偶有呕吐,口苦尿黄,大便干,苔薄黄,脉弦数。辨证为痰浊中阻,清阳被遏。治宜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20g、白术12g、桂枝6g、甘草6g、法半夏10g、六一散15g、陈皮10g、栀子10g、佩兰15g、竹茹10g、生姜12g,3剂,每日1剂。

2诊:服上药眩晕明显缓解,精神好,饮食增加,小便不黄,再服3剂,眩晕感觉消失,大便调和,继服上药3剂而愈。

按:眩晕一证,当辨标本虚实,丹溪云:“无痰不作眩”,本例由痰湿中阻,清阳被遏则眩,胃失和降则呕,痰阻气滞则脘腹胀满,纳呆,痰蕴化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苔黄,便于,小便黄,脉数皆有热之象。故予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法。方中茯苓白术健脾渗湿;陈皮半夏与小量桂枝行气化痰,脾湿不聚,痰无所生,乃兼顾治本之法;生姜竹茹降逆化痰;佩兰芳香化浊;栀子、六一散导痰湿下行而去,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之功。

例2:王某,女,32岁,1989年11月3日初诊。主症:眩晕伴失眠1年余,头重如裹,巅顶闷痛伴煮粥样轰鸣声,遇天阴诸症加重,昼夜不宁,入睡困难,多梦,纳呆,形体略胖,面色少华,血压不高,舌淡苔润,脉弦滑。中西医以“颈椎病”、“风湿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多次治疗无效。其辨证为脾阳不运,痰湿不化。治宜健脾化痰,镇心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10g、枳壳10g、陈皮10g、石菖蒲10g、牛膝12g、薏苡仁12g、龙骨15g,3剂,每日1剂。

2诊:头眩及轰鸣减大半,白天偶发1至3次,夜已能入睡,但觉咽中不利,似痰粘滞难下,上方去枳壳,加射干、贝母,再服3剂。

3诊时,头部感觉轻松,不眩不重,无轰鸣声,阴雨天亦无异常,继服3剂,以资巩固。

按:痰湿致病,有痰湿内生,即脾阳虚不健运,水液输布失常,聚而为痰;有外感水湿,困阻脾阳,水湿不化,积而成痰。本证形体不衰,血压不高,头眩如裹,遇天阴加重,苔白润,脉滑,病程达1年有余,证属脾阳虚,不能运化痰湿。《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云:“因如湿,首如裹”。痰湿上犯巅顶,蒙蔽清阳,阳气不展,故头重如裹,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复遇天阴,诸症加重。痰湿困脾,脾不运化,以致纳差腹胀,久病心血失养,故面色少华,失眠多梦。方中重用茯苓与白术、桂枝温运脾阳,燥湿化痰;辅以牛膝、龙骨、石菖蒲镇心安神;陈皮、枳壳行气,气行痰化;薏苡仁、甘草增强健脾养心化痰湿之功。该患者病程达一年之久,今药证相符,疗效显著,深感《经方》之精,用之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眩晕病机不外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有丹溪“无痰不作眩”,景岳“无虚不作眩”等,历代医家多有阐述。《伤寒论》中亦有“起则头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云:“心下有痰饮,胸肋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因此,眩晕症皆为芩桂术甘汤主证之一。

苓桂术甘汤是健脾燥湿化饮的基础方,近人朱曾柏氏指出:“五脏皆能生痰”。既然如此,只要结合脏腑辨证,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加减灵活运用,确实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