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审美与伦理:E·B·怀特童话的电影演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审美与伦理:E·B·怀特童话的电影演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E·B·怀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故事浅显易懂、风趣幽默而且喻义深刻。这些童话故事的电影改编为了忠实地呈现原著中蕴涵的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运用了电影叙事有的视觉叙事和听觉叙事的方式,将童话故事中的伦理道德哲理和审美理念隐藏于唯美画面和音乐中。这些童话的电影改编不仅没有改变原文本叙述中的道德意境,而且用代表善与恶的审美意象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变为了具有道德所指的具体意象标志,用浅显易懂而且充满童趣的方式提升儿童的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意识。

[关键词] 怀特童话;电影改编;道德与审美

E·B·怀特(1899—1985)是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及童话作家。他的作品以诙谐幽默的风格闻名于世。他分别于1971年和1978年获得美国“国家文学奖章”和普利策特别文艺奖。1973年,怀特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50名永久院士之一,还获得了美国七家大学及学院的名誉学位。E·B·怀特一生中为孩子们写了三本童话故事:《精灵鼠小弟》(1945年)、《夏洛特的网》(1952年)与《吹小号的天鹅》(1970年)。怀特的童话兼具了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他将真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哲理隐藏于唯美的童话故事当中,用艺术的审美体验去提升人们伦理道德意识。而在他童话故事的电影改编中,也可以发现审美画面与伦理导向的巧妙结合。

儿童是童话电影的主要观看者,但是由于他们有限的阅历和理解力,他们无法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去理解童话电影中传达的伦理道德观,因此在演绎E·B·怀特童话故事时,创作者选择了让小读者透过感性的审美体验去理解并接受美好的道德伦理观。根据E·B·怀特童话改编的电影在伦理逻辑上并没有遵循理性、严密的论证方式,而是用代表关爱、付出、无私、奉献、包容、互爱、真诚等美好品德的具体意象从审美的视角呈现社会道德的理想状态。在观看的过程中,读者的审美情感自然而然地被这些意象所牵引,对于这些故事本身及内蕴于其中的社会道德伦理都满怀期待,憧憬着美的延续,继而将这些道德伦理观内化。

一、美的缺失与伦理困惑

怀特三部童话中的主人公都不是过着完美生活的童话形象,他们或者有所缺失或者面临困境。如《精灵鼠小弟》中的斯图尔特,他是利特尔家的第二个孩子,生下来只有两英寸高,模样像是一只小老鼠,父母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尽量避免在他面前提起关于老鼠的不好话题。在《吹小号的天鹅》中,天鹅妈妈生下五只小天鹅,路易斯是兄妹五个中惟一一个生下来就不会说话而且性格孤僻的天鹅。《夏洛特的网》中,小猪威尔伯原本和其他小动物快乐地生活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但威尔伯得知自己将在圣诞节被杀掉的消息,整天生活在恐惧当中。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生活都不尽如人意,而且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都面临着各自的伦理困惑。

鼠小弟斯图尔特没有正常人的身高,而且长相还与人们厌恶的过街老鼠相似,他外貌上的“劣势”让他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常常遭遇困境。斯图尔特的父母认为“没有一只老鼠不想钻老鼠洞的”[1],每天担心斯图尔特会钻到老鼠洞里过老鼠一样的生活。而且由于斯图尔特个子矮小,他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甚至连打开水龙头洗脸的力气也没有。因此,如何与他人平等和谐地相处成为他的伦理困惑。

天鹅路易斯与兄妹们一起去游泳,其他天鹅都能发出“毕”的声音相互打招呼,而它无论怎么用力也发不出一点声音,而响亮的嗓音是雄天鹅向雌天鹅示爱的重要方式。当路易斯的妈妈告诉路易斯它是哑巴的事实时,它在心里哀叹命运的残酷,而且十分沮丧。路易斯声音的缺失让他不得不面临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的伦理困惑。

小猪威尔伯一生下来就又小又弱,养猪人阿拉布尔先生原本打算在它一出生的时候就将他杀掉,但是被阿拉布尔先生的女儿弗恩救了下来。在它长大后,威尔伯被卖到朱克曼先生的谷仓中,在谷仓中,他尝试过逃走,但后来和其他小动物交上了朋友,打算在那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它渴望能够每天“呼吸甜美的空气,躺在美丽的太阳底下”,但是它却不得不天天面临被杀死放上餐桌的危险。威尔伯的死亡恐惧成为他与人类关系中回避不了的伦理困惑。

鼠小弟斯图尔特、天鹅路易斯、小猪威尔伯各自都面临着常人眼光中美的缺失,他们有着各自的烦恼,他们生活中的不完美让读者进入到情况各异的伦理语境,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这些主人公所面临的伦理困惑,使读者特别是小读者在童话的世界里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正面接触到生活中的不完美,并引发他们对这些不完美的道德感悟。

二、美的转换与伦理感召

怀特三部童话的电影改编中在预设了特定的伦理语境之后,并没有用说教式的话语去告知读者如何尊重居于劣势的人,或者激励劣势者如何奋发图强改变逆境,而是通过呈现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德来感染读者,为读者营造出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美的画面,让美的通感转换为伦理的感召。大卫·休谟在《道德原理探究》中分析了情感和理性对道德判断的作用,提出“赞扬或谴责,不可能是判断力的作用,而是情感的结果,不是一个思辨的命题或断言,而是一种灵敏的感受或情感”[2]。情感而非理性是善恶的源泉,道德判断不是源于理性的分析而是源自审美情感的倾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伦理道德的感悟完全跟随自己内心审美情感的变化。读者通过对童话中人物情感的想象和对具体情境的观感,让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其中,而童话中那些唯美的画面都隐喻式地指向了理想状态下的社会道德伦理,为读者营造一个情感栖息的空间。

《精灵鼠小弟》中斯图尔特的父母没有因为生下一个异于常人的孩子而懊恼,他们细心地照顾他,而且为了顾及斯图尔特的自尊心,他们尽量不提及与老鼠相关的不好话题,而且在生活上处处为他着想,为他提供便利。斯图尔特的父母用关爱和无私的付出为他建立了一个平等互爱的家庭伦理空间,让他能够快乐的生活,而且让他能把自己的缺点视为优点,例如他很自豪地到很小的缝隙里为妈妈捡发髻。在这样的家庭温情当中,读者也自然而然地被感染,意识到家庭成员之间平等互爱的重要性。

《吹小号的天鹅》,在萨姆的帮助下,路易斯进了一所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在课堂上学习。一年半以后,聪明的路易斯学会了读和写,于是,它的脖子上挂着石板和石笔回到了天鹅中间。可是,其他的天鹅并不识字,它还是无法与它们交流。尤其令人沮丧的是,面对自己心仪的天鹅小姐,路易斯无法表达自己的爱情。在这关键的时刻,它的乐观、勇敢的父亲想出了一个主意,它冒险飞到比林斯的一家乐器商店盗了一把真正的小号给它的儿子。从此,路易斯开始练习吹小号,用号声表达自己的感情。凭借自己吹奏的美妙音乐,路易斯在波士顿的一家公园里担任号手,给无数游人带来了欢乐;再后来,它又成为费城夜总会的演奏明星。在费城,它与自己日夜思念的天鹅小姐重逢了,并赢得了它的爱情。最后,它终于赚到了足够的钱,和它心爱的天鹅小姐一起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它的父亲冒着被猎枪射击的危险把这些钱还给了比林斯乐器商店的老板,它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心灵的骄傲和自由。

《夏洛特的网》,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然而不久即传来他的号啕大哭,他不想死。他的新朋友夏洛承诺她将会制订计划来拯救他。她先后在网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好猪”(Somepig)和“很棒”(Terrific)两个词,让人们觉得这是一只不同寻常的猪。而且,在农业展览会上它为威尔伯织出了“谦虚”(Humble)这个词,让威尔伯赢得了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小猪终于得救了,但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产出一个有514个卵的卵囊,威伯带着那个卵囊回到他们的故乡,悉心照顾,从此夏洛的子子孙孙们都和小猪威尔伯结成了好朋友。

这些唯美的形象和场景以艺术的美感将关爱、奉献、真诚等道德伦理观呈现于读者眼前,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正如休谟所讲,理性只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或是坏的品行,不足以使人们产生道德上的赞许或责备,而只有通过情感去感受、体验好的品行产生的幸福感或者坏的品行带来的痛苦感才能使人们做出赞扬或谴责的判断,而怀特童话的电影呈现方式恰好印证了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

三、视觉化的呈现与文学内涵的完美结合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由于儿童有限的认知能力和阅历,他们对语言本身的解读容易遗漏掉很多精彩之处,很难真正了解儿童文学的精髓之所在。由于文学作品中语言上的障碍,儿童很难从阅读文本本身就能理解小说的独特性,很有可能被儿童文学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所迷惑,觉得其晦涩难懂。而借助于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能够让儿童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通过视觉上的审美体验感受儿童文学中的道德魅力。

德国诗人、批评家莱辛在他著名的论作《拉奥孔》中,把诗界定为时间的艺术,因为诗在叙述中按照合乎因果逻辑关系的时间顺序,把画界定为空间的艺术,因为画擅长描绘富于包孕的片刻。[3]而电影的视觉化呈现方式恰好把儿童小说从时间的延续性中解脱出来,将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让晦涩的语言变成了形象的感知,使读者作为认识的主体,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有一种整体性的感觉,进而,当再进一步阅读时,能更深刻地理解儿童小说的审美和教育意义。

怀特的三本童话故事《精灵鼠小弟》《夏洛特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的电影重现,多视角全面地把故事的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而且通过轻快的音乐和明丽的画面将一幅幅美丽的场景和鲜活可爱的动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读者在视觉审美的同时感悟了美好的道德情操。

“电影有能力处理人类所有高深玄妙的议题”[4],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仅能够传达出共同的审美趣味与社会意涵,而且能与原文本产生多重互文,深化主题及其内涵。怀特三部儿童小说的电影改编将历时性的小说文本改变成了具有空间性的电影,使语言理解能力较弱的儿童能够通过观看电影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内容,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的影响之下,产生对美的憧憬和对道德伦理话题的感性认识,让儿童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文本中蕴涵的审美元素和道德含义。

[参考文献]

[1] [美]E·B·怀特.精灵鼠小弟[M].任溶溶,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3.

[2] 大卫·休谟.道德原理探究[M].王淑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7.

[3] 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 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文学和电影指南[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作者简介] 周莉莉(1980— ),女,四川广汉人,硕士,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