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看谭盾《地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看谭盾《地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地图》是谭盾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原始声像素材所创作出的作品,它将民间调性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完美的拼贴与融合在了一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现代性民族性谭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10-01

谭盾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以非常规的音响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作品中的大量拼接而闻名。

地图》是谭盾于2002年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全名为《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是谭盾根据自己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始声像素材创作出。全曲分为九个乐章:“摊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听音寻路”间奏曲、“石歌”、“舌歌”和“芦笙”。

一、现代性

(一)创作理念的突破

谭盾认为21世纪的交响乐、中国人的交响乐不应该一定要遵循和延续200年的古老传统,谭盾将未来称为“音画时代”。他充分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所带来的便利,打破一切传统框架与正常规律,冲出了自己的音乐新天地。他自己曾说道:“《地图》是一部古代,当代,现代与东方,西方相融合的作品。”中国与西方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是谭盾追求的形式,也是这首乐曲值得探讨与借鉴的地方。

(二)多媒体的加入

在《地图》演出时,谭盾把交响乐队只作为演奏主体的一个部分,通过播放声像纪录片来冲击人们的视听,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视听画面,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整部作品以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标题,随着音乐的演奏,屏幕上播放出与这些民间音乐有关的音像资料,整个乐曲的主题并不是现场的交响乐队,而是那些用投影机播放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的记录,交响乐队则为各种中国民间打击乐、吹奏乐和动人的歌声作伴奏,主奏乐器大提琴更多的是为画面中的民间艺人进行竞奏和对话。

(三)行为艺术作品

行为艺术是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做一定的时间延续。谭盾说“这部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四年前采风时所得。如今四年前的东西可以和现在的创作对话,我相信时隔10年、20年甚至千年后的音乐家还是可以和这段录像对话,创作出全新的作品来。我的这个《地图》,它并不能说是一部孤立的作品,它还在进行中,让未来的人可以和过去的人对话,完成从过去到未来的交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地图》确实是一部行为艺术作品。

二、民族性

(一)创作意图具有民族思想性

谭盾的《地图》正是在湘西采风时被石头老人吟唱的天地风云和来世今生的对歌所震撼,才萌发出创作的冲动。这部作品目的是寻根,希望通过音乐把古老的民族之根找回来。谭盾创作此曲是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积淀, 有着深刻的民族思想性,他想通过音响和感受引导人们从精神上去寻找文化的根源和源头,去寻找那些消亡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音乐旋律取自民间素材

这部作品的音乐素材来自于作者在湘西的民间采风,河水声,风声,石头声等大自然的音源,都被引用到交响乐的创作中,并且这九个乐章都用了中国原汁原味的古老音乐元素来表现音乐主题,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第二乐章《吹木叶》和第三乐章《打溜子》的连续演奏,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自由奔放的特点。第八乐章《舌歌》乡土气息浓郁,旋律出自侗族姑娘演唱的一部多声部歌谣。第九乐章“芦笙”采用的也是侗族的原始音乐。

(三)乐队对民间音乐曲调的模仿

谭盾要求这部作品在调性上、节奏上全部向民间音乐靠拢,并将两种独立的音乐体系在中国民族风格的框架下达到了相对完美的统一。如在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中,单簧管的作用近似于唢呐,有些又像是笛子和箫的音色,乐曲中对于民间吹打乐器、唢呐的模仿惟妙惟肖,大提琴则是对哭腔的一种模仿。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双簧管,弦乐,打击乐之间的交流,表现了大自然中风声,鸟叫声和落叶声,大提琴模仿了一把吹木叶的音色,又和小提琴对话,模仿山中此起彼落的吹叶子的响声,热闹、自然,富有生机。

三、结语

《地图》这部作品,是以交响乐为载体,把中国民间原生态的音乐和西方的交响乐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营造出一个没有界限的感情世界,它让我们对中国民间音乐重新审视,对文化之根再度思考。

参考文献:

[1]项筱刚.谭盾音乐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出路―由“谭卞之争”所想到的[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2]王安国.从《乐队剧场Ⅱ:Re》看谭盾近作的文化意义[J].中国音乐学,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