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脑脓肿的CT诊断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脑脓肿的CT诊断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脓肿ct诊断能力。方法 经过对80例经手术病理、抗炎治疗及CT证实的80例脑脓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科学比较。结果 80例中耳源性脑脓肿占22例、脑内小脓肿6例;环形强化占80%,低密度占10%,结节状强化及不规则形强化占10%;其中额叶45例,颞叶10例,顶叶8例,小脑半球8例,枕叶2例;多发脓肿5例。结论 CT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临床医生又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脑脓肿,CT检查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关键词] 脑脓肿;增强扫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76-02

脑脓肿为常见病,多数情况下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以全身感染及乏力表现,多数以癫痫和抽风前来就诊,临床不能做出明显论断,CT则可以直接显示脑脓肿病灶的特性,指导临床对脑脓肿的治疗。为探讨脑脓肿的CT诊断能力,该研究对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的80例患者做了平扫加增强扫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80例患者均做了平扫加增强扫描,应用Siemens16层螺旋CT。以听眦线为基线,层厚层距为10 mm。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的碘海醇,肘静脉团注。

1.2 一般资料

80例脑脓肿中,41例经抗炎治疗后3~6周复查CT,病变70%以上明显缩小,30%病变全部消失;22例耳源性脑脓肿,部分为乳突根治术并发症,其中17例经乳突腔穿刺排脓后治愈,3例开颅摘除治愈;10例脑内小脓肿,其中9例抗炎治疗5周后复查病变明显缩小,最后治愈出院。1例抗炎治疗无效后行手术切除。

1.3 临床资料

①性别年龄:男51例、女29例。年龄5~65岁,平均26岁,其中脑内小脓肿患者12岁以下4例、13~24岁2例。②病程病史:从出现症状到就诊3 d~7个月,平均3个月。除15例耳源性脑脓肿有乳窦根治史外,余病例中有31例为病前无明显病史,3例有头部外伤、4例有骨髓炎病史、5例有发烧史。③症状体征:早期主要症状有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倦怠及乏力等现象,病程可持续1~3周。形成脑脓肿后可能会有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意识迟钝、嗜睡、视水肿等症状。65%伴有癫痫发作,其中70%的脑内小脓肿以癫痫发作为第一表现。大脑中央前回的运动区多位于额叶,此处脓肿易引起运动性癫痫,而顶叶虽然为中央后回的感觉区,但与运动区相邻,所以顶叶脑脓肿也易引起癫痫发作。因此本组患者几乎都以抽搐,运动性癫痫为表现来诊。22例耳源性脑脓肿,都有外耳道流脓及听力下降,7例有耳周脓肿形成。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一般脑脓肿发生在额叶的45例、颞叶的10例、顶叶的8例、枕叶的2例、小脑半球的2例,都集中在颞骨岩部周围脑组织内;6例脑内小脓肿发生在额叶4例、顶叶2例,其中5例病灶紧邻颅骨内板。

2.2 一脑脓肿与耳源性脑脓肿在CT上表现基本一致

①平扫:本组49例呈大片状或指状低密度区,平均CT值为5-28HU,有典型CT表现,诊断准确率高达90%~92.3%[1]。病变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炎症反应区密度低,病变周围水肿,边缘模糊,占位效应明显可使脑沟、脑裂、脑池和脑室受压移位,甚至消失[2],是脑脓肿和周围脑组织水肿的表现。大小不等,但均有占位效应,位于幕上的病变显示病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幕下病变则压迫第四脑室,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表现。其部分脑脓肿于低密度区周边或中心部显示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环影,是圆形或卵圆形的肉芽脓肿壁。部分环壁呈连续状。部分环壁不相连,还有部分脓肿无壁,只是在低密度区内看到更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80例中有56例呈典型的环形强化。其中多发性脓肿31例,显示2个以上互不相连的环形强化,15例是多房性的,表现出为多个环相连,呈环套环征象,大者直径达6.3 cm,小者直径为0.8 cm。5例无强化效应的病例一周后复查,出现均匀性强化环。

2.3 小脓肿的CT表现

①平扫:6例均见片状或指状低密度影,CT值为5~30 HU,病变均位于近额顶部皮层处,其中5例紧贴颅骨内板。仅2例可见小环状等密度脓肿壁,其余4例未见脓肿壁影,也没有占位效应。②增强扫描:6例小脓肿中有4例出现圆形强化,1例出现团块样强化,强化效应呈均质性增强,强化灶直径都

3 讨论

3.1 脑脓肿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

病变早期,由于细菌入侵导致脑局部小血管产生脓毒性静脉炎或感染性栓子阻塞,脑组织缺血坏死,引发周围脑组织水肿。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表现为斑片状脑回状强化。第2阶段为化脓阶段,脑组织软化,坏死区范围扩大,形成较大的脓肿,出现新生血管及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在脓肿周围产生一层不明显、不规则的肉芽组织层,肉芽组织外为不规则形水肿带。此期增强扫描后可见环状强化。第3阶段为包膜形成阶段,脓肿周围肉芽组织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包膜,其内层为脓肿、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中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外层为神经胶质组织。平扫显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脓肿壁,增强扫描出现环状强化,为脓肿典型的CT表现[3-4]。其强化原因为造影剂进入脓肿壁内的血管肉芽组织,形成高密度。脓肿形成并出现后,脓肿壁密度会逐渐增高,同时脓肿壁内的脓肿液密度会逐渐减低,形成对比。

3.2 小脓肿的CT诊断

CT表现与一般脓肿表现有区别,主要表现为:①平扫脓肿和脓壁都显示不清晰,表现为不规则形的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区,CT值为5~20 HU,主要因为脓肿和周围脑组织水肿融为一体,不易分开。②增强扫描,小脓肿部分表现为圆形环形强化,很小的脓肿表现为结节状强化。有的文献中报道[5]过强化后小脓肿多数呈团块状,少数呈环状强化。小脓肿增强影直径多

3.3 鉴别诊断

①胶质瘤:起病缓慢、环壁厚而不规则,出现壁结节及钙化。②单发转移瘤:病灶小而水肿范围大,且明显,环壁不规则,和病灶不成比例,占位效应明显,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多发的转移瘤常位于皮层及皮层下,或灰白质交界处,水肿为“手掌形”[6]。③脑结核:脑结核有结核感染病史,增强后呈“盘状”强化,中心密度比脓肿高,抗结核治疗有效。多发结节伴有脑积水、脑梗死、脑池密度增加等,临床上可表现为血沉加快,结核性脓肿的壁较厚,出现明显强化,通常伴有脑膜炎及结核瘤。可有结节状钙化。成人少见[7]。④脑囊虫病:脑脓肿多为单发,病灶周围出现指状水肿。脑囊虫多为多发,周围水肿较轻形态规则,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脑囊虫增强扫描可见环状及结节状强化,增强环壁较薄,清晰,囊内有时可见到点状高密度虫头影,并可籍囊虫免疫试验进行鉴别。⑤陈旧性颅内血肿:陈旧性血肿有明显外伤史或脑出血病史,可为较厚的环形强化,水肿轻。低密度区多为脑脊液密度。⑥脑内淋巴瘤:淋巴瘤增强扫描强化较显著,通常位于脑室周围以及基底节区。无完整的壁,且不规则,周围水肿密度更低,形态较规则。

[参考文献]

[1] 吴育锦,贾礼明,等.神经疾病CT检查与临床诊治[J].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46-253.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156-166.

[3]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5-138

[4] 刘振春.脑脓肿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5):276.

[5]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

[6] 王更生.儿童脑内小脓肿的CT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6, 5(1):5.

[7]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35-140.

(收稿日期:201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