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非遗”成为“钉子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非遗”成为“钉子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件: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由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存活至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营老油坊的高让让、高飞父子次年也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好景不长,在成功申遗后的第四个年头,老油坊的命运便发生了转折。为了配合区政府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老油坊将被建成博物馆。但在博物馆的规划里,传承人生产榨油的场所却没了踪影。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将被拆作一堆瓦砾。申诉无果的情况下,高让让、高飞父子从2012年10月开始,不得不当起了“钉子户”-……

要“遗产”不要“非遗”

钉子户,一个听起来格外倔强固执,甚至有种决绝意味的名词。然而不管它给人怎样的印象,终究掩盖不了它弱势群体的本质。在这个行政命令高于一切的年代,所有钉子户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黯然离场。音乐人左小祖咒没能改变结果,高让让和高飞父子更加不能,哪怕他们是非遗传人。

拆毁文物驱赶传承人,让高家父子和众多非遗保护专家痛心疾首。只是有一点让人感到迷惑,在这一事件里,当地政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立场?一面是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先后认定老油坊为非遗项目,以及高家父子的传承人地位;4年之后便一改初衷,开始拆毁文物驱赶传承人。

据长安区文体广电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传承人和多位非遗保护专家的呼吁下,文体局曾向区政府和区城建局提出过意见。“但得到的答复是‘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我们心里有数’,从此,我们也不好管这事儿了。”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难道不是应该由文化部门主导,其他部门配合吗?然而现实再次让我们意识到,在发展经济为主的大背景下,无论文化的口号叫得多响,始终都是“虚”的,“文化”再次被迫为“经济”让路。

修建博物馆不是不好,但因此而将传承人“驱逐”,是否有些功利和不近人情?非遗保护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说得好:“非遗保护应该讲究整体原则,不能仅仅把油梁、榨油设备等个体看成了文物,它与传承人一起构成的整体才是完整的文物。我们不能‘割裂’着保护!”

难道不能想想折中的办法吗?比如聘请高家父子为博物馆工作,向游客介绍老油坊榨油工艺?然而,要“遗产”不要“非遗”的举动实在让人质疑修建博物馆的真实用心——是为了保护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扣着“传统文化”的名义圈钱?

“人造文化”的联想

从当地政府的规划上看,博物馆将是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它包括了“沣河乐园”、创意饰品店、老街酒吧等部分。其中的“非物质文化活态展示区”有“门架、展厅、保护展示、生活辅助”4个部分,但传承人生产榨油的场所没了踪影。

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当前的“古镇热”。从丽江到凤凰,从周庄到乌镇,古镇的热度一年高过一年,一大批“人造古镇”也随之应运而生。看着用颜料勾画出来的“青砖墙”,看着水泥浇筑的“飞檐翘角”,看着一片片崭新的“老瓦”、复古风的地板砖、仿瓷涂料……古镇就这样从新变古了,古董造假,岂不也是如此?

无论博物馆还是古镇,都是为了发展旅游,都是打着“宣扬传统文化”的旗帜,然后在规划之后,真正的老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漂漂亮亮的“新古典”建筑。有人笑言:要毁了一个地方,就让它成为旅游景点。在这个经济挂帅的年代,多少真正的古镇老建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没有倒下,却因为旅游开发而彻底走向末路……

无论保存得是否完好,一律推掉重建!这也许就是当今对古建筑最常见的规划方法。理由也很充分:都快成危房了,不拆还能怎么?再说了,钢筋水泥结构再加点复古装饰,既漂亮又结实,更容易整体规划。于是,那些破屋老楼自然拆得理直气壮。

长安区规划的博物馆也没能免俗,拆掉真文物,修个假古董。只可惜了那些传统手工艺,就这样被“规划”掉。诚然,古建筑的修缮、复建都相当费钱,当然没有新建省事儿省钱。可是,如果没有实力修复,至少不要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做着摧毁它们的事情。老百姓不是傻子,这样的“人造文化”忽悠得了谁呢?

别让技艺淹没于尘埃

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如今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抢救性呆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认为,老油坊能够活态存在100多年,生产性保护无疑是最适宜的。

然而事实已成,一句“博物馆不能榨油,你们得搬走,回迁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就决定了“非遗钉子户”再怎么折腾也无力回天。2012年的年尾,高家父子终于离开了守护多年的老油坊。在他们搬离的第二天,老油坊的院落轰然化为一片瓦砾,只留下了榨油的主屋。现在,高让让已在距离原址几公里外的自家后院,重新建造油坊。他说:“毕竟不是在老院落榨油了,感觉不一样。几代人在沣峪口老油坊榨了120多年的油,到我这儿却被迫离开了,想起来还是会觉得苦涩。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技艺传承下去。”

在被迫与老油坊这块“文化招牌”割裂之后,古法榨油技艺如何传承便成为高家父子目前的最大问题。说实话,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早已有了比古法榨油更为先进、高效和卫生的榨油方法。高家父子坚持榨油为生,究竟能维持多久还是个未知数。而他们所传承的“老油坊榨油技艺”,有何特殊之处?在当前时代,除了作为历史的记录之外,还有什么价值?

高家父子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一种力量,但也从中看到了问题。不只是“老油坊榨油技艺”,还有很多别的非遗传统技艺也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只能无奈地失传。老油坊不在了,但未来还要继续。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不易,如果已不合时宜,那么只能与时俱进。

转换思路,挖掘特色,寻找新的市场,是目前学界认可的新思路。高家父子不妨试着从纯手工、纯天然、有机营养等方面入手,打健康牌、安全牌;也可以参考“芥埴”的木活字印刷术转型,打一手文化牌;又或者像台湾品牌“掌生谷粒”一样,在包装设计和品牌文化上动脑筋。

技艺的传承不能空守着历史,否则只能注定被时代的车轮卷入故纸堆里。唯有重新定义古老技艺在当前时代的新价值,才能让文化和技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