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院校环境类专业综合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院校环境类专业综合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民族地区对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结合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近年的建设情况,从教学团队建设、强化课程的时效性和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等方面,阐述了民族院校环境类专业综合改革的做法,以期寻求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崔玉波(1968-),男,内蒙古林西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孙红杰(1973-),女,辽宁抚顺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课题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77-02

我国国家民委直属的高等院校共6所,部分省份还设有民族院校,这些民族高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民族地区大开发、大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而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现状,需要大批环境类人才参与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中来,为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民族院校需要加强环境类业人才的培养。[2]

环境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随时展而变。尤其是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后,对环境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而民族高校的学生又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适合于社会需求的环境类本科毕业生,是民族高校的紧迫任务。本文就大连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类专业的综合改革,谈一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

一、巩固和完善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以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团队负责人的三个教学团队,即环境监测与评价教学团队、环境化学教学团队、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专业综合改革着重从如下方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实力:

首先在人才引进和现有师资工程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重点建设。对年轻博士整段或分时段到企业进修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知识,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落到实地。

原有师资通过深造、进修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发挥“传、帮、带”的传承作用,通过科研团队促动教学团队教学提质量、上水平。继续推行年轻教师导师制,由优秀学术带头人一对一进行全方位指导。采取共同进行课程大纲制定、参与实践环节指导、阶段性研讨、调研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快速使青年教师在理论授课、实践经验等方面成长;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科研促动教学,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通过青年教师到知名大学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或课程进修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师资培养中增加教师外出交流机会,参加国家各类专业教学工作会议,领略专业建设精神,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和做法;也可以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邀请环境工程教指委主任、副主任、委员来我校讲学、指导工作;邀请社会知名专业人士来我校交流与指导;邀请通过相关专业国际国内各类资格认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我校介绍经验。通过这些措施,拓展我校师资的视野,使其了解高等教育方向。

二、强化课程的时效性和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所谓课程的时效性是指所授课程的三个符合特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专业工作岗位社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社会对职业的认证和资格考试要求。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指保持专业知识框架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层次性,避免重复和断层。课程建设着重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课程及考试

(1)理论课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

(2)引入和借鉴全国高校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优秀教学成果,构建试题库,尝试在线考试模式。

(3)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充分参照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在校内即得到充分的考试模拟训练,以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考试需求。

2.强化实验环节

充分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在培养本科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基本素质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实验单独设置实验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和课程群需要设置实验项目,实验以基本素质训练为主,实验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以与社会的第三方环境检测需求相配套。

3.课程设计环节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

(1)进一步完善自编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2)针对设计项目情况,采取现场踏勘、取样、化验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措施,进行项目模拟,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写和审查程序进行全方位训练。

(3)聘请国家注册工程师,通过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方式,强化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4.教学方法改革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功能,将枯燥的理论转变为灵活的现实图片和影视文件,提高理论授课的鲜活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网上答疑与信息反馈、提供网上课件和授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在授课中融入热点环境问题,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点以案例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国家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将涉及到的知识点以考题形式出现在课程讲述过程中。

(3)强化创新性实验项目、精品实验项目在课内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同时,针对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工作室训练等一系列课外教学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训练,实现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培养。

(4)将教师做过的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有侧重地导出重点知识点,介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5)继续深化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授课中灵活地进行双语授课,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英文专业词汇和语句的标准表达方式。

(6)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针对市场需求和当代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效果。

三、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1.教学计划和大纲平台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是育人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面对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2009版教学计划出现的问题,参照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精神和专业评估标准,制定了2013版教学计划,本次修订突出了如下特点:

(1)构建创新的扎实基础。通过教学团队建设,理清化学基础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衔接,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和大纲更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复,发挥有限课时的最大功效。

(2)强化专业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重,实验涉及的检测方法与社会需求的标准方法接轨,尝试实验报告论文化训练。

(3)把创新工作室课程和企业课程融入教学计划。通过创新工作室课程接触专业领域前沿知识,通过企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的社会需求和职业状态。

(4)教学计划与注册工程师考试对接。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将参照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科目和需求,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5)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教学计划修订和大纲制定过程中将举行有企业界人士和本专业毕业生参加的研讨会,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6)聘请企业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教授企业课程,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定期讲座等。

2.实验教学平台

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上凸现学科(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校重点扶持学科、示范性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功能,充分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人才团队和科研平台优势,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总体建设方案是实验室功能科学分区、扩大实验室面积、更新和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使用管理、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等,为大学生的课内实验和创新性训练提供空间和设备保障。

3.创新工作室和研究室平台

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拥有4个创新工作室,另外再建设和完善11个教师研究室。创新工作室和研究室将形成学生课外实践和创新训练的高效平台,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设备,为学生参与科研、自主创新提供有效途径。以创新工作室和研究室为平台,以创新性实验和精品实验项目为载体,培育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推行“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新模式,即先课外专业实践后专业理论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专业知识前让学生进入工作室或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试验中先期理解专业知识,体验先实践后理论的自然途径,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领会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专业热情,达到“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专业建设要求。[4]

4.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大连环保产业协会合作沟通,与大连开发区环境监测中心等9家环保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就业/实习基地、勤工助学基地。还与大连东山热力有限公司签定了环保奖学金协议,大连东山热力有限公司每年向环境专业提供2万元奖学金,以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基地。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和大连大开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签署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至此合计共有12家企事业单位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大连恒基、大连华信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中来。

毕业环节建设中:严把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在毕业题目的选定、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以及方案设计、实现过程、结果处理等都给学生一个自我设计、自我完成的实际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导师配备和课题选择中拟采取如下方式: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多带,年轻教师少带;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带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确定专业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20-30%学生进入产学研方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实训和毕业环节一体化工程师培养。

四、结束语

专业综合改革涵盖面较广,涉及师资队伍、实验条件、课程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学生特点也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需求。大连民族学院在顺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培养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学生培养方面也获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源.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思考[J].青海环境,2003,13(2):72-75.

[2]崔玉波,仉春华,冉春秋.关于民族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5-36.

[3]崔玉波,冉春秋,赵不凋,等.教学型大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J].2012,(14):32-33

[4]崔玉波,赵不凋,孙红杰.民族院校实施“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的理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