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症下药,能药到病除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信大家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句话可能深信不疑,即使是医务工作者,也有可能把这句话作为治疗疾病的一个指导思想。对症下药后,疾病真的能除吗?很值得思考。
“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最早是针对中医说的,因为中医的“症”和“病”是不分家的,症就是病,病也是症。中医所说的“辨症论治”其实就是“辨病论治”,所以,只要把症辨清了,然后再对症下药就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这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本意。如果把“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应用到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西医所说的“症”和“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症是症状,是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的疾病可能会表现出一个或几个相同的症状,如果只凭症状去用药,不但治不了病,而且还会延误治疗,加速疾病的发展。例如,“头痛”一症,高血压、脑出血、青光眼、鼻窦炎、感冒等都会表现出头痛,而且都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如果我们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治疗,唯一的选择就是止痛药。可是止痛药能止住大脑血管出血吗?止痛药能止住鼻窦的炎症吗?止痛药也降低不了已经升高的血压。这一切既然都不可能,那么,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就没有多少意义了。所以,我们在没有明确诊断前是不能对症下药的(特殊情况例外)。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偏偏就不相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成了习惯。对症下药临床上最常见的误区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止痛。疼痛是一种疾病的信号,也是机体本身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任何一种疼痛的发生,都可以说明机体的某一处受到伤害了。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出问题了,需要你注意。至于什么问题,必须去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再做治疗的决定。可是有很多人不这么做,疼痛一发生,首先想到的是“止痛片”之类的止痛药。殊不知,这是医生最忌讳的一件事。如果疼痛在没有明确诊断前滥用止痛药,不但治不了病,而且,还会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有些疾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时间对诊断非常有意义。如阑尾炎的“反跳痛”,凭这一个疼痛反应,就可以作出初步的诊断。如果你服用了止痛药,这个疼痛反应就有可能消失或者减弱,结果给诊断带来了不便。其他疾病类的疼痛也是如此,没有明确诊断前不宜滥用止痛药。因为,止痛药只是消除疼痛,而不是消除疾病的。
二、消炎。在我国,很多老百姓把抗生素简单地当成“消炎药”来应用。一有感冒就拿出来服用,还以为这是一种“常识”。殊不知,无论是哪种感冒,都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任何一种抗生素对病毒都是无效的。即使是感冒合并了细菌感染,在抗生素的应用上也是要有选择的,不是想象的那样――任何一种抗生素对任何一种细菌都有效。要针对不同的细菌选择不同的抗生素。为什么我们在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时,尽管你是“对症下药”服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但病情仍然不见好转呢?原因就是选错了药。
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普遍,有些人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只要身体稍有不适,马上就用抗生素。还有的人把“抗生素”做为“预防性”药物来使用,在没有任何感染的情况下,服用大量的抗生素,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这些滥用抗生素的做法,不但达不到“药到病除”的目的,而且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时还会产生“耐药性”“菌群失调”等,给将来的治疗带来很多麻烦。
三、止咳。咳嗽是呼吸系统一个反射性的保护反应,对呼吸道具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咳嗽往往并有咳痰,痰是呼吸道的一种分泌物,如果这种分泌物不能被及时咳出,最容易堵住支气管,轻则呼吸困难,重则发生窒息。
另外,呼吸道内的细菌、病毒还可以通过咳嗽将其排出体外,这种清除细菌、病毒的功能有时比抗生素的作用还有效。因为,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度还有选择性,咳嗽就无所谓敏感不敏感,什么样的细菌都能被咳出。所以,在应用止咳药时,一定要慎重,是否需要止咳,用什么样的止咳药,医生说了算,切忌自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