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唇枪舌剑,增色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唇枪舌剑,增色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缘起:升入五年级,学生长高了,也怕羞了。不知不觉中,课堂上举起的手少了,发言的声音轻了,课堂渐渐沉寂。如何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重燃倾吐的热情?如何使课堂成为交际的舞台,焕发生命的激情?我偶然在教学杂志上看到了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一课设计,有关辩论的环节让我心中一动。教学这一课时,我尝试把辩论引入课堂,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对话兴趣十分浓厚,唇枪舌剑,激情飞扬,成了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尝试:在实施中我发现,“辩论”――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一放开,众说纷纭、海阔天空,往往难以收场,花时多而收效少。辩题设置不当则学生无话可说,或是漫无边际,反而弄巧成拙。

如何组织有效的辩论赛?在一次次与同事的探讨中,一次次实践中,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确定辩题。

一得:教学中依据什么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紧扣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辩论

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很好的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效果外,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立足生活和事业两方面探究友谊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

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查阅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准备。学生准备后,各抒己见,发言很精彩:

正方:《资本论》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完成的,因此,署上两个人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恩格斯是无私地帮助马克思,不署名字更能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正方:《资本论》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恩格斯完成的,书稿中浸润着他的观点和心血,署上他的名字不过分。

反方:他们两个一直都这样互相帮助,把对方的困难看做是自己的困难,所以不用分你我。

就这样,辩论犹如一个火把,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与热情。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学生更深地走进文本,走进文章主人公的心灵,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文本是沉睡的巨人,辩论因其激烈的竞争氛围,犹如一个强力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让文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例如:教学《两块银元》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刘司令和邓政委用不用‘赔’孙老汉两块银元?”此题一出,许多同学齐声大喊“不用赔”,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赔,一时讨论得不可开交。我组织学生按照不同观点分成两大阵营,讨论己方的理由,从课文上寻词析句找根据。最终得出“刘司令和邓政委‘赔’孙老汉两块银元,体现了他们爱民如子的品质,也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这样,辩论使学生经历文本的过程具有十分强烈的目的性,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高频度的训练。

3.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由于学生的认识差异和阅读经验不同,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往往有较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是设置辩题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辩论。学生有的说是骗,有的说不是骗,纷纷从文本中找依据陈述自己的理由。富有个性的见解相互碰撞,不仅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寻根究底中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在看似无疑的地方挖掘疑点,有时候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猫》一课,可在学完全文后设计这样一个辩题:“老舍先生更喜爱大猫还是小猫?”这样在无疑处寻疑,激发学生再度研读课文的兴趣,并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从细微处寻找论据,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论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虚心涵泳、感悟品味、言语交锋中,对文本的情感有了更强的共鸣。

5.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辩论热情。

小学生学习往往被定势左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文章,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从小就听得很熟,等到了学课文时,学生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老师是老调重弹,学习兴趣不浓。这时候,只要老师稍加引领,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就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总结了南郭先生是一个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不学无术的人后,问学生:你们都是这样鄙视南郭先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他消息灵通,有自知之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鄙视南郭先生反方:欣赏南郭先生,组织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进行辩论。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越来越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课堂是未知数,教师应有很强的课程意识,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课堂节奏,动态生成辩题,利用学生认识的分歧组织辩论。

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悄悄地议论:应该给谁记一等功?老师审时度势,决定调整预设,随机组织辩论推进教程。于是设计了辩题:“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满怀探求之心研读课文,竭力寻找课文中的蛛丝马迹,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有的还自发寻找志同道合者,最后形成了“周瑜组”、“黄盖组”进行辩论。这种主动而积极的实践活动,远比教师讲授知识来得深刻。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可贵的是,在自我感悟课文和言语碰撞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和创新的火花。

通过课堂辩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辩论”落实了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研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辩论”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这种短兵相接、面对面的语言交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围绕问题清晰、连贯、得体地表达观点,对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每个同学站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个层次,而站到众人面前敢于辩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反驳别人的观点则是更高的层次。如果说口语表达是一种新的能力的话,那么交际能力则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智能。从组织辩论来说,班上学生自己分组,合作查找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交际。从辩论的过程来说,论辩过程中的交流、配合发言都是交际的过程。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辩论”提高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为了在辩论中取胜,学生必须养成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要懂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这个角度攻不进,换个角度攻;这个角度不好驳,换个角度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性的趋向,学生各抒己见,探新求异,增强了周密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驳倒对方观点需调动知识,积极思考,听取对方发言也要进行多方面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不可分。辩论式学习使学生养成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析问题的能力。

4.“辩论”使课内外阅读得到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观点,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资料。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很多同学在分析周瑜这个人物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