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亲属称谓的泛化,即用表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的邻里、朋友或陌生人。但这种运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在适用的词项、选词的规则、词形词义等方面都受到许多规则的制约。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相关考察。

【关键词】亲属称谓;泛化;类型 不平衡;成因

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现象,如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称呼卖菜的女性为“大姐”“大嫂”等,称呼卖菜的男性为“大哥”“大叔”等;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呼男性老者为“大爷”,女性老者为“大妈”。鉴于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并且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另外本文要探讨的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主要集中于面称。

一、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个形式结构与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过程。大多数亲属称谓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带上一定的标记形式。本文先按照实际内涵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分为有辈份限制的和无辈份限制的两类。

1.1有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需要按照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如“大爷、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嫂子、大妹子”等,这是一类对非亲属长辈或平辈的礼貌称谓,在中国农村十分盛行,在城市里也常用于对街坊邻居长辈的称呼,具有表示尊敬的感彩。

(2)老+亲属称谓:如“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老大爷”是晚辈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老爷爷”“老奶奶”用于幼儿对非亲属上上辈长者的称呼。“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这种称呼比较随便。

(3)老+姓+亲属称谓:如“老赵哥、老王哥”等等。一般也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4)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哥哥、小姐姐”等等。这类称谓一般用于儿童称呼非亲属同辈的孩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带有亲切、亲密的感彩。

(5)姓+亲属称谓:如“张伯伯、张伯母、刘阿姨、刘叔叔、王姨、赵叔;洪姐、刘哥”等等。这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比较亲密。长辈的称谓一般用于子女称呼父母的同学、同事、战友等,显得尊敬而亲切,有时也可用于恋人称呼对方的父母,但这类称谓总不如使用“伯父、伯母”得体。“洪姐、刘哥”等则用于平辈同事或朋友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6)名/昵称+亲属称谓:如“卫国大伯、建国叔叔、志玲姐姐、芙蓉姐姐、康永哥、凤姐、小S姐”等等。这也是比较亲切的称呼。一般按照平辈非亲属之间的实际情况互相称呼。这种前加名方式比前加姓的方式具有更多的亲昵、熟悉的感彩。随着现代娱乐文化的发展,这类亲属称谓的泛化在娱乐圈中的应用日渐趋多。

(7)特征+亲属称谓:如“大个子叔叔、戴眼镜阿姨、驼背爷爷”等等。

(8)职业+亲属称谓:如“警察叔叔、售票员阿姨、农民伯伯”等等。

(9)直接使用亲属称谓:如“伯父、伯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等。这是很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极为亲密。多用于非亲属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相反的情况很少。

1.2无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不需要或不一定要按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大哥、大嫂、大姐。这里的“大”意义己虚化,与亲属称谓中表排行第一不同,只带有尊敬的含义。“大哥”本来常用于非亲属平辈之间,但这也是过去生意场上的旧称,年龄并不是能否使用这类成为词的依据。我们平常在市场等听到的“大哥”等就是这种用法。而“大嫂”与“大哥”相对,则也不考虑对方的实际年龄,有此一说。“大姐”可以是非亲属平辈之间年轻的一方对年长一方的称呼,也可以是年长一方甚至是长辈对年轻一方的称呼。

(2)老+亲属称谓:这一类笔者只找到“老弟”一词。用于称呼比自己年幼的同辈,表现了一种亲切喜爱的感彩;也可用于长辈对年轻非亲属晚辈的称呼,甚至可能是祖辈对非亲属年轻人的称呼,并不一定非得真实地反映平辈之间的关系。

(3)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兄弟”等等。一般用于长辈对年幼的非亲属晚辈的称呼,有时甚至可能是祖辈对年幼的非亲属晚辈的称呼。有年轻的意味,但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亲切、爱护的情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称谓的交际中,亲属称谓的泛化的形式标记主要有(1)加前缀“大”或“老”(2)加前缀“小”(3)前缀连用“老+大”等等(4)姓氏/名/昵称+亲属称谓(5)职业+亲属称谓等几种标记。

二、亲属称谓泛化的不平衡现象

2.1非亲属交际中使用亲属称谓主要用来当面称称呼,一般不用于叙述,没有严格的书面语形式,如果要叙述或介绍的话,往往根据被介绍人的实际身份、地位而不是借用的亲属称谓来叙述或介绍。它只选择能用于面称的亲属称谓而排除亲属称谓中的书面语形式。

2.2根据第二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亲属称谓的泛化主要选用的是亲属称谓中的父方亲属称谓,母方亲属称谓的选用仅有后起的“阿姨”一例。即使对父方亲属称谓的选用,也主要集中在排行比较靠前的,如“伯伯、叔叔”等。在辈份的选择上,曾祖辈和孙子辈不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儿子辈的运用的较少,如果有的话,也不符合亲属称谓泛化的目的。姻亲交际中只有部分女性称谓用于非亲属交际中,如“伯母、婶婶、嫂子”等有限的几个,而这些都是与“伯父、叔叔”等父系亲属称谓相对的称呼,在称谓时已经不考虑对方的实际年龄。

三、亲属称谓泛化及其泛化不平衡性的成因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及其泛化的不平衡性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文化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3.1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这种背景下,男子以其天生具有的优越性渐渐占据了生产劳动及家庭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源于父系公社家长制的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这也就决定了男子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权利。非亲属交际中主要选用父方称谓,而姻亲称谓的选用也是选择与父方称谓相对的如“伯母、婶婶、嫂子”等等,正是这种文化在社会交际中的辐射。

3.2亲密原则及尊敬原则的制约。

3.2.1中国传统文化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差别,一般来说直系亲于旁系,父系亲于母系、妻系、夫系。交际中,言语主体运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3.2.2如果说亲密原则所支配的是亲属称谓系统不同系别间横向选择的话,那么尊敬原则支配的则是一系别中的纵向选择。在亲属称谓泛化的过程中,言语主体根据不同的辈份及年龄在直系、父系、第一旁系中来选择不同的称呼语是尊敬原则在起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康月惠.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

[4]潘文刘丹青.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J].南京师大学报,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