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近些年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92-01

一、就业形势分析

有资料显示,我国自1998年在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14万增至2008年的559万,2009年这个数字又再创新高达到611万。每年的毕业生增长率都达到120%,相应的每年的岗位增长率只有36%。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经济萧条,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大量企业相继倒闭,也让毕业生的求职之路变得更加艰辛。目前高失业和低就业成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二、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第一、大学生们在面对巨大就业压力的时候,仍以天之骄子自居。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就会有一份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等着自己。这就造成了毕业生扎堆大城市、大企业的现象,殊不知这种心理即耽误了自己,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外,这种居高临下的错误心理还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办事能力也令用人单位失望。第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成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使大学生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工作经验,而社会却没有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就算大学生们利用各种关系得到实践的机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学到实用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第三、大学生刚刚毕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他们频繁更换工作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也使大学生自身的诚信度受到质疑。(二)高校方面。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招生与就业脱节、学科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由于招生的市场化风险远远小于大学生失业和单位选才失误的风险,所以大学专业的设置不是以市场需求(就业率)为指导,而是以开设专业的成本收益率为导向。这就导致了文科类专业过度膨胀(开设成本较低),而市场亟需的工科则由于试验成本高、设备投入大而遭冷落。(三)社会方面。首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许多弊端,如就业法制尚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有待完善;其次,招聘单位重文凭不重水平的现象也很突出,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的用人思想,使经验不足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瓶颈;再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这是多年来我们错误理解“知识”的含义造成的。我们认为“知识”只有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得来,从而忽略了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市场方面。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这样尴尬的局面:一是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量庞大。这主要是源自建国以后的第二次生育高峰,这些人口恰巧在“十一五”期间步入就业年龄,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以人头论英雄”,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三是受近期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中小型企业、工厂相继倒闭,大量的下岗职工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与毕业生抢占劳动力市场,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三、缓解就压力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是根本。面对来势汹汹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政府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一举措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也给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这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力证明。大学生求职者可以抓住机会,充分发挥自己不同于再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效力。(二)教育先行是条件。要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必须在所谓教育产业各环节中建立完全权责对称的体系。鼓励高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办学的特色,同时理性控制高校发展规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开辟一条新路。(三)铺设就业服务通道。有关部门应该多为学生组织校园招聘会,鼓励针对性强、信誉度高的中小型企业来校开展双向选择活动,同时积极尝试丰富多彩的网络互选活动,切实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贴心的就业服务。还可以为毕业生网上办理签约、派遣、报到等就业的相关手续,降低其就业成本。此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还可以联系相关用人单位,收集近期用人信息进行分析,建立毕业生需求预测及需求信息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产业发展形势、社会人才需求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并指导其就业。(四)专业培训必不可少。建立岗前、岗中的专业培训机制。新进员工按要求参与脱产式培训,完成预定的培训内容。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员工了解岗位职责,熟悉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和谐融入新团队。另外,也可以启动“毕业后在岗培训”计划,由用人单位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以凝聚单位员工队伍,提高其职业素质。还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鼓励企业招收用工计划外的大学生来企业实习,形成“国家买单、企业雇佣、学生成长”的一套新型模式,达到国家、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五)发挥社会保障职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初级阶段,尚不完善。尤其在对大学生就业这方面的保障不够到位,损害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公平性。所以在这里,一味的指责毕业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不恰当的。国家应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为大学毕业生们建立暂时的失业救济和失业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是作为社会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不断完善和修正自身这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孙燕娟 秦彤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刘赛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杨伟国:中国劳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2]李娟.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3]卢红梅,马杰.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探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