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溯源在木垒博物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溯源在木垒博物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木垒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以圆天圆地为背景,衬托出整个建筑的凝重和雄宏。圆形的玻璃楼顶如同一座硕大的哈萨克毡房烟烟袅袅飘升入苍穹之间。宽阔的台阶从平地一直上伸到二楼,多少有点紫禁城里汉白玉台阶的威严和壮观。木垒地域厚重的文化底蕴,悠然的历史源头迎面而来。

木垒,在西汉时期,属蒲类后国,成为拱卫北庭督护府的重要军事重镇,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驿站。丝绸缥缈从远古蜿蜒至今,古燧古烽古遗址相呼相应的是单调荒寂的驼铃声响,将汉代中原政权统治及内地商贸、文化渗透到西域并向木垒地域延伸拓展。

贞观十四年,唐朝政权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沿途遍置糜州府、守捉城、烽燧驿站,繁荣了以北庭都护府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木垒境内三十里墩烽火台、三个泉子烽火台、一碗泉烽火台矗立在丝绸之路的漠野荒地间,曾经狼烟直上,烽火相传。座座烽燧之下,历史成尘,一砖一瓦的历史残片,依稀可辨西方使节途经的脚印和商旅驼队遗存的唐陶清瓷。

踏着细石器时代的石核石片,走向更为源头的上游。甘河口墓葬群发掘将木垒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4000年前。四道沟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聚落生活的画面,透过展示的骨器、陶器、石器,铁器的纹路,触摸到偏远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体温,呼吸到先祖们半蹲半坐在穴洞前淡淡的气息,由此幻化出先祖们倔强地手执弓箭,体裹兽皮,肩抗猎物,摆脱茹毛饮血、完成钻木取火的漫长而艰难的岁月流程。揭开平顶山墓葬的黄土,所见墓葬为竖穴道偏洞室墓,墓主人是一中年男子,葬于偏室,竖室里陪葬品有马匹、青铜器、陶器等。早期奴隶社会形态在此窥见一斑,因为只有到了奴隶社会,产生了私有财产,墓葬制度才如此真切地表出贫富的差异。历史的脉络在地域的血亲中日益清晰和丰满。

走近木垒独山(又名照壁山),以传说为底色,用“百重云幌启,九叠锦屏张”的词句形容独山的形态和形状。相传上古时期,东海龙王嫉恨王母娘娘在灵山修瑶池沐浴,施展魔法降下大雨淹没瑶池。王母娘娘唤来南山神和北山神守护南天门和北天门。一天, 穆天子到瑶池与王母娘娘相会,王母娘娘忘了解穴时辰,南山神和北山神从此沉睡,化作南山(照壁山)和北山(北塔山)。传说虽说是云淡风轻的想象。但西南麓的唐代独山守捉城在千百年的风削雨蚀中沉吟着用一段段,一截截的残垣断壁诉说着曾经的兴衰荣辱。

寻觅木垒境内169处文物遗址,每处缝隙里都隐含着如雷贯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后汉书》载,公元前59年,汉将耿恭率军进入西域。公元75年,匈奴遣左鹿蠡王率二万精骑,大举进军犯,耿恭孤军抗敌,以少胜多。之后,耿秉建议汉廷屯垦戍边,留下阡陌相连。在历史烟尘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马蹄,带着草原的劲风,从宋代的荒径上急驰而来,勒马空城,问清了木垒何为空城的缘由,留下随从哈喇亦哈赤北鲁和他的儿子月朵夫野纳移民经营。6年以后,成吉思汗西征归来,昔日空城已是“田野垦辟,民物繁庶”。成吉思汗登基称帝后,这里就成了他子嗣的封地。历史的链条总是这样,看似不搭界的片断,一经连接,就成了一条源远的河流。

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川陕宁远总督岳钟琪壮怀激烈,扬尘长掣,选择木垒为“屯兵进取之地”。“八千里路云和月”,飞度关山向边庭。然而岳钟琪所率宁远大军的旗帜,始终摇曳在“君命”的逆风中。岳将军空有“收拾旧河山”的壮怀。木垒城池刚刚建成,岳钟琪就遭降职,壮志未酬,又成历史的悲哀。彪炳人寰的虎门销烟大臣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行新疆伊犁效加责罪”。河山破碎一地,英雄一脉正气,在赴戍途中,夜宿木垒色皮口驿站,冰天雪地里提笔写下:“天山古雪成秋水,青史凭谁定事非”的诗句。这些让人血脉贲张的事件和人物,贯通木垒社会从古到今的沧桑起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以货币为轴线,纵观政治、经济、制度变换的不同形态。据载,公元60年,内地开始与西域通商。货币最先出现在汉匈奴墓葬中的贝币,到东汉的“五铢”,北魏的“熙平元宝”,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大观通宝”,金代的“正隆通宝”,以及少数民族使用的货币:察台汉国银币,阿古柏天罡、光绪天罡,突骑施钱……博物馆馆藏的2000多枚历朝历代的货币,反映出在木垒荒芜游牧的土地上悄然经历的改朝换代的云起去落、风来风去。

木垒地域融入内地多元文化,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核。岩画、石堆墓、草原石人,构成了铺天的木垒草原文化背景。博斯坦岩画数以千计,布满一条沟。岩画多以羊为主,奔跑的羊、吃草的羊,而且羊角无比大,夸张的雕刻手法,表现了原始人以羊为图腾的精神寄托。岩画无拘无束,不露匠心,其拙朴真实再现了原始先民在蒙昧蛮荒时期与自然抗争的坚强意志。在哈沙霍勒沟的一幅岩画上,雕刻着一位高大女性,盘腿而坐,高贵无比,面对朝谒的两名牵马男子昂然漠视,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女权强势的社会现象。岩画中所表现的生殖崇拜的画面与东城镇鸡心梁发掘的“石祖无妣”相吻合。石祖阳刚雄健,与石妣严丝合缝,是先祖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雕石为圣物,对生命、对生殖进行祭拜,祈求人类兴旺、子嗣绵延。木垒石人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石人雕刻原始简朴,遍布博斯坦草原和石人子沟。每座石人都立在一堆石头圏成的石堆前面,考古学者称其为“石堆墓”。也被解释成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可汗死后的坟墓,在墓前雕石为像。草原石人曾在3000年前出自亚洲大地西域范围叱咤风云的塞人之手,石堆墓前耸立的石人,守望千年的姿态让人遐思:石堆墓里掩埋了多少个,哪个级别的可汗的灵魂……

走进木垒河畔的民族家园,14个世居民族血脉与精神融会贯通,润物无声,浑然无痕,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俗民情的展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从游牧时期的木碗、木桶、马鞍、马鞭到民间乐器冬布拉、古布孜、琵琶等再到绝美无伦的哈萨克手绣、胡杨绣,与草原上阿肯们悠扬而婉转地“弹唱”交织着,千年一贯的美学脉络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灵动起来。

木垒地域的宽度和历史的长度在博物馆汇聚,四方成独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风貌。蓝天白云,风景名胜,资源特产,辉煌成就,以立体与流动的形式存于空间,附于时间,使木垒近代,特别是现代史更加辉煌,铮铮有声,让人登峰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