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菇农吴德全的两次“转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菇农吴德全的两次“转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3月底,重庆南坪新开了一家近千平方米的超市,超市以经营生鲜为主,价格便宜,环境干净,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前往购买。

有谁知道,这家超市的老板吴德全,曾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菇农。从种植香菇到开办生鲜超市,从农民到市民,从种植大户到企业主,吴德全演绎了现代农业搏击市场的精彩故事。

首次“转身”:成立香菇创业联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重庆渝北区礼嘉镇(现属北部新区)平场村种植多年平菇的吴德全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香菇。香菇来自江浙,香味浓郁,烧菜炖汤皆可,市民追捧。

有心的吴德全一打听,香菇种植成本低,但技术要求较高。他和家人一合计,决定种植香菇。

1998年,吴德全和村里的八家人一起成立了香菇创业联盟,并派出两人到福建学香菇种植技术。

两人学成归回来后,八家人联合投资几十万元做起了香菇种植项目,结果由于技术没有学到家,当年香菇项目全盘“打倒”,一算账,一共亏了二十几万元。

作为牵头人,吴德全深深自责,他发誓,一定要把技术学到手,把大家的血汗钱再挣回来。

1999年,吴德全来到浙江丽水县进行了两个月的系统学习。回家后,好不容易再次筹集起十几万元资金,租地30亩,香菇创业联盟再次启动。

此时,八家人已经变成了四家人。

为了节约做菌包的成本,同时给菌包发育创造好的条件,每年5月,吴德全都举家来到海拔1300多米的涪陵焦石镇山地做菌包,到9月份再带着培植好的菌包回礼嘉镇。

由于启动资金少,吴德全除了扎菌包时请一些工人外,从菌包高温灭菌到下种、出菇管理、采菇,都是吴德全和家人自己完成。从深夜两点做到下午六七点钟,工人下班了,吴德全一家还不能下班,一个菌包要高温杀菌48小时,火不离人,吴德全和妻子只能轮流睡一个囫囵觉。菌房不够,就将自己的房间让给了菌包“睡”,自己则搭个棚住。

2003年底,吴德全所在的村组被划入开发片区,一家人成了“农转非”,香菇地没了,怎么办?

吴德全和合伙的农户到处找场地,最终在礼嘉镇政府和渝北区石坪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在石坪镇龙井村成功租下102亩地,用于种植茶树菇、香菇、平菇。同时,种植基地也实现了企业化,组建了渝北区鸿远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

二次“转身”:跻身“农改超”浪潮

阳春三月,走进位于石坪镇龙井村的鸿远香菇生产基地,一个个白色塑料大棚在阳光下反射出淡淡的光芒,走进棚里,朵朵菌花从菌包上探出胖嘟嘟的脑袋,采菇工人忙碌着,一派丰收景象。如今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利润200万元左右,并能常年解决礼嘉镇36名“农转非”人员就业,高峰时期可达60余人。

香菇基地已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一部分农户在基地打工,还有一部分农户从基地学到了技术自己种植香菇,吴德全与农户签订协议,保证他们所生产香菇的市场销路。

香菇基地运行平稳,但隐忧浮现:种植香菇的农户越来越多,吴德全的香菇已不再“一花独俏”。

未雨绸缪,吴德全和他的创业联盟开始二次“转身”。

这一次,吴德全的创业联盟瞄准了市场销售渠道,开始尝试了“农改超”的销售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产销一体系统,自产自销,把农贸市场搬到超市里,设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连锁网点、农产品品牌。从种植技术指导到检测监管,实行一条龙,这种“农改超”做法解决了采购的价格问题。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上去了。吴德全说:“我们希望能摸索出一个成功的‘农改超’模式。”

如今,蓝图已经变为现实,吴德全的鸿远公司在重庆南坪和渝北两路的居民区里,分别开办了两家经营面积不等的生鲜超市,这两家超市除了销售自家生产的各种菇类外,还销售礼嘉镇政府在铜梁蔬菜基地生产的各种新鲜蔬菜,也销售从附近农户收购的肉类和自己加工的熟食等。

在办超市的过程中,吴德全的鸿远公司又开始了艰难的第二次创业,从在附近小区蹲点数人流量和招聘员工开始,吴德全又开始了新的摸索和学习。吴德全说:“‘农改超’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沿着这个方向走,我想,今后的道路会越走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