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书”与“行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书”与“行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细究之,这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其实,“读书”与“行路”是同等重要的,光“读书”不行,单“行路”也不成。近读陆游诗词传记,思其言,察其行,观其果,更觉所言非谬。

陆游(1125―1210)是我国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他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作诗,到85岁临终前赋绝笔《示儿》,数十年间辛勤笔耕,写诗词几万首。仅他的《剑南诗稿》,现存就有9300多首,是古代诗人中留给我们诗篇最多的一位。其数量之多,在我国诗史和世界诗坛上都极为罕见。另外,还有《渭川文集》等著作存世。陆游之所以有那样丰富的创作,在诗歌方面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勤奋好学,又不断躬身实践,将“读”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

陆游酷爱读书,寒暑不辍,可谓无日不读。他的书房里、案桌、床前到处是书,所以陆游戏称它为“书巢”。他还说他“饮食起居,疾病,悲忧忿叹,未尝不与书俱”。书成了他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毕生手不释卷。

但陆游很注意读书的方法,既博览群书,又从中有选择、有批判地学习。他认为“万卷虽多当具眼”,意思是说读书应当具有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鉴别、分析、批判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认为学习古人的东西,先要体会其精神,而不要摹拟其章句,生搬硬套,更不要钻牛角尖。他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和对古今诗歌理论的理解,先后写了100多篇诗文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教训,评论古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对有关诗文写作和批评问题发表了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就以研究杜甫的诗为例,发表了这样的见解:“今人解杜诗但求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他不盲从古人,不唯权威是瞻,不人云亦云,而重于思考、分析、鉴别和领悟,这种读书的意识和方法,得到了后世诸多学者文人的肯定。

特别可贵的是,陆游十分注重生活实践,认为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他常常勉励自己:“人生需广大,勿作井中蛙”(《自贻》),且以此训诫青年一代:“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寥寥数语,发人深思。在陆游看来,“读书”是必要的,但必须将其与“躬行”结合,做学问、做诗人,切不可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走到广阔、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扩大视野,经受磨炼,摄取生活的养料,积累创作的素材。他曾嘲笑那些不愿走出书房、一味闭门觅句的苦吟派诗人:“满前好句无人领,堪笑寒窗费苦吟”(《即事》)。只要走向社会和自然界,就会发现:“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舟中作》),才能体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的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见,陆游嗜好读书,他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想,但他更推崇的是亲历、亲见、亲闻的躬身实践。

其实,古今大诗人、大学者,无不注重“读”与“行”,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徐霞客等等,无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又遍历大江南北,纵览名山大川的饱学之士,因此他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有所超越,并达到了新的境界。对于我们,虽然无法与他们相比,但可以作为追求知识、丰富阅历、增长智慧和培养才干的一种志向与手段,这些古人虽然与我们远隔千百年,但他们治学的精神却始终照耀后人。我们不妨向他们学习,借助于这些并不遥远的历史光辉,去成就自己,开创人生与未来;不妨“读书”中不忘“行路”,“行路”间不忘“读书”,“读”“行”结合,不作偏废,这岂不能兼收并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