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漫“抗糖”路,心态很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漫“抗糖”路,心态很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一

英子如今26岁,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时候正是2010年的1月份,如今已是患病一年多。自从被诊断为糖尿病后,英子整个人性情大变,曾经喜欢“群居”生活、活泼开朗、大方的她变得少言寡语、形单影只,拒绝朋友的一切邀约,总是孤单一个人,自己曾经的兴趣爱好也都放在一边,每天都是单位、在路上、家,过着这种近乎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英子虽然不断的学习糖尿病知识(如参加讲座、自己购买书籍),也掌握了如何在饮食、药物、血糖监测、运动四个方面更好的控制自己,但在心态上似乎丝毫没有改变她悲观的情绪。一直以来她都生活在焦虑中,她担心很多事情:担心自己会得并发症,担心自己早亡,担心将来自己结婚后影响生育,担心将来自己的糖尿病也会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担心现在的男友终有一天会因为糖尿病抛弃她……用她的话说:“我的生活每天都被近乎一切的绝望所充斥,仿佛恐怖片中的主人公,总在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时候,却陷入了另一场绝望。”如今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英子的血糖仍旧是高低不稳。

案例二

金伯伯今年60多岁,患病有五年了,如今血糖控制的很稳定,没有任何并发症,很安然的享受着他的晚年生活。回忆起他当初患病的态度时,他表示简直是不堪回首。“那年我55岁,已经年过半百,用我老家的话说‘已经是被土埋了半截儿的人了’。我那个时侯对糖尿病并不陌生,周遭的亲戚朋友和邻居也有患糖尿病的,不过他们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所以我就觉得这个病应该就是等死的病,那么既然得了这个要死的病,那就等死吧!反正也都活了五十几年,自己想见的见了,想玩的也玩了,想过的生活也过了,退休了之后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了,早死了早好,总不会老到不能自理的时候再拖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仍旧一如往常的照吃、照喝,享受着所谓的‘美味佳肴’。然而在一次酮症清醒之后,我觉得我的家人还是很需要我的,所以我改变了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开始学习糖尿病知识,四处听讲座,严格的控制饮食,进行运动锻炼以更好的控制血糖,不让自己忍受并发症的痛苦,让自己安度晚年。如今我觉得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和老友下棋、遛鸟,老伴陪我散步进行锻炼等等,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案例三

马哥患病有将近两年的经历,他如今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他觉得他自己比大多数的糖友幸运的多,因为他是在婚后发现糖尿病的,不用焦虑自己找不到女朋友,而且因为和妻子的感情很稳定,也不用担心妻子因为糖尿病离开自己。当他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的时候,他并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可以说性情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他笑谈:“因为母亲是一个医生,自己被诊断为糖尿病还是心细的母亲发现自己日渐消瘦建议自己去做检查的。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母亲平静而耐心的对我讲解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顺着母亲的思路,仔细的听着母亲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也就没有什么焦虑的了。后来又在论坛上结实了很多患有糖尿病的朋友,大家彼此交流抗糖经验,再加上我妻子和我共同努力,抗击‘糖魔’,尽管如今已经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我的血糖一直控制的很好,而且生活和常人相比也没有什么两样。简单四个字‘幸福、快乐’。”

以何种心态对待糖尿病是糖尿病心理治疗的核心内容,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糖尿病,病情的良好控制就无从谈起。因为一方面精神紧张可能造成病情波动,另一方面血糖波动又会引起精神紧张,结果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精神紧张、焦急忧虑、愤怒、恐惧等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升血糖、升压激素浓度急剧升高,血糖、血压上升,血脂分解加速,甚至会造成酮症。反过来血糖升高、酮体阳性又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人心慌意乱,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所以糖友一方面一定要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心理平和、处事冷静、待人宽厚,另一方面积极找出引起病情波动的其他原因,并予以纠正,尽快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之后的糖友态度有三种:一种是难以接受并过分在乎,一种是一点儿也不在乎,另外的也是很多初患糖友难以做到的便是泰然处之。

“过分在乎”糖尿病,这种人对糖尿病是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或者是紧张焦虑等,致使病情也得不到满意控制。对糖尿病“满不在乎”,这种人根本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对糖尿病采取不承认、不检查、不治疗、听之任之的做法,这样的人势必将会为这种满不在乎付出沉重的代价。第三种泰然处之的态度,能够做到 “既来之,则安之”的,保持开朗、平静的心理是最值得广大糖友借鉴的。糖友要采取“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对糖尿病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失措,而要有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有“与病共存,健康长寿”的信心。在具体防治措施上,又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有糖友曾说“糖尿病病人要永远记住自己是糖尿病病人,永远不忘乎所已;又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是糖尿病病人,老是拿不起、放不下。”这是很符合辨证法的思维方式的。

编后语

也许有的糖友在看这一类的文章时,心中会觉得很愤懑:旁观者清,毕竟患病的不是自己,上嘴皮和下嘴皮一碰,说话当然很容易啊!

然而最朴实的道理便是:人生是自己的,不管你在什么年龄段,遇见什么样的困难、病痛,活出自己的风采,给自己的一生划上圆满的一个句号,才真的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