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09,“身心灵”类图书逐步走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09,“身心灵”类图书逐步走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身未动,心已远,灵性将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大地一派收成的气息,而动物进入休养状态。身体的休整离不开心理的安稳,更不能缺乏灵性的光亮。这一连串的联系,整合成一类图书――“身心灵”图书。

何为“身心灵”?这个名词对于绝大部分读者,甚至对于很多图书编辑来讲,都是十分陌生的。其实,“身心灵”也不是很难理解,“身”是指身体,“心”是指心理,“灵”则是指宇宙万物皆具的。图书策划人、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联合总裁沈浩波认为,“身心灵”是指身体、心理与心灵三个层面的和谐统一,将人视作统一体,以寻求整体的健康与灵性的成长。“因为物质生活丰富的人们更需要精神安慰和心理解压,‘身心灵’图书就是帮助人们找到快乐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当下流行的“身心灵”图书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关注身体的,一个是关注心灵的,第三种是中间状态的:既说身体也关注心灵。然而,在业界,“身心灵”更多地特指那些“灵性”的书籍。本刊也延续这个概念,本期将侧重对“灵性”书籍的分析和探讨,而关于“身体”的“健康养生”,下次再做细论。

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图书风光不再,但各种心灵类图书却逐渐走俏,如《与失眠者聊天》、《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少有人走的路II:与心灵对话》、《不抱怨就是爱》、《幸福在当下》、《遇见未知的自己》等图书,不仅占据了图书市场主流位置,还攀升至畅销排行榜单。“身心灵”潮流不仅涵盖了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而且还发展出各种体系的“身心灵”疗愈活动,如禅修、瑜珈、催眠等。有业内人士预估,未来越来越专业的心灵类图书将追求身体、心理与心灵的合一,受欢迎程度绝不会亚于那些以情节取胜的畅销小说。

“身心灵”图书缘何如此被重视?

目前,关注“身心灵”类图书的,大概有两类人。一类是在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复杂问题时,无法很好地通过与他人沟通来解决,希望在书中寻求帮助;一类是追求自身“高品质”的读者,希望借书中提供的方法获得心境“高品质”的提升。据《中国图书商报》调查显示,“身心灵”图书的主要读者群,集中在30~45岁的人群中,以女性居多。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女性,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阅历之后,她们开始往内在探索,关注自己的心理与精神层面,关注自己的幸福感与生活意义的问题,以此提升生命的价值。通过分析,我们觉得,“身心灵”书籍之所以倍受关注,大概还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在对金钱、名利、权势的追逐下心灵被物化”,人们在那种虚浮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也加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抑郁”、“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如何解脱自己被异化的命运、提升生命质量?”呼唤“回归心灵”,成为时下风潮。其次,面对许多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比如去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空难、地震,还有台湾8月份的特大台风,这些灾难的降临,加深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许多人感到无助和茫然。寻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慰藉,也是在寻找一份寄托,寻求一份宁静。再次,一直以来,图书市场似乎都比较缺乏关于生命的意义,包括对死亡的学习、认知等层面的书籍,这是缘于人们缺乏对这方面的认知,而图书出版常常只是跟着市场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也就更多转向对“灵性”的思考和探索。况且,中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老人最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健康、长寿,身体是一方面,心灵更不能缺乏,市场上现流行的“身心灵”图书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由于“身心灵”图书在两岸,特别是在大陆,起步比较晚,也必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身心灵”小说大多延续这样一种模式: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生活化,里面一般都设有一个智者,指引主人公开启智慧之门,获得感悟。《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的作者张德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故事情节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越简单越好,因为最重要的是让读者掌握灵性的内涵。”这样的形式开始也许比较新颖,但新颖过后再出这样的内容,未免显得过于单调。其次,人们热衷于“身心灵”图书,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内心的健康,希望深入地探索自己。而大多此类书籍讲述的哲理深奥,门槛都很高,如何把深奥的道理,通过通俗的语言讲述给普通的读者,带给读者具有亲和力的心灵安慰,解决读者内心深处的困惑,这还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再次,众所周知,现今的图书市场充满了浮躁和浮华商业运作。“身心灵”图书被重视,也就不免带上商业炒作色彩。“身心灵”如何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深入读者,未来,路还很长。

其实,此类图书之所以畅销,还是基于人们的消费心态,它是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大众消费心理的前提下被策划出来的。但也有读者这么说,“内心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智慧也不能速成,希望能够像获取知识一样通过阅读图书短平快地获取,是不可取的。毕竟明白和做到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这类书带给读者的只是一时的心灵慰籍,而不是对自身心灵的反思和生存处境的深层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心灵出路的探究。”究竟,“身心灵”图书是不是灵丹妙药,让读者阅读之后在精神层面感到更加富足?抑或让读者阅读之后,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读书,固然重要,然而,心理的灵性成长,最终还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