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AHP法的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AHP法的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借鉴国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贵州省的实际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构建了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生态因子的权重并进行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对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性的评价,并提出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及相应对策,为贵州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管理和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ahp法;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38-05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核心部位,境内碳酸岩山地面积分布广,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属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境内的岩溶分布面积占38.7%。贵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2-6]。2012年,李刚等[7]对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给予密切关注,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为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甚少,尤其对贵州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对于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质量及合理选取符合区域特点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和实践。因此,选取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且具生态地理意义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实际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重点考虑了研究区域内资源、环境各要素的特点,构建了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定量综合分析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为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贵州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量化生态环境建设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使科学理论逐步灵活运用于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生态环境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的客观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状况不能凭空而论,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监控标准体系。因而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任务、重要问题、重点环节,选准生态环境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就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与监控标准。

1.2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借鉴吸收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的精华,又结合贵州省实际创造性地设计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借鉴现有各种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础条件和着眼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既强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要注重提高生态承载力,确保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3.1 客观科学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同时还要体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资料处理方式的科学性。

1.3.2 代表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原则 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立足贵州的区域特色,充分挖掘贵州环境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有代表性地制定出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建设贯彻实施。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做到既有代表性,又突出贵州区域特色。

1.3.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量方法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只有依据定性分析才有可能正确把握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度”,才能对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1.3.4 动态监测性原则 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监测性,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

1.3.5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实际调查评价中,指标数据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门获得。

1.3.6 导向性原则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种全局性、前瞻性、导向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综合反映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

1.4 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

在遵循上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判断,最终选择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环境建设及生态平衡等4个方面,共32项指标,构成了贵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表1)。

1.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确定权重[8-9],相应的AHP法算法如下:

第一步建立评价对象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目标层为建设贵州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级评价指标4个,二级为评价指标32个,即考核指标[10-12]。

第三步为了使判断定量化,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方案对于某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得到定量描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元素为准则,将下一层受其支配的各元素按其对上一层准则的重要程度用数值表达)。重要性分值通常采用1~9标度法, 即1、3、5、7、9分别代表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一个指标比另一个略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绝对重要; 2、4、6、8 则代表介于上述各等级程度之间。根据这一标度法,对设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4个方面的比较和每个方面内部各个指标之间的比较,根据调查结果自上而下构造各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并计算。

第四步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就是求解单一准则下各元素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查所构判断矩阵及由其导出的权重向量的合理性。用方根法进行层次单排序的过程为: 先逐行计算判断矩阵的几何平均值, 再对其进行归一化后即为单一准则下某个指标的相对权重(W),为进行一致性检验,还需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一致性检验一般通过一致性比率指标(CR)进行, 计算公式为:CR=CI/RI式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andom Index),表2给出了1-9阶正互反矩阵计算5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第五步进行层次总排序, 即计算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三级中某个具体指标等于该指标权重与二级指标权重的乘积。据此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合成权重(表2)。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在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中,万元GDP能耗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权重为11.6%),而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最小(权重为0.8%),其余指标的影响居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9项指标中,万元GDP能耗指标的权重最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环境保护9项指标中,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率指标的权重最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环境建设9项指标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的权重最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生态平衡5项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指标的权重最大,水土流失率权重最小。在权重排序前12项主要指标中,有5项是关于贵州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6项是关于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1项是关于贵州省生态平衡的。因此,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权衡标准和制约“瓶颈”。

3 对策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结果,为促进贵州省生态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提高绿地率

在喀斯特的山峰丘陵进行植树造林,提高绿地率。绿地率的提高可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以大大改善,因植被具有可以涵养水源,提升地下水位,保持水土的功能。贵州省按照“西治”、“中保”、“东用”的林业建设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统筹区域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西治”即对贵州省的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强化生态治理;“中保”即对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突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东用”即在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北部自然林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多年来,贵州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石漠化治理等6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按照“工业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生产产品无害化。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既利用了废物,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3.3 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

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抓好汽车清洁燃料的推广。积极支持发展车用清洁燃料,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汽车燃料,积极推广双燃料汽车,改善和减轻随着车辆增加而带来的大气污染。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限制产品的过度包装,酒店、大厦、家庭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3.4 建立完善的废气、废水排污制度

贵州省工业及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常常滞留于城市上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工农业生产使贵州省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水环境质量变差。因此,要对贵州省的企业做好监查、监测工作,对于超出规定的企业,要立即停产改造;对标准内企业要制定排污偿还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3.5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提高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程,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减少污染。适应贵州省脆弱的生态环境,改造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产业,加快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大型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贵州省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喀斯特地貌生态旅游业,推行生态旅游,以旅游业带动贵州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洁净、高品质的蔬菜、水果和花卉,严禁污灌。

3.6 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生活安逸和身体健康,是贵州省人民的义务和责任。要做好环保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尽量使用集体供暖,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多余的废气污染;还要做好农村生态保护常识的宣传,禁烧秸杆、保护森林、草地,严禁乱垦乱伐滥挖,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共同营造贵州省良好的、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任志远.陕西省各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8(2):210-214.

[2] 王永瑜,王丽君.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动态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5):41-46.

[3] 夏 青,梁 钰,江进财.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97-100.

[4] 陈乃玲,聂 影.江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7-61.

[5] 陈彩霞,林建生.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348-351.

[6] 李加林.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系统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21(2):263-268.

[7] 李 刚,杨巧艳.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59-1762.

[8] 邵 波,陈兴鹏.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19(4):29-32.

[9] 袁志明.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16-20.

[10] 梁文森.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J].经济学家,2009(3):102-104.

[11] 范小杉,韩永伟. 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探析[J].中国发展,2010(10):22-25.

[12] 万 力,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1(20):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