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岗位、大工种”岗位模式在石油企业生产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岗位、大工种”岗位模式在石油企业生产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柳采油作业区成立于2007年12月21日,现有员工297名(含赴长庆30名),其中女工139名。下设西柳采油站、西柳联合站、西柳采油二站、高阳热泵站、雁63采油站、边零采油站、高20采油站、抢险组、治安组、地质工程组等10个基层站及生产辅助单位;机关设生产、安全、经营、政工四个组。管理着西柳10、雁63、高20三个油田区块的298口油水井(209口油井,89口注水井)及33.3公里长高任输油线。为了解决岗多人少的困局,作业区根据生产实际,统筹安排,推行了“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以缓解用人压力,确保生产运行顺畅。

项目实施背景

自西柳采油作业区组建以来,最初只有143名员工,随着采油一厂产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柳采油作业区成为新区产能建设主战场,三年时间相继投产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雁63采油站、西柳采油二站、高20采油站)三个采油站。

岗多人少,人员匮乏。

由于新投产站点及岗位急需人手,人员短缺成为了最大的困扰。

雁63采油站建站初期简介:雁63采油站地处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龙化乡和安新县同口镇交界处,属白洋淀湿地保护区,于2008年10月建站并投产。该站由雁63站、雁63-3站、雁60-2站、雁63-33站组成,配有员工35人(含女工15名),管理着41口油水井(含注水井16口)。其中雁63-3站(中心站)内有中控、化验、注水、加热、采油、装车6个生产岗位。按照常规岗位人员配置需要48名员工,缺员13名。

西柳采油二站建站初期简介:2009年10月,西柳采油二站组建,于11月投入运行。该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小王果庄乡于堤村北,属集团公司“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控制、一站式管理”的标准示范站。建站初期该站设有员工30人(含女工14名),管理着42口油水井(含注水井14口)。站内有中控、注水、外输、加热、采油5个生产岗位。按照常规岗位设置需要36名员工,缺员6名。

高20采油站建站初期简介:2011年10月,高20采油站建站投产。该站设雁60-1、雁60拉油站2个站点,共有员工16名(含女工3名),担任着注水、采油、拉油任务。按照常规“四班三倒”方式运行的话,需要12名倒班员工及2名大班和2名岗位长,加上4名站干部共需要员工20名,缺员4名。

通过以上人员配置要求,三个站点共计缺员23名。

自动化覆盖面的扩大。

自动化设施的增设是推行“大岗位、大工种”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在新站建成的同时,雁63采油站和西柳采油二站自动化设施同时投入使用。雁63采油站是在白洋淀湿地圈内唯一的生产站点,在不断完善自动化监控的同时努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生产现场无工业垃圾、无跑冒滴漏、无人为污染,达到“绿色生态站”的目标要求;西柳采油二站是我厂自动化应用程度最高的采油站,该站不仅采用了全部油井单管热水输送、单管注水井口配注的新工艺,所有油水井资料录取均采用远程监控系统,油井一键启一键停。数字化管理为“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提供了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辖区块不断增大,管理难度增加。

截至目前,西柳作业区管理着西柳10、雁63、高20区块及高43井区,辖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四年时间相继投产新井213口,一线站点由最初的3个扩编为7个,新井、新岗、新站点不断增加与人员配置产生了矛盾。厂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人事部门积极协调,四年时间相继补充一线操作员工151名。由于新井增多,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加上现场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缺员问题依然严峻。

项目实施过程

强化技术技能,为“大岗位、大工种”顺利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为了确保“大岗位、大工种”运行的顺畅,我们改变过去岗位与工种相对应的操作方式,提高了员工拿一个证干多种活的技能。因此员工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是确保大工种运行模式有效推进的唯一出路。为此我们多渠道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一是加强理论培训。组织作业区机关、地质工程组技术人员,对岗位员工分采油、注水、加热系统进行集体培训,让员工全面了解、掌握所管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和操作要求。二是强化实际操作。请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工人技师进行注水泵维护保养、油井调参、加热炉燃油器使用等单项实用技术现场培训。组织员工反复进行启停注水泵、点加热炉、装车实际操作演练,使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三是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提升员工素质。通过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定师傅带、结对子帮、上岗位练、搭台子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了员工技术素质,促进了岗位员工“一岗多能”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打破岗位、工种界限,根据站点需要和工作量情况配置员工。

员工技术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后,为“大岗位、大工种”的不断推行做好了铺垫。我们打破常规,根据需要来配置岗位员工,针对雁63采油站人员短缺的现状,我们在配置人员时采取“就重避轻、因站设岗、因岗定员、工种交叉”的方式,不论大站小站,一个站点定为一个岗位。首先考虑两个边远拉油点既要管理站内设备,又要管理外部油井,还要负责原油拉运的装车和夜间值班任务,每个站点配备了4名男性倒班员工、1名大班女工。其次针对中心站点管理的设备多、油水井多,罐容库存大、装车任务重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男带两女的员工配置。第三,倒班运行采取横班制,当日工作由当班岗位长总协调。

雁63采油站实行“大岗位、大工种”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里,员工的心理承受力得到相应增强,技术技能得到普遍提高,也为我们优化一线岗位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经验。

优化岗位人员配置,推进“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不断深化。

我们继续推广“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西柳采油二站是集团公司模块化设计的样板站,该站设备及油水井监控、资料采集均采取自动化控制和数字化处理模式,采油流程采用“环式单管热水带油”集油工艺,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该站生产信息和数据资料实现了同步采集。站内所有岗位均由中控室控制,油井一键启一键停。我们借鉴雁63采油站投产运行经验,在员工配置上采取了“1+1+4”的人员组合,即:1个管理人员带1个岗位长带4个操作员工。目前该站有员工35名(含女工20名),管理着一座接转站,45口油水井。投产运行后,人员组合合理,管理秩序运行良好,实现了“规范化操作、数字化控制、分岗区管理”的控管模式。于2010年度该站获厂“铁人式队站”荣誉称号。

大胆尝试,不断扩大“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的覆盖面。

“大岗位、大工种”运行的成功,标志着该运行模式可以大力推广,不仅为我作业区今后新区站点运行管理提供了佐例,也为我们培养和储备了适合“大岗位、大工种”运行的全能人才。

首先,我们在老站也持续推广“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西柳联合站是一个已投产18年的老站,站内设备杂、岗位多,多年来一直沿用“单人独岗”职守的倒班机制,一个岗位是一个班,设岗位长和大班。在“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的感召下,在没有自动化监控的条件下,我们进行撤并岗位的实验,借以优化岗位和人员配置。为了实现向“大岗位、大工种”运行的平稳过度,该站采取了分“三步走”的方式。一是实行站内“岗位长轮岗交流”,让岗位长用半年的时间熟悉各个岗位情况,每人每个岗位带班不少于一个月,为局部并岗打基础。二是撤掉各岗位大班,配合抢险组集中力量进行站内生活用气管线铺设、工艺流程简化和环境治理。三是撤并注水岗,待自动化监控完善后实现并岗运行。目前,该站已做好并岗后管理职责界定、巡检路线设置等工作。

其次,大岗位运行模式在采油站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西柳采油站共有油水井72口,人员39名。由于新站投产屡次被抽调走多名员工,为了顺应当前工作需求,撤掉了计一站和计三站的夜间值班人员,采取“4241”管理模式。即4名站长,2大岗位,4个班组,1个整体的生产配置结构。由站长、副站长组成4人抢险组,担负安全、技术、生产运行、油井的测试、加药、打捞光杆等工作。成立2大岗位(资料班、采油班),分管西柳站东、西片的油水井日常管理工作和资料录取填写工作。下分4个班组,负责72口油、水井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综合日报、设备运转记录的填写及油井的量油、取样和计量站的现场规格化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合成1个整体。通过“4241”分工合作,合理优化配置,形成了“人少井多无死角,生产处处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该站在2010年度被评为“铁人式队站”荣誉称号。

最后,大岗位运行在新成立的高20采油站也进行了推广。该站是2011年10月投产的新站,共有员工16名,管理着1个拉油站、一个注水站,25口油井,12口水井。我们充分运用“大岗位、大工种”运行模式在高20采油站也进行了实施,目前该站运行顺畅。

“大岗位、大工种”运行为我们在新区产能建设中出现的人员短缺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缓解我厂用人压力做出了努力,也为一线井站的及时投运和安全生产做好了铺垫。

项目效益(效果)评价

推行大岗位运行模式为优化一线岗位人员配置,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实现了岗位员工合理优化配置。此方法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单位及岗位设置越多的站点效果越明显。

推行大岗位运行模式弥补了员工个体能力缺陷,提高了安保系数。集体职守可以弥补体能、性格、性别、技术等因素存在的安全隐患。

推行大岗位运行模式减少了岗位和人员配置,与原有的“一岗一人”管理模式相比,同等规模下接转站能节省1/3的人员。如果按人年经济成本6万元计算,一个接转站最少节省5人,年节约人工成本30万元;主力站节省12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节约了运营成本。该方法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

西柳采油作业区)

参考文献:

[1]王 军,陈继涛.以卓越绩效模式推动岗位精细化管理[J].河北企业,2011.12

[2]刘广珠,徐宏力等基于工作点的岗位和谐管理操作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7.10

[3]耿新跃.全球信息化与我国企业新型生产模式[J].科技资讯,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