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环境新闻的审美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境新闻的审美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受众对媒体期望值的提升,使媒体注重报道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审美风格的探索。以追求优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新闻,无疑会以审美的现代情趣和表现方式走向读者。在不触及真实性底线的情况下,环境新闻的笔法可以交融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做到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在舆论上形成一种人心向背的力量,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正确的全民环境意识。

一.环境新闻的故事化

所谓故事化,就是利用过去发生的逸事讲述现在的事件,如果是一件能激发读者极大兴趣的事件,就干脆直截了当地按时间发生的顺序讲故事。这种方式极易调动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使之急于解开一个又一个悬念。环境新闻要想吸引读者,就应该熟练地应用这种叙事方式,表现先进人物,展现环境事件。

1998年路透社的消息《昔日伐木劳模成为今天的环保英雄》,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导语是这样的:

(路透社中国铁力10月25日电)在散发着清新空气的山林里,黑龙江省具有传奇色彩的昔日伐木工、现年85岁的马永顺放开嗓子喊道:“倒了!”不过,这次他并不是真的在提醒人们躲避一棵已被截断、即将倒下的大树,而是在为记者演示当年劳动的情景。今天让马永顺闻名遐迩的是种树,而不是伐木。

别具一格的叙述让读者很想知道,马永顺是如何从一位伐木工变为环保英雄的,接着,短短的消息中既有马永顺当年的背景材料,伐木造成的环境恶化,马永顺如何放下斧头等内容,又直接引用他对往事的回忆,结构简练而内涵丰富,读者可一口气读完。

二.环境新闻的视觉化

一个好的场景描写会胜过一张照片,优秀的新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的感觉与小说相似,会在读者脑海中产生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不是通过胡编乱造欺骗读者造成,而是植根于事实和现实世界,使读者对个人的经验和身处的社会有所感悟。记者通过场景描述和细节描写,可唤起读者的想象,在其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29日冰点《不教黄土过阴山》有这么一段:

在西山湾村,有一位叫李海峰的农民谈起十几年前的多伦,似乎一下忘了日常的艰辛庸常,心驰神往:“哎呀,那时柳条遍地,大榆树呼悠呼悠的,坡上岗上全是槿条子和大树,我那时给生产队放100多头牛,牛跑进去就全被埋没了,我在梁子上看不到,还得去找牛去。那时洗脸盆粗的大树到处都是,现在一棵没了。那时狍子成群,野鸡也成群,狐狸出没,那时我放牛,躺在树下,经常看到飞起来的野鸡铺天盖地,起码有300多只,而现在就剩黄沙了,什么都没了,地没法种了,羊没处养了,以前攒下的1万多元钱用光了。”

有这样活灵活现的现场对话,不用任何华丽的词藻,不用任何死板的说教,随着老农的描述,读者就会想象出过去环境没有恶化时村庄的美丽,以及对生态破坏的警醒。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对读者进行了生动的环保教育。

环境新闻往往被认为是批评报道的代名词,其实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涌现出大量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典型。《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刊载了《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反映的是湖南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3年带来的历史性变化,报道的是长江水系主要调节湖泊洞庭湖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情美景。其中第三段是这样的:

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是一番景象。隆冬时节,记者在湖区采访看到,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其实在这篇消息中,不单单是这一段才有这样优美的视觉画面,从标题、背景材料、史料到对移民生活的描述,无不洋溢着清新的散文笔调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三.环境新闻的抒情笔调

“情真而语直”,人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勇敢地承担起保护其良性发展的责任感,为维护生态平衡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国家的政策也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应用叙述、描写等表现手法之余,情真意切的抒情笔调的运用,能唤起人们强烈的环境保护使命感。

《人民日报》在2001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说: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建有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地上的石块,刻着近几百年从地球上消失的一些动物名称。清明时节,人们来到这里扫墓,凭吊曾经与我们共存的伙伴。墓志铭上的警句令人震撼: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时,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吗?

这样直面现实的深情的流露,字里行间充满着发人深省的意蕴,岂不比单纯用若干个环保数据或是一大堆“触目惊心”之类的字眼更能打动人心?

酒泉是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区,在这里,水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报》记者梅忠堂写到:

站在鸣沙山中,我们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

我们来到了月牙泉边……我们开始为月牙泉担心起来,近年来“沙漠奇观”敦煌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面临枯竭的危险。这一千古名泉如今水位已经下降了3米多,现在最深的地方也只有一米五左右了。

几乎是诗一般的语言,将美丽柔弱的月牙泉描绘得十分动人。读者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是她的圣洁,同时又不得不痛心于她面临干枯的无奈现实。读到此处,读者心头怎能不掠过一丝震动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