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洛克”挑战“头号杀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洛克”挑战“头号杀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头号杀手”肆虐世界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有脑血管疾病患者500多万人,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150万。

根据全国脑血管病流行病调查协作组对全国7大城市和22个省农村的33万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城市为620/10万,农村为272/10万,发病率城市为182/10万,农村为120/10万。脑血管疾病存活者中31.5%的人为重残,大多数人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残疾。

在西方国家,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46%,我国的比例为68%~73%。总的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近年来,随着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占各种疾病死亡病因的22.7%,成为名副其实的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

洛克横空出世

早在1200多年前,我国医药界已采用蚯蚓治疗多种疾病。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地龙(蚯蚓)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活血,主治肌体麻木、半身不遂、关节麻痛、高血压等病。”

到了近代,对蚯蚓治病的研究引起了国外科学家的浓厚兴趣。1983年,日本宫崎医科大学美原恒教授在一次国际血栓止血大会上首先报导从蚯蚓中提取出一种可溶解血栓的酶,这种酶叫做蚯蚓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剂。美原恒等人对该酶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研究,证明口服蚓激酶对清除体内血栓具有显著效果。

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两位中国学者的注意,他们便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吴骋和樊蓉研究员。1983年,他们将“蚯蚓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溶栓效应的研究”课题上报时,立即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择优支持。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在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和条件,克服人力和物力的困难,完成了本应20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为了尽早通过鉴定,实验阶段,平均一个星期要有2个连续48小时的工作时间。长年如一日,他们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研制出“博洛克”蚓激酶胶囊,疗效远高于日本及韩国大都药社共同生产的此类药物“龙心”。“博洛克”蚓激酶胶囊系采用现代生物提取分离技术精制而成。1987年,这项研究通过成果鉴定。1992年,终于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

“博洛克”采用的原料是“露天红赤子爱胜蚓”,它与一般的蚯蚓有什么不同呢?原来,一般的土生蚯蚓叫环毛蚓,生长慢,且散发一种臭味。而露天红赤子爱胜蚓则是人工培养的,比较干净,繁殖快,身体呈红色,没有臭味,含酶丰富。

目前,治疗心脑血管栓塞病的药主要有针剂链激酶和尿激酶等。链激酶临床应用常引起发热、出血、免疫反应等副作用;尿激酶成本高,价格昂贵,应用也受到限制。博洛克是口服给药,使用方便,效果显著,毒副作用极低,是我国重点研究课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大突破。

“江中”人的贡献

1987年,当蚓激酶的研究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资金匮乏使研究一度中断。这时候,来自红土地上的一家企业――江中制药厂却敏锐地预见到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江中”是江西中医学院的校办工厂,此时羽翼未丰,尚处于创业初期阶段,仅靠鸡胚宝宝素等产品一点点发展起来。当“江中”的老总钟虹光准备一次性投入50万元上该项目时,来自学院和药厂职工的批评、指责和怀疑像潮水一样涌来。毕竟,那时一般干部的工资也不过每月30~40元。但钟虹光顶住了压力,并且在今后的临床试验、生产、产品推广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继续投入巨额资金,终于使这源于国药经典、依靠高科技精制而成的新药大放异彩。

7年之后,当蚓激酶的发明者吴骋、樊蓉教授看到江中制药已经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校办小厂发展为拥有14.5亿资产、四个药品生产企业、两个药品经营企业和一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大型制药集团时感慨万千。教授们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江中人‘力争上游,不进则退’的精神,当初如果没有江中的协作,也就没有蚓激酶的今天。”

治病奥秘深入揭示

1987年1月,吴骋、樊蓉两位专家试制出“博洛克”新药之后,樊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服用证明安全有效。不久,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得知了从特种蚯蚓中分离出治疗血管病新药,也自告奋勇作为试用者开始服用,结果病情大有好转,心情非常激动,欣然提笔给吴骋及樊蓉研究员写信,称赞“该药给广大老年人带来福音”,并“希望药政部门尽快推广这种药”。

“博洛克”上市之后不久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来到药厂,边跑边说:“吃了你们的药行了”,“吃了你们的药行了”。药厂的工作人员误听成“不行了”,吓了一大跳!等这位年轻人静下来才知道,他父亲患脑中风不能下地,吃了“博洛克”能够下地了,特来向药厂报喜。

经全国19家医院近2000例临床试验证明,口服“博洛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3%(二期临床)和88.21%(三期临床),对机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效果显著。实践证明它是较好防治血栓类疾病如中风、偏瘫、失语、冠心病以及脉管炎等疾病的新药。

78岁的家庭主妇郑清云,一天午睡醒后下床时突然摔倒,被家人扶起,自觉右侧上、下肢无力,不听使唤,在当地医院按“脑梗死”常规治疗不见好转,且感右侧肢体瘫痪加重,后转入北京宣武医院进一步治疗,采用“博洛克”等药物治疗,郑老太一周后即能被人搀扶下床行走,两周后可持拐杖行走,三周后右上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45岁的某村农民熊楼祖,一天突感口齿不清,当时没有在意,未经治疗,第二天早晨起床时已发生完全性失语,而且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经CT诊断为大脑半球白质区多发性梗死,入院后给予“博洛克”等药物治疗,二周后仍遗有部分失语,能部分听懂语意及表达,治疗4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

在人类征服脑血管病的斗争中,“博洛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人们誉为脑血管的“清道夫”。

“博洛克”防治血栓性疾病的奥秘何在?科学家们研究认为,人自身存在纤溶酶原和酶原激活剂,如体内生成微血栓,在正常情况下,酶原会被激活成酶,进而溶解血栓,使人体处于动态的生理平衡之中。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态生理平衡受到破坏,致使中、老年人血液粘滞度增高,出现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等症状,极易引起心脑血管栓塞病的发生。这时,适当补充“博洛克”,可以起到降粘、降纤、降血小板高粘附及溶栓等作用,从而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