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文教学中应多些"文言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文教学中应多些"文言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12-0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了文言文的教学领域,正指导着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尝试创新,但不少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却矫枉过正,使文言文教学缺少"文言"味。本文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指导学生畅酣淋漓地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读,首先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字、异读破读字,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其次要读准古代诗文的节奏,停顿正确了,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在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伤仲永》时,要让学生反复去读。先让学生们在疏通字音的情况下初读,再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这第二遍已经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个大概了解。第三次读是在听完音频朗读后带着节奏和语气去读,再往后就是在疏通课文后整体读。经过这样的读法,当然也可以指名读或男女生分读,都可以对课文的理解起很大帮助。二是课堂上讲一个故事。

师: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1(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2: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3: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接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如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课堂上学生自我总结: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我发现讲故事是最能引起学生对这堂课注意的有效办法,尤其是针对枯燥的文言文教学。

2.如饥似渴地读

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的读,领会字词句的意思。现摘录一节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如下:

师:请同学们勾画出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字词句,进行提问。

生1:"忽啼求之"的"之"怎么理解?

师:"之"在这里作代词,可解释为书写工具。

生2:"书"怎么解释?

师:哪位同学来帮他作答?

生3:是写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可以用这种互相帮助的方式来解决,实在有大家都不懂的,老师再来帮助(学生互相提问作答中)。

这样让学生来作答的好处是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在这样的提问方式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习的效率多大提高。

3.赏一处精彩

再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后,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为什么方仲永最后会"泯然众人矣"呢?课堂上,有的回答"因为父亲的'不使学'"。有的回答"因为仲永不用功。"有的回答为"因为他江郎才尽了。"……

师:说得好,可是他为什么会江郎才尽了呢?请同学们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且想想你能从方仲永的悲剧想到些什么? (小组激烈讨论中)

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试卷上越来越多的题目,要求学生在作答的同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平时的每堂课练起,学生考试就不用抓耳挠腮了。

文言文教学的回归,"文言味"的重拾却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思维训练缺乏等。教改之前我们教学文言文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上,我们不能在提出"文言味"的时候"蓄起辫子",玩起复古,重蹈覆辙。这应是全新的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