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与困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媒介化时代,传媒及其从业者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日益增强的横向影响与纵向穿透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传播媒介被视为社会系统的神经网络,而传媒从业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社会机体的神经末梢。来自外界的刺激经由末梢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社会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地联系空前紧密的情况下,信息弥漫于人类全部的社会空间,渗透到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角落。人们无法想象一旦出现神经麻痹或神经系统紊乱,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何况,传播媒介在社会系统内,还担负着沟通、教化及监督的职责。如果传播媒介不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要促使传播媒介在社会期望的正常轨道上运行,唯有在提升传媒从业者素质、规范传播从业者行为上下功夫。在这方面,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

大学新闻传播院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在信息爆炸的氛围中,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富有批判精神的报道者。

人们习惯上把传媒看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传媒反映、报道现实功能的意义上,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传媒仅仅是社会的镜子,那就忽略了传媒的建设性作用。所谓批判精神,就是站在一个比现实更高的层面上,运用各种高度的思维技巧,对历史或现实作理性的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深刻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超越,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光明的未来。

必须指出的是,批判不等于破坏,媒体批判的目标不是颠覆社会系统本身,而是为了社会机体更加健康。不要把批判看成是对立,看成是对秩序的挑战,出于责任感的正确批判,是建设性的同义词。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包容媒体的批判,应该有赞许富有批判精神报道者的雅量。当前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转型期,虽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但是不容否认,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矛盾和乱象。这时尤其需要批判的力量。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批判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健康前行的理性力量。

对于传媒工作者来说,其批判精神立足于理性,并且借助于科学的分析、归纳、推理,借以透过现象捕捉本质,揭示各种社会病的内在外在根源。同时批判的必要条件是批判者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一个思想贫瘠的依附者,不可能萌生挑战传统的思想火花,只有独立思考,另辟蹊径,才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描绘出众人难以想象的愿景。媒介从业者建设性的批判思维,源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正是他们对人类、民族、国家的了解和深厚的爱,他们的批判才具有深刻性、正确性,并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新闻传播院系应该以培养富有批判精神的报道者为目标之一。同时,报道者的基本技能,是传媒职业赖以与其他职业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也是新闻传播院系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虽然在媒介化时代,公民写作成为时尚,但是它毕竟不是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媒介融合的现实,使得传媒职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日趋复杂化,远非普通公民业余爱好或一般兴趣所能胜任。融合传媒需要的报道业务人员,应该能够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各种通用的传播技术手段,驾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的表现艺术,胜任传媒企业内部整个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不仅能够采访写作、摄影摄像,而且可以编辑制作,甚至能够直接对外传播,传媒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十八般武艺,他们应该样样精通。这种要求对于传统的基于媒体界别而设置专业的新闻教育格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传媒教育者的困惑

理想的新闻传播教育不可能建立在真空中,它需要有起码的条件支撑。适任而充足的教师队伍,开放宽松的育人环境,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高水准的专业实践基地,是办好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完全具备;来自社会及业界的要求和责难不绝于耳;在日趋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有的校园的学风和教风建设也日趋艰难。

首先是传媒教育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缺乏。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技术装备价格日趋高昂,进入传媒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传媒教育也是如此。要缩短学校理论教学与媒体业务实践的差距,新闻传播院系必须具备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专业的专业实验设施,如演播室、高清摄影及编辑制作设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是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把新闻传播类专业视为普通文科专业,很少有学校能够为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完备的实验教学设施。这样导致了在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方面,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在知识体系建构方面可以达标,但是在专业技能的培训方面却严重不足。

其次,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要求与压力,令新闻教育者感到困惑。新闻传播教育依赖于大学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通讯社、网站在内的传媒业界既是新闻传播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目标单位,也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学校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争取业界的资助也是新闻传播院系筹措办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可是,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持续的扩招,媒体接受专业实习生的能力也受到挑战,传媒单位对实习学生的选择更加挑剔。在就业市场上,媒体对新进员工的专业选择也趋向多样化,而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和业务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

其三是学风与教风的建设也日趋艰难。与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有些新闻传播类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无法沉潜,坐不下来,阅读量严重不足,与同样年龄同样年级的学生相比,其掌握的理论资源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淀,表现出很大的落差。近年来持续的大学扩招,高校普遍升级,许多新闻传播院系,教师虽然还是那么多,学生的规模增长了几倍,而且学生的层次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过去只有本科,现在又有了硕士生、少数学校还有博士生,更何况还有日益频繁的社会活动,不断增长的纵向与横向合作项目,有些教师能够用于日常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的精力实在有限,有的教师缺乏激情,教学内容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不足,课堂教学缺乏展现吸引学生的魅力。

传媒教育者的呼吁

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时刻,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变局,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传媒业界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社会及业界要共同承担传媒人才培养的责任。社会特别是传媒业界与大学新闻传播院系是利益共同体,虽然分工不同,职能不一,但是它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新闻传播院系为传媒业界输送专业人才,满足其人力资源的需求。专业人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媒体运作的效率,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所以,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社会及传媒业界具有同样的责任。虽然学生是在学校学习,但是他们的出路在于传媒业界,最终还是要拥抱社会;虽然学校是传媒人才培养的主体,但是更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掌握在社会系统、特别是媒体手中;虽然学校是学生人格型塑、知识体系建构的主要场所,但是其职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养成,却更多地依赖于业界的实践平台。离开了社会系统、离开了业界的支持,传媒教育真是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社会系统、传媒业界如果得不到优质的专业人才补给,其运行将难以避免各种困扰。所以,支持传媒教育,在物质上、在道义上支持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付出,而是回报丰厚的投入。在这个意义上,媒体支持传媒教育就是在支持自己。社会系统特别是传媒业界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将支持、资助传媒教育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第二,大学要改变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性质的认识,改进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如前所述,一般大学普遍把新闻传播类专业视为普通的文科专业,一方面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源的投入上又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当今的媒介环境日新月异,传媒业界技术装备的门槛越来越高,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实验教学设施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在少数高校建设了十几个国家级传媒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但是绝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与业界的技术设施存在着“代沟”,有的差距还不止一代。这种装备落后的现实,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建构,加大了学生就业后适应新岗位的难度。大学管理者必须改变对传媒教育的定位,重新认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性质。要学习发达国家新闻传播教育的先进经验,把新闻传播类专业当做工科专业来建设,加大对实验教学设施的投入,用现代化的实验器材建设高水准的实验室,缩小与传媒业界技术装备的差距。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闻传播院系莘莘学子的呼唤,大学管理者应该积极回应这种呼唤。

第三,传媒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倍努力。当今社会被称为媒介化社会,而媒介系统本身又正在经历着融合化的历史进程。不同性质媒介的功能聚合于一个统一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完全打破了上个世纪前不同性质媒体各自为阵的格局。媒介形态的变化,对于新进入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新进入者的素质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老师――传媒教育工作者。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上个世纪培养出来的,是前媒体融合时代的产物。要适应今天的传播现实,传媒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克服自己的弱点与盲点,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如果没有这种自觉,没有基于这种自觉的自我教育或继续教育,就有可能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这个意义上,传媒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他也应该有自己的忧患意识。同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传媒教育工作者还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为外部浮华的世界所吸引,要坐得冷板凳。须知,传媒教育是信息化时代最崇高的职业之一,在这个岗位上,教育工作者能够享受到比一般人更高的成就感和光荣感。热爱传媒教育,热爱学生,敬畏社会期待,善尽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传媒教育工作者自觉的选择。

总之,在社会转型、媒介转型的环境下,我国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惑,许多困难影响到传媒教育的持续发展,影响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导致传媒教育社会评价的下降。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传媒的社会影响力空前提升,社会各界包括传媒业界逐渐意识到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及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些社会的批评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发了大学领导层对传媒教育的反思,一个有利于新闻传播教育持续发展的舆论环境正在形成。现在的问题在于传媒教育者自身,在于新闻传播院系对于教育革新的自觉和实行变革的意志,还有新闻传播院系整个师资队伍对于教育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如果传媒教育工作者能够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用这种有利的舆论环境,就有可能得到来自社会、业界乃至学校的各种资源,传媒教育的振兴将会由理想变为现实。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