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的师生观对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的师生观对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的师生关系也随之产生。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的师生观对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师生观;和谐

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的师生关系也随之产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前提,一定程度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关键。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的师生观对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的师生观

孔子少时贫且贱。十五岁立志求学,博习诗书礼乐。早年任过小吏。约三十岁时,设学舍讲学。五十岁任过鲁国中都宰,继任司寇。不久去职,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专力讲学著述,直至逝世。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贤者七十余人。孔子之所以弟子众多、名望极高、深受学生仰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

(一)孔子的师生观中师生间的相处方式

1.善于了解学生

尽管孔门弟子众多,但孔子对大部分弟子的思想特点、智力发展和能力可谓了如指掌,甚至只用一个字便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先进》)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孔子对学生的才能也很清楚。孟武伯问孔子仲由、冉求、公西赤是不是道德高尚的仁人,孔子不对他们仁否下结论,但是评价了这三个人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冶长》)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采取教育方法和态度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2.关心爱护学生

孔子和对学生的关爱是细致入微的。伯牛患了不治之症,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痛惜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庸也》)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深切的感情,在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哭得非常伤心。“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反馈过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取信于学生,反过来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进而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进步和谐发展。

(二)孔子的师生观中师生间的关系定位

孔子作为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教育史上最成功的教育家,他给学生宽松自由的环境,与弟子的关系亦师亦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他,才会和他真诚交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开明的师生对话录,在孔子与众多学生们的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充分体现了孔子所遵循的相对民主的师生观。在交谈中,师生互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在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一个真正把爱倾注在教育事业上的老师,一个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老师,不仅要热爱和尊重学生,还要把自己和学生看成人格平等的人。

尽管孔子是位博学多才的教师,但他并没有自命不凡。相反地,他认为人各有长短,学生有些优点是教师所不及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会观察思考,判断分析,有时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他也没把自己当作绝对的权威,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因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高情厚谊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在学习上应给学生以指导,在生活中也给他们以指引,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孔子在教授知识时使学生信服,和弟子私下交流时却能敞开心扉,轻松和谐。有一次,他要侍立在身边的颜渊、季路两人谈谈各自的志向,两人说了各自的志向后也想听听孔子的志向,孔子很爽快地和弟子分享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雍也》)

孔子的平等只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和学生间的完全对等。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学业的辅导者,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的距离。孔子以博学的个人魅力、无微不至的爱征服弟子,使弟子对他产生敬畏之意、尊敬之情。

总之,孔子与其弟子情同父子的情谊,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及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的行为,都为我们今天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学术养分和实践思路。

二、孔子的师生观对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意义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基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师生关系无疑为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构建提供了一个理想样本,是当前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重要参照。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低估和忽视的重要问题,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所以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就的一个关键。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施教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情绪愉快,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双方积极性,可促使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向师性,没有恐惧、焦虑等精神负担,乐于接收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并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民主,实现教学相长之功效。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理解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受到了启发。

三、孔子的师生观对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的今天,建立完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进行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孔子与其弟子建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现阶段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以人性为基本出发点

党的十七大指出,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可以说,这也应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必须从人性的特点出发,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师生双方都尊重对方的人性特点,在合乎教师与学生的人性特点基础上而建立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是融洽与美好的。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二)师生民主平等,共同成长

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涵义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教育民主,教师与师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最终能协调一致、相宜相生,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虽然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教学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多跟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还要了解学生同教材有关的知识状况、生活经验、社会经历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看法,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三)师生协调一致,和谐融洽

协调一致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四)尊师爱生,互敬互爱

尊师爱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师生关系的精髓,是孔子的师生关系的精华,也是我们要建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传统意蕴。只有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师生关系才可能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其次,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还可以使教师产生自我价值被认同的愉快和满足的积极体验,从而对教育工作抱有更大的热情,对学生也就会更加关心和爱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五)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l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得到了有力的例证,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在面对每个学生,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时,教师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新型竞争人才的根源,它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在新课改下形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我国尊师爱生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师生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相互容纳和接受、取长补短、相互协调而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胡晓:《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师生关系现状分析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4] 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