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材料背后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材料背后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材料是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建筑理论中,从维特鲁威到阿尔贝蒂再到森佩尔,都将材料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和表现作为建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建筑实践中,砖石瓦块不仅是建筑师营造空间的必需之物,更通过对光的反射与折射刺激着人的视觉神经,通过自身的质感刺激着人的感觉神经。建筑材料成为传递建筑情感的最佳途径之一,连接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最直接的媒介。在建筑活动中材料所展现出来的魅力,也不仅仅是自身的材质和属性,更多的还有对文化和技艺的一种传承与再现。

15世纪材料科学出现之前,对于建筑材料的认识更多的依赖于经验性的感受,并暗含在建筑师的精工巧作之中。这一时期,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首先是坚固与稳定,而后才是形式与功能。随着材料科学和力学的发展,建筑材料的使用,特别是对建筑材料在结构方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钢铁、玻璃、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撼动了传统建筑中柱式、山花等装饰性符号的重要地位,展现出一种工业技术带来的美感。关于材料的讨论也突破了传统的技艺范畴而拓展到对美学价值的一种重构。19世纪理论家森佩尔提出了材料的文化特征,即在材料的替换过程中建造的本质和精神得以继承,材料具有精神属性。进人20世纪,随着建筑材料种类的不断增加,逐渐分成了以力学性能、安全性能、保温性能为主的功能性材料和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装饰性材料两种。建筑师对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趋向于一种精神上的艺术创作。可以说建筑材料的本性已经暗示了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关于材料本性的解释,即材料的自我属性、技艺属性、文化属性。

砖是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砖石建筑的发展受到地方自然资源、环境、工艺技术水平、审美价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古罗马时代由砌筑技艺发展而来的拱券结构,到莱特草原别墅中回归自然的织理性建造,再到卒母托设计的科伦巴博物馆穿越时空的镂空砌筑法。可以说,砖石建筑的发展交织着技术与艺术的灵光,记录着一个地区的建筑历史。

荷兰是欧洲大陆砖石建筑最密集的国家,走进荷兰的城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砖石建筑,这些砖房记录着荷兰从一个边陲渔村发展成为设计之都的历史。关于荷兰的砖石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众所周知,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的匠人就掌握了高超的粘土砖烧制技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砖石建筑,如万神庙,时至今日都是砖石建筑的经典之作。在罗马帝国时期,现在的荷兰地区(特别是南部的奈梅亨Nijmegen地区)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边陲小镇,这里的匠人继承了罗马工匠的烧砖技艺。在对奈梅亨地区的考古中,学者们发现了砖瓦烧制厂的遗址和大量古代砖瓦的碎片。不难推论,这里就是荷兰最早的砖石产地。荷兰以砖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的另一个原因是莱茵河下游地区(包括现在的荷兰)属平原地区,缺乏可供建造的大型石料,粘土砖是当时可供选择的最坚固、最经济的材料。遗憾的是,早期的荷兰地区,由于地势低洼,灾害不断,人迹罕至,11世纪前该处都没有成型的城镇,更没有可供研究的建筑遗迹。11世纪后,由于农、工、高等行业在低地地区逐渐发展,该地最早的贸易型城市渐渐形成雏形。随后,这些城市加入了“汉萨同盟”,成为贸易盟国之一,经济迅速崛起。随着对外贸易往来的增加,宗教势力也开始向这一地区扩张,乌德勒支成为天主教的领地。在这种情况下。荷兰地区的建筑活动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到了13世纪,荷兰地区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砖石建筑,其中一些今天仍然在使用。例如丹波斯(Den Bosch)的摩里安(De Moriaan)街屋,海牙的骑士厅,乌德勒支大教堂等等。这些建筑的建造技艺高超,多为公共商业或者宗教建筑,是当时荷兰城市的中心。

16世纪开始,荷兰的政治、经济、宗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动了建筑艺术的又一次大发展。政治上,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荷兰开始着力建设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新国家。宗教上,荷兰挣脱了天主教的束缚,成为了一个新教国家,并吸引了来自比利时等地的大量新教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一次知识和技术上的大融合。经济上,荷兰由于地理优势,逐渐在海上贸易中建立了霸权,17世纪迎来了荷兰经济的黄金时代。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海外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与文化开放则形成了当时荷兰砖石建筑的整体风格:集中紧凑的建筑布局,精致的施工技艺,优质的建造水准。在形式问题上,与当时欧洲主流建筑关注“柱式”等古希腊符号语言不同,荷兰的砖砌建筑关注以砖的基本尺寸为模数的建筑比例和不同的砌筑方式所带来的装饰效果。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砖缝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崇拜弥漫着整个欧洲大陆,工业文明时代的建筑发展更是成为当时建筑界的核心话题。英国的自由主义、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德国的理性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新兴流派竞相争鸣,建筑师们畅想着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未来世界。这时的荷兰,同样出现了立体派、风格派与传统的“阿姆斯特丹学派”之争。里特维尔德设计的乌德勒支住宅更是以简洁鲜明的形体和多变的功能空间将风格派的影响拓展达到整个欧洲大陆。但是,由于荷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没有战后重建家园的迫切要求,混凝土和钢铁建筑仍然是当时荷兰本土建筑中的非主流之作。荷兰建筑师在被誉为“现代主义之父”贝尔拉格的带领下,走了一条相对温和的变革之路。贝尔拉格,荷兰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年轻时曾经在苏黎世学习。师从于著名建筑理论家森佩尔。他继承了森佩尔关于建筑材料的认识以及对于建筑的理性主义思考。同时,贝尔拉格作为当时欧洲关注“劳埃德・莱特理论”的三位建筑师之一,深受莱特建筑风格的影响。贝尔拉格认为“建筑者的艺术性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建筑立面的草图,空间的外层是通过墙体确立的,同样,一出空间或一系列空间的显现也是与墙体铸造的复杂性相对应的。”在贝尔拉格的建筑实践中,他尝试着通过变化多样的砖石砌筑方式,来刻画建筑的空间。他的建筑作品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中心、欧特罗狩猎小屋,都是通过朴素的砖石砌筑、高耸的钟塔来实现建筑空间的营造。

二战后,为了尽快恢复战争的创伤,重建家园,许多国家选择了使用混凝土、钢铁等材料进行快速建造。荷兰的城市建设也进入到了现代主义时期。一方面,荷兰涌现以J.J.P.奥德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师,他们通常使用混凝土、玻璃与钢铁等工业化材料进行建造,其作品多为白色外墙的混凝土体量,而不使用任何传统材料。另一方面,以莫里耶(M.J.Granpre Moliere)为代表的“传统主义”(TraditionaIism)者,他们仍执着地从传统建筑中寻求灵感,特别是砖石建筑。由于莫里耶曾经任教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他所倡导的以建造工艺技术为重点的建筑思想,被称为“代尔夫特学派”,并成为20世纪荷兰建筑的主流思想之一。后来的里代克、阿雷兹等人都是这一学术思想的继承者。

荷兰的砖石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一种细腻的手工技艺,关注细部,关注建造过程中的文化特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种精致、朴素而又真实的建筑风格成为荷兰建筑的标志,也形成了荷兰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匠人情节”。

从荷兰的砖石建筑发展,可以看出,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最初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特征,容易形成一种风格的统一。这主要是因为,砖石、木料等被选做建筑材料之后,其物理性质、表面质感、色彩等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后来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统一的物质基础。其次,材料特别是传统材料的建造技艺是通过师徒相传,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色彩,他不会因为某种单一技术的发展而突然改变。第三,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使用者容易对材料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形式上的变化并不影响材料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当然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不得不承认,传统材料在力学性能、强度等技术属性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师的创造,而这种制约却恰恰成为风格上统一和技法上传承的客观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空间围合和对满足居住物理环境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材料背后,流淌于砖缝瓦檐之间的精神内涵。

尽管,建筑材料是一个物质层面的讨论,但是材料背后所蕴含的则是关于历史、政治、宗教、习俗、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作用。研究建筑材料,不仅要了解经由实验而得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建筑实践中,同时发掘材料的潜力,深层次地探讨其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含义,发掘材料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