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中职学生职业培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 隐性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教育。中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靠掌握的技能找到工作,并可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就是一个职业人在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隐性职业素养则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等方面内容。隐性素养支配和调控了全部的职业行为,直接决定了员工自身发展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它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和独立性等,很多中职生在校难以获得。隐性职业素养必须在一定的内外力作用下逐步养成、逐渐完善。因此,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应当是学生隐性素养的培养,大力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本质所在。笔者联系多年来中职教育实际,在分析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培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方法策略。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职生全国平均就业率达到95.8%,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的“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然而,相关研究资料也显示,中职生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中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不讲诚信,盲目随从等低质量就业。我们不禁要进一步思考:问题出在哪?是什么造成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1、社会影响。首先,高速发展的时代,繁荣的经济,开放的市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迷茫,如果不加以有力的引导,他们就不能认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片面夸大消极作用,价值观发生扭曲,造成理想信念的空虚。学生往往先于教育者接受到社会各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所以容易形成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滞后的局面。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泛性、生动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的,网络会带来平等与快乐,现实生活必须面对的,在网络中可以暂时逃避。而且网络传输信息速度快、影响面广、几乎不受约束,这给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2、学校教育的缺失。首先,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职业能力不应只是职业知识加职业技能,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但是,目前许多学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职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中职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观上导致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其次,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职业素养思想教育多流于形式,过多地强调成绩、分数,与学生思想现状脱节。思想政治课也给人教条、抽象的感觉,不能与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一些刻板的理论在学生的诡辩下不堪一击。

3、家庭教育缺失。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做白领。因此,在许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成才唯一的路径就是读书。家长会将孩子成长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取得高分,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文化知识教育,一旦他们的孩子中考文化课成绩距现有的高中教育升学考试标准有一定差距,只能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往往会因此不再对孩子抱任何期望,忽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其次,由于大多家庭孩子少,父母过度疼爱和担心,一般在实习三个月时间内,学生的不稳定性表现得非常的明显,接受不了实习单位的管理、主管领导的批评及受不了丁点委屈,只要孩子电话向父母诉苦,父母往往会出面向公司和老师求情,提前结束了实习工作,不同意孩子继续在企业和公司工作,导致那个阶段企业员工的流失率上升。

二、培养中职生隐性素养的的策略

1、适当进行课程改革。学校在培养中职生各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让学生明白职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学校在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进行调整课程。课程中间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用项目教学、行为导向等,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学习中,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要求,间接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如让每一个中职生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带着中考失败的阴影进入职校,虽然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既要承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家长的埋怨,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对职业了解不够,对前途感到迷惘。因此,中职校必须从学生一入学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每个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每一个学生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通过努力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通过系列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提高职业素养。从过程上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发展并确定自身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引导学生去辩证思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学生只有学会思考生存与发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主动做好就业准备。

2、职业意识培养。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心态是学会忽略对方的缺点,去寻求别人的优点。对中职生而言,企业的职业心态就是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自我激励能力、意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或者是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其次,要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精神。据调查,关于职业精神,企业最希望学生具有敬业、诚信、创新、奉献和合作等精神。这些职业精神从何而来?就在日常的中职教育中培养起来。例如诚信,从点滴小事中可以体现学生的诚信度――准时开会、按时上课、信守承诺等;再如敬业,现实生活中能从事理想岗位的人是少数,对多数人而言,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工作,因此就要处理好企业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在岗一天就要兢兢业业完成一天的工作。老师们要不断更新理念,把培养职业精神融入每次教育教学活动中。

3、职业道德的养成。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纪律性。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首先应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品质,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就是空话一句。另外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方面。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都必须渗透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老师要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也许老师的一句知心话,一件小事的恰当处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日常品行规范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例如,通过每年的学生技能展示大会,把说教性极强的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教育,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如,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

(2)让每一个中职生真切感受职业文化。中职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事实上,相当多的中职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是差强人意的。分析其原因,他们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的甚至表现出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因此,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中职校一是超越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素质成果汇演、专家讲座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技能比拼、创业争霸、创新成果展等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活动。二是积极引进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三是与企业联合办学。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企业也可以事先把所需要的用工情况跟学校取得联系,使企业急需的人才能让学校尽早进行教学、储备,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职业文化的浸润与滋养有效促进他们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5、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中职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中职教育又是学历教育,不是一般的培训基地,不能只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技能,而是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工人。因此,中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政治法律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法律,促进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和规范行为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习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我,不管是在校还是今后从业,都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提高隐性职业素养,使中职生在校时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具备正确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中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中职生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教育和自我学习实践,中职生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屹、张志刚、余远辉主编《中专学生就业指导》,[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李明、龚淑英主编《求职与就业》,[M]华文出版社1998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