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度关联拓展思维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度关联拓展思维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学习兴趣。打开兴趣之门,让孩子爱上学习,就能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这门全新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集中于激发兴趣,而不是教授知识本身,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或在教学中打消学生积极性,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数学学习举步维艰,难见成效。下文中,笔者主要提出了知识“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方法,针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知识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思想概述

(1)知识的适度勾连。数学知识不应该是琐碎分离的,而应该进行适度勾连,实现知识的系统性。例如从我们日常最简单的“数一数,分一分”开始,一直到小学数学中加减法的学习,前者的教学思路较为直观,能够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认知,为后续的小学数学加减法学习做好预设,奠定基础。再如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四者之间紧密相连,而并不是支离破碎的孤立知识点。学习加减法是乘除法学习的预设,而乘除法学习则是在加减法学习基础之上的生成,只有四者紧密结合,实现加减与乘除的有机融合,才能在前面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拓展。笔者用一个简单的说明,揭示知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如下:

A. 知识点1适度勾连知识点2预设1适度勾连预设2知识生成1+2知识点1+2形成体系

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点与日后学习的知识点存在联系时,可以通过适度的勾连,形成知识预设,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前后知识点有效衔接起来,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2)加强悬念引导。根据基础知识的预设生成当前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扩展只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方面,对于日后学习的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考虑到知识的学习不可能速成,笔者认为,可以在当前教学中给学生留设悬念,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充分利用当前知识来解决问题,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样,虽然短时间内不会有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为日后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从而实现当前知识点与日后所学的自然过渡,使学生能够更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B. 知识点1中设置悬念,引向知识点2预设1中设置悬念,引向预设2激发探索兴趣知识点1+2形成体系

以上两点就是笔者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预设和生成思想,通过适度勾连和设置悬念,使知识形成系统的体系,从而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实现预习和复习的系统融合,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关于知识预设与生成的实例分析

(1)预设生成前后关联例解。①数学知识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进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从直观形象到最简单的小学数学加减法学习来看,为了让学生学会加减法运算,首先在教材中引入了“数一数,分一分”的教学活动。这也是一个教学游戏,通过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进而通过分发给学生不同数量的小木棍,让学生通过小木棍的整体感知进行“按照口令留数”的游戏。如,教师先介绍1、2、3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小木棍将其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用小木棍表示4、5、6,最后引申到更多的数字。这时教师可以随机说出数字口令,让学生随机排列。然后,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交换小木棍使两人数字一致。如,甲同学有六个小木棍,乙同学有八个小木棍,让乙给甲一定数量的木棍使两人持有的木棍数量一致,通过这种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日后的加减法学习作出预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体育课排队的活动,将学生分成几组,通过学生跑动调节使各组数量进行变化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这样不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日后的加减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②知识点预设到生成的勾连体系。在结束“数一数,分一分”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加减法运算知识。虽然在课本中这一知识点跨越了两个单元,但对学生整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却并不影响,而且通过这种预设知识框架,能够使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自然而然地形成。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如在小木棍的互动游戏中,可以启发学生,如果将小木棍游戏在纸上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应该怎么写?从而将加减法的符号和基本表示方法初步引入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自然过渡,既为后边的知识形成预设,还充分连接了前边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知识预设生成的悬念设置。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识钟表的时分秒开始,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理解钟表指针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看表、读数。还可以将带有小时和分钟刻度盘的钟表作为游戏用具,进行教学互动游戏。比如,教师说出时间,学生迅速反应,对比学生的速度和准确度。反之,老师在钟表上指出一个时间,让学生读数。通常情况下,12小时制读数法学生能够理解。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悬疑,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为什么电视上的时间有20∶00或22∶00的时间,到底是几点,和日常的12小时读数法有什么联系,存在什么区别?如果将其放到表盘上应该怎么读数?表盘数字并没有这么多啊?这些悬疑问题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日后24小时制的学习形成预设,从而引发日后知识点的生成。同时,考虑到12小时制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勾连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实行知识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方法时,适度勾连,前后关联,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是基本的教学思路。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即悬疑问题设置要适度,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从而使得悬疑有突破口和较强的操作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知识预设和生成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联系的教学方法。上文中,笔者主要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建议,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教学参考,并希望为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三条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