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种腹部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种腹部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3 - 132 - 01

我院普外科2009年1~12月采用皮下脂肪层与皮肤全层缝合,输液管作支撑的方法缝合腹壁皮肤切口,观察50例,并与2008年同期的5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剖腹探查12例,胆总管探查27例,胃大部切除5例,结直肠肿瘤切除6例。肋缘下切口7例,其余为纵形切口。对照组:2008年1~12月间,选取50例开腹手术病人,男25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岁;剖腹探查14例,胆总管探查25例,胃大部切除6例,结直肠肿瘤切除5例。肋缘下切口8例,其余为纵形切口。两组病人在年龄、病情状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对比性。

1.2 缝合方法常规缝合腹膜及肌筋膜,无菌操作,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彻底止血。根据皮下脂肪厚度,将无菌输液器剪成与脂肪组织厚度一样长的节段备用,用大三角针穿上4号丝线,将60厘米丝线剪成2根30厘米长的丝线备用,距切缘相当皮下脂肪厚度的距离进针,经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及肌筋膜表面从另一边相应部位穿出,暂不打结,用相同的方法间断依次缝合,针距仍是相当皮下组织厚度的距离,缝完后将同一边的4号丝线一端依次穿过备好的输液管段(即套上输液管),再依次打结。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1号丝线分别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且每缝完一针即由助手打结。

1.3 术后处理术后6小时内放置小砂袋压迫切口,术后3天常规行腹部切口换药一次,于术后7~8拆除缝线,如有感染,提早拆线。

2 结 果

观察组50例中有4例于术后3天发现有轻微缝线反应,但无1例腹壁切口出现红肿、硬结,亦无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或裂开。拆线全部甲级缝合,甲级愈合率达100%。对照组50例中,脂肪液化2例,红肿、硬结2例,感染1例,甲级愈合46例,占92%,乙级愈合4例,占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甲级愈合率P

3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腹壁切口的美观及愈合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关注。

腹部切口常因皮下脂肪厚及其他因素引起非感染性裂开。其原因与自身愈合能力低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肾疾病、糖尿病等使局部组织愈合力减弱有关;张力性因素如各种原因致腹压增加,使切口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是愈合不良的原因;此外,皮肤、皮下脂肪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如缝合不当,致组织坏死,引起渗液,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切口裂开,缝合线选择不当,缝合时线头过多,异物刺激也影响伤口愈合[1]。腹部切口愈合成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切口愈合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手术时缝线技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的腹部切口缝合,临床上多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技术,用1号丝线由内到外分别缝合腹膜、筋膜、皮下脂肪及皮肤四层,体内皮下组织残留较多的缝线,丝线结异物刺激较大,缝合针数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若脂肪层缝得一边高、一边低,影响切口愈合,打结后切口基底部暴露不清,容易遗留死腔,甚至引起红肿、硬结、脂肪液化、针眼感染等不良反应,且一旦感染换药时间长,如不清除线头,切口不易愈合,且易形成窦道管[2]。观察组病例采用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间断缝合输液管作支撑的缝合方法,可避免传统缝合方法的缺点,不留腔隙,避免了缝线直接打结对切口皮肤的裂割和压迫,尤其是皮下脂肪厚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而用输液管作支撑分散了局部组织的压力,明显减轻了皮肤裂割及术后疼痛;切口自然对合好,松紧适宜,也有利于渗液的排出。且取材便宜、方便。

【参考文献】

[1] 王中秋.下腹部纵切口皮肤皮下脂肪全层缝合56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5):95.

[2] 王爱文.妇产科腹部皮肤切口缝合方法的改良.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