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社会信息的交流工具,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是语文课基本的教学目的。然而,仅对语文课下这样的结论是不够的,从内容的进步性、健康性方面讲,还要强调语文的思想性,也就是德育的渗透问题,这是素质教育、大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因而,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本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决不是什么附加的政治任务。

语文课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顺理成章的和义不容辞的,而且是得天独厚的。其之所以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主要在于:1.语文课堂的教学除了能力的培养外,还在于德育的渗透性,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审美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2.作文教学的思想针对性,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理解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幼稚的思想逐步成熟;3.语文学科的空间非常广泛,我们应该开辟这个空间,提供自我教育的场所。故而,要探讨语文课德育的途径方法,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下面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抓住课堂教学,设计切实有效的德育教学目标,用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

任何一个健康的学校教育都应是德育、智育、美育并行不悖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形象性,使德育同智育、美育高度地融为一体,智育通过对知识的传授达到“真”,德育通过“理”的阐述达到“善”,而美育通过“情”的感染达到“美”。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先从书面语言感知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对课文的揣摩、感悟获得对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再由对其中意义的阐释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善恶是非的道德评价,最后升华为弃恶扬善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道德感化的极致,同时也是文字审美过程的极致,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材料深层次的阐释理解是关键的中间环节。如果在教学中只传授给学生字、词、句、段,只是适应高考应试所需的知识点,不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情理的感染,学生很难理解语文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内涵,得不到美感和深化教育的目的,也因此会对课文内容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对语文课的厌倦。所以,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势必就会削弱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使语文教学步入误区,与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相背离。

高中语文课本近年来改动较大,进行了大面积改革:删去以往陈旧、乏味的老课文,扩大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新课文,范围非常广,有马列主义经典作品、美文、小品文、散文、戏剧、小说,内容均反映了古今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刚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或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其思想意义是较为明显的,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对于文化遗产中一些既含进步性又打上封建烙印的典籍,如儒家的民本、博爱、成仁等思想,在大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进步性,又要让他们掌握其局限性,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我们应让学生看到《庄暴见孟子》中的“与民同乐”的王道主张,让学生了解古代思想家“爱民”、“民为本”的治国主张与我们现在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有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完美性作品,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精髓。

教师不仅要正确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优劣高下,还要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就是鉴别,比较就是评价,可让学生学习众多的优秀文化名人,像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宗旨要领,这些都能起到活跃学生思想,提高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

二、抓住作文教学,输灌德育教育素材,抵制各种各种不良思想的侵扰。

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由于阅读面的扩大,各种社会思潮像流水一样向单纯而缺乏准备的他们袭来,让经受不住考验的学生摸不着头脑,进而误入歧途,理想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懈怠。而作文正是学生思想的窗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作文中捕捉学生思想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抵制各种不良的思想倾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需要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德育(即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与之割裂,片面地追求学生较高的写作技巧,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大德育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的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使之成为有作为的人。

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高尚情操教育。

语文第二课堂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广阔天地,而且是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实现自我教育的广阔天地,而学生由接受教育进而“自我教育”,无疑是教育过程的一大飞跃,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

1.日记、周记。日记、周记不但是积累材料、训练语言、提高作文水平的好形式,而且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语文课这个优势,启发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日记、周记将社会上发生的好的、坏的现象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树立判断正误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化,歌颂什么、树立什么,不言而喻。

2.手抄报、班级日志、墙报。我曾在执教的两个班指导办手抄报,开始时学生自由组合,然后由语好者办班级手抄报,后来又办成班级日报、墙报,由全班学生每四人一期轮流编辑。办这些手抄报,特别是班级日志、墙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通过小组评论、班级新闻等形式,对培养团队精神、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班风起了很大作用。

3.其他活动。主要有“弘扬正气・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专题演讲会”、“影视作品讨论会”、“书评报告会”、节日征文“等形式。这些活动可以在全校进行,或以团员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只要不失时机地认真组织,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辩论的内容就会非常精彩。这样做,既可以活跃学生课外活动,又可以使学生大面积地受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培养。